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DNA倍体类型和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AgNOR)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石蜡标本进行细胞AgNOR定量计数和DNA含量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二倍体肺癌细胞AgNOR计数(1.65±0.87)显著低于异倍体肺癌细胞者(3.09±1.03)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20%的肺癌细胞AgNOR计数(1.38±1.02)显著低于S期细胞≥20%者(2.77±1.14)。在二倍体肿瘤中,分化Ⅱ级和Ⅲ级细胞的AgNOR计数显著高于分化Ⅰ级者,但在Ⅱ、Ⅲ级之间AgNOR计数则无显著差异;分化Ⅲ级肿瘤的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分化Ⅰ、Ⅱ级肿瘤,但在Ⅰ、Ⅱ级之间异倍体检出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细胞DNA含量和AgNOR计数与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密切相关性;在病理分级中以上两种检测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含量与AgNOR对甲状腺良恶性滤泡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胶体银染技术对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和36例滤泡性肿瘤(22例腺瘤和14例腺癌)进行DNA含量分析和AgNOR计数。结果:14例滤泡性癌中,11例为DNA异倍体,而22例滤泡性腺癌仅1例为DNA异倍体,且伴有不典型增生。AgNOR由正常甲状腺组织、滤泡性腺癌至滤泡性癌逐渐增加,相互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间AgNOR计数有重叠,且DNA含量与AgNO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尽管AgNOR染色方法简便。经济,但在区别良恶性滤泡性肿瘤方面,DNA含量异常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胶质瘤DNA倍性、SPF及EGFR表达 ,探讨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相关性。方法 :4 6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作为实验组 ;1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 (Strept Avidin BionComplex)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Flow Cytometry ,FCM )检测DNA含量及SPF。结果 :对照组均为二倍体且无EGFR表达 ;胶质瘤Ⅰ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DNA异倍体率分别为 13 3%、4 6 2 %、77 8% ,Ⅰ级组与Ⅲ~Ⅳ级组、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EGFR阳性率分别为 2 0 0 %、6 9 2 %和 83 3% ,Ⅰ级组与Ⅱ级组、Ⅰ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SPF值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升高 ,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EGFR阳性胶质瘤DNA发生率及SPF值均明显高于EGFR阴性胶质瘤 (P <0 0 5 )。结论 :DNA异倍体的发生、SPF值、EGFR阳性率与胶质瘤恶性级别正相关。EGFR表达与DNA异倍体及SPF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DNA倍体分析对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NA倍体分析对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分析系统对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1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组织学分级,高分化(Ⅰ级)48例,中等分化(Ⅱ级)44例,低分化(Ⅲ级)28例;并进行DNA倍体分析,即2倍体(2C)、3-4倍体(3-4C)、非整倍体(aneuploid,AN)。结果 120例乳腺癌患者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Ⅰ级与Ⅲ级之间,除3-4倍体外,2倍体及AN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观察各级乳腺癌5年以上存活率与DNA倍体含量AN的出现率呈负相关,与2倍体的出现率呈正相关,与3-4倍体的出现率无相关意义。r=-0.994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DNA倍体分析对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NA倍体分析对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分析系统对有5年以上随访资料的1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组织学分级,高分化(Ⅰ级)48例,中等分化(Ⅱ级)44例,低分化(Ⅲ级)28例;并进行DNA倍体分析,即2倍体(2C)、3-4倍体(3-4C)、非整倍体(aneuploid,AN)。结果120例乳腺癌患者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Ⅰ级与Ⅲ级之间,除3-4倍体外,2倍体及AN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观察各级乳腺癌5年以上存活率与DNA倍体含量AN的出现率呈负相关,与2倍体的出现率呈正相关,与3-4倍体的出现率无相关意义。r=-0.9942,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DNA倍体分析对乳腺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胶质瘤DNA倍性、SPF及EGFR表达,探讨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相关性。方法:46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Strept-Avidin-Bion Complex)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DNA含量及SPF。结果:对照组均为二倍体且无EGFR表达;胶质瘤I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DNA异倍体率分别为13.3%、46.2%、77.8%,I级组与Ⅲ-Ⅳ级组、Ⅱ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率分别为20.0%、69.2%和83.3%,I级组与Ⅱ级组、I级组与Ⅲ-Ⅳ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值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升高,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GFR阳性胶质瘤DNA发生率及SPF值均明显高于EGFR阴性胶质瘤(P<0.05)。结论:DNA异倍体的发生、SPF值、EGFR阳性率与胶质瘤恶性级别正相关。EGFR表达与DNA异倍体及SPF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解决骨巨细胞瘤的传统组织学分级与生物学行为不甚相符的问题.方法:利用自动图象分析仪对13例骨囊肿,51例骨巨细胞瘤(GCT)和15例骨肉瘤,共计79例标本进行了8项参数的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在8项参数中,核X_6(核圆度)、X_7(核椭率)在不同肿瘤或分级的两两比较中全部无显著性差异;其余6项参数GCTⅠ、Ⅱ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 GCTⅠ级与骨囊肿、Ⅲ级骨肉瘤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GCTⅡ级与骨囊肿、Ⅲ级骨肉瘤各组织间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计算机图象定量研究,将8项参数经多元逐步判别分析,结果优选出有较多诊断价值的3项参数见、X_1、X_5、X_8,并依次建立判别函数方程(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8.
