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0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多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智能损害,人格改变.情感障碍,谵妄,癫痫。同时发现脑震荡、脑挫裂伤均易出现精神障碍。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直接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外伤后早期,外周血腺垂体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腩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69例急性脑外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型脑损伤组(GCS>8分)和重型脑损伤组(GCS≤8分);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受伤后6、12、24、48 h血清中腺垂体激素(TSH、ACTH、FSH、LH、GH和PRL)的含量;并比较对照组,轻型脑损伤组和重型脑损伤组血清腺垂体激素含量的差异.结果 急性脑外伤后,6 h轻型脑损伤组PRL高于对照组(P<0.05),12 h达到高峰(P<0.05),24h仍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48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损伤组各时相均高于轻型组和对照组(P<0.05);而TSH、ACTH、FSH、LH和GH在各组之间以及同组各时相之间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外伤后,外周血泌乳素水平升高,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变化,升高的程度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梁成  朱宗锦  丁永宏  张熠  袁璞  蔡旺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24-342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住院期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98例脑损伤后住院期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出院时167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其中123例3个月内随访未出现复发。结论脑损伤后住院期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为颅脑损伤的部位及类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社会、心理因素等。累及额叶的脑挫裂伤并发精神障碍最多见,精神障碍以人格改变为主占多数,随着损伤的好转,精神症状多数能改善、痊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外伤所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是否出现抑郁障碍分为两组,1组为脑外伤无抑郁障碍患者(30例),2组为脑外伤抑郁障碍患者(30例),分析脑外伤所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组患者手术治疗者所占比例,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及治疗后残疾发生率均低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1组患者损伤范围超过3个脑叶者0例,2组为5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入院时 GCS 评分、手术治疗、颅内出血、脑干损伤及治疗后残疾均为脑外伤所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需医护人员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付方式和人格特征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应付方式(CS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5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研究组)和43名无酗酒史的当地市民(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①研究组应付方式是以自责、幻想和退避为特点,个性是以精神质为特征;②研究组GQOLI-74各维度和总分除物质生活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GQOLI-74总分与解决问题、求助、内外向、掩饰程度呈正相关,但仅求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QOLI-74总分与呈负相关的因子中,仅合理化、退避、精神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影响,根据其心理特征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朱勇  张国河  朱义兵 《安徽医药》2013,17(2):270-272
目的探讨对冲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收入的对冲性脑损伤患者共114例,患者给予治疗,结果采用COS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对比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受伤原因、术前GCS评分、受伤部位、额颞脑挫裂伤、血肿、脑疝以及治疗方式等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影响对冲性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显示,术前GCS评分8分组预后不良率显著低于术前GCS评分8分组,手术治疗组预后不良率显著低于非手术治疗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显示,GCS评分、治疗方式、患者伴有水肿、脑疝为影响对冲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GCS评分、治疗方式、患者伴有水肿、脑疝为影响对冲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发生抑郁障碍以及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为阐明其发病机制、筛选高危患者以及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安徽省某医院近3年因急性颅脑损伤住院治疗后出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2名精神科医师根据DSM-IV诊断标准诊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研究对象抑郁程度,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脑外伤后发生抑郁障碍以及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CS评分、手术情况、脑干损伤以及残疾与脑外伤所致抑郁障碍有关联(P<0.05),GCS评分越高,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越低,手术、脑干损伤以及残疾可导致脑外伤后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GCS评分、手术情况以及残疾与脑外伤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GCS评分越高抑郁症状越轻,手术和残疾可导致抑郁症状增加。结论 GCS评分、手术情况、脑干损伤以及残疾是脑外伤后抑郁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GCS评分、手术情况以及残疾是脑外伤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6例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精神障碍表现以外伤性精神病性症状、外伤后智能改变、外伤后人格改变、脑震荡综合征为主。经治疗痊愈48例,显效17例,好转9例,无明显改善2例。结论: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与颅脑损伤的部位关系密切,优势半球的额颞叶损伤易出现精神障碍,受伤类型中以脑挫裂伤多见,随着颅脑损伤的好转,精神症状绝大部分能痊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脑外伤二次脑损伤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190例脑外伤患者,将重残或死亡患者作为观察组,痊愈或轻度功能障碍者为对照组,选择可能影响二次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年龄、性别、受伤至就诊时间、脑中线移位、侵袭性操作、医院感染、平均动脉压、血糖、体温、血钠、C-反应蛋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0例患者中重残或死亡共50例,发生率26.32% (50/190),单因素检验显示10个变量是影响二次脑损伤的相关因素(P<0.05),而与性别构成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二次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为:平均动脉压低、血糖水平高、发热、医院感染、电解质紊乱,OR =3.87、3.20、2.93、2.61.结论 影响脑外伤二次脑损伤相关因素复杂,低血压、高血糖、医院感染、水电解质平衡是二次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63例住院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同时伴有神经症样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等。结论应重视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行优质护理措施;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后1周评定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改善的差异。结果出院后1周,实验组生活质量总评分为(28.79±3.8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24±4.12)分(P〈0.01)。结论优质护理措施能更好地改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值得推广并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章文峰  殷凤莲 《中国当代医药》2014,(23):187-188,191
目的:探讨精神科病房暴发流行性感冒疫情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本院一精神科病房流行性感冒疫情暴发的3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将其按年龄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按住院时间分为〈90 d组和≥90 d组,按病程分为〈3年组和≥3年组,按疾病类型分为精神分裂症组和其他精神障碍组。结果年龄〈40岁和≥40岁组、住院时间〈90 d和住院时间≥90 d组、病程〈3年和病程≥3年组、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组暴发流行性感冒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病程越长,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被感染,应当根据专科易感因素制订合理的护理措施,加强住院患者的生活护理,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病房管理,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积极控制感染和宣传防病意识,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工伤康复患者心理健康调查及干预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康复期住院的工伤职工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提出心理障碍的干预治疗措施。方法对自愿接受调查的康复期工伤职工212名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按入组顺序随机分成心理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1项版本前17项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心理干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出院前1周对两组患者再次进行HAMD、HAMA评定。结果分别有63.7%、42.5%的工伤职工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抑郁、焦虑情绪;干预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明显好转(P〈0.01),治疗组好转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1)。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后工伤康复职工焦虑、抑郁心理可得到明显改善。心理干预治疗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个体、家庭、医院、政府、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治疗是解除心理障碍,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对康复期工伤职工的心理干预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方法以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其精神障碍表现,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的表现以记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障碍为主。经治疗后症状消失25例、症状改善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其中10例患者建议长期使用抗精神障碍药物。结论精神障碍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记忆障碍最为常见。经对症综合治疗后效果满意,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将318例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心肌酶、心电图(ECG)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结果三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均有心肌酶升高,所测心肌酶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CG的变化主要表现为ECG的复极异常、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卒中后可发生心脑损害,病情越重,脑心综合症症状越明显,发病率越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特定部位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154份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用药方案、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54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是大于40岁的中老年患者;病因复杂,多集中在脑血管疾病、脑萎缩、脑白质病3大原因;精神病表现综合征主要为精神病性症状,脑器质性精神病治疗方案多采用精神药物联用的方案,且奥氮平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脑器质性精神病的治疗药物。结论从药物流行病学角度考察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药物利用模式,对临床制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产前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518例新生儿,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结果将新生儿分为脑损伤组(n=285)与非脑损伤组(n=233),分析评价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产前危险因素.结果 新生儿孕周越小,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越高(趋势x2=16.802,P=0.001).新生儿出生体重越小则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越高(趋势x2=29.556,P=0.001).脑损伤组单绒毛膜双胎(MCT)与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CMCT)比例显著高于非脑损伤组(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CMCT、孕周与出生体重是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产前危险因素.二项分类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分娩孕周是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产前独立保护因素,CMCT是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产前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分娩孕周数越小则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越高,出生体重不足1500 g且孕周不足30周的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复杂性单绒毛膜双胎是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adult population of a large mental hospital was screened for tardive dyskinesia (TD). Approximately 11% of the hospital population showed signs of TD; females and the elderly were over-represented in the TD group.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ose with TD was selected and a control (non-TD) patient was chosen to match each of the TD subjects in age, sex,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diagnosis, and race. The charts of these subjects were searched for any indices of brain damage and the complete psychotropic medication history was recorde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D and controls in the amount of psychotropics ingested, in the du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kinds of drugs, or in the organicity history. Women as a group, however, tended to have more polypharmacy than men. The role of neuroleptics in TD is discussed as well as other possible etiological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