在常规染色的组织学切片中,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29例子宫内膜腺癌的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凋亡指数与肿瘤分级之间的关系。Ⅰ级5例,Ⅱ级18例和Ⅲ级6例腺癌的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1.9%、2.89%和3.15%。分析表明,凋亡指数在Ⅰ级与Ⅱ级之间和Ⅱ级与Ⅲ级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Ⅰ级与Ⅲ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9.
神经胶质瘤的DNA定量及核形态参数的自动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 ,探讨神经胶质瘤的DNA定量及核形态参数与其肿瘤分级的关系。方法 收集 4 8例胶质细胞瘤 ,5例脑膜瘤 ,全部肿瘤标本的组织切片经Feulgen染色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MIPS -Ⅲ型图像分析仪进行DNA检测。结果 胶质瘤Ⅲ -Ⅳ级肿瘤与Ⅰ-Ⅱ级比 ,10项指标均有差异 ,Ⅰ -Ⅱ级与Ⅱ -Ⅲ级 ,以及Ⅱ -Ⅲ与Ⅲ -Ⅳ级比 ,DI指数 >5c %、异倍体率和峰形有明显差异 ;脑膜瘤与Ⅰ -Ⅱ级胶质瘤比较 ,6项指标显示有差异 ;本研究也提供国人各级胶质瘤细胞核的各项形态学参数。结论 利用计算机图像DNA指数分析 ,可作为胶质瘤分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中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探讨Bax蛋白和Fas抗原与GCT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了42例GCT中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情况,按照WHO(2003)分级标准,Ⅰ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9例,细胞浆或膜呈棕黄色至深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切片中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病例,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病例。结果:GCT中Bax蛋白的阳性率为50%,其中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66.70%、46.47%和22.22%,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CT中Fas抗原的阳性率为54.76%,其中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77.78%、40.00%和33.34%,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低表达可能是骨巨细胞瘤术后易复发和对化疗不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特点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4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手术方式、Campanacci分级、病理性骨折、肺转移与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 脊柱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较膝关节周围(P<0.001)、桡骨远端(P=0.005)及其他部位(P<0.001)骨巨细胞瘤复发率高;Ⅲ级骨巨细胞瘤单纯刮除术后复发率高于扩大刮除术(P<0.001)以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单纯刮除术的CampanacciⅠ级、Ⅱ级、Ⅲ级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行扩大刮除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后的CampanacciⅡ级与Ⅲ级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复发病例肺转移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病理性骨折与无病理性骨折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影响骨巨细胞瘤的肿瘤外科边界,与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病例的肺转移率明显升高;为改善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临床上骨巨细胞瘤手术应考虑足够的外科边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分级治疗的临床意义与鉴别诊断。方法 :按Jaffe分级 ,2 6例中 ,Ⅰ级12例 ,Ⅱ级 11例 ,Ⅲ级 3例 ,术后随访 16例 ,Ⅰ级 7例 ,Ⅱ级 6例 ,Ⅲ级 3例。结果 :7例复发 ,Ⅰ级 3例 ,Ⅱ级 3例 ,Ⅲ级 1例 ,复发率Ⅰ级 4 2 .86% ,Ⅱ级 50 % ,Ⅲ级 33.33% ,Ⅱ、Ⅲ级肺转移各 1例。结论 :分级与复发无明显关系 ,与远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Feulgen染色和AgNOR银染色,检测DNA及AgNOR物质,发现:DNA含量Ⅲ级为甲状腺癌组>非典型结节组>结甲肿组>对照组,而Ⅰ级则反之;AgNOR均数为甲状腺癌组(9.27±2:72)>非典型结节组(4.78±1.66)>结甲肿组(3.16±1.38)>对照组(3.08±0.41);甲状腺癌组与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非典型结节组与结甲肿组、对照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1),而结甲肿组与对照组间则无差异(P>0.05)。作者认为Ⅲ级DAN含量的细胞出现频率越高或/和AgNOR均数越高,恶性的可能性就越大或分化程度越低;本研究提示AgNOR的均数与DNA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细胞增生的程度呈正比,故对鉴别良、恶性肿瘤及交界性病变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CK1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1N)Ⅰ、17例CINⅡ、21例CINⅢ、36例宫颈鳞癌和8例宫颈腺癌组织中CK17的表达情况.结果:CK17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和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6.6%和83.3%,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177,P<0.05.CIN Ⅰ、CINⅡ和CINⅢ中,CK1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4.7%和76.2%,CINⅡ组阳性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CINⅢ组阳性率高于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IN Ⅱ组和CINⅢ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CK17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其阳性表达同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58,P<0.05.结论:CK17可作为高级别CIN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诊断及预测病变进展趋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膀胱移行细胞癌Langerhans细胞的研究图1正常膀味粘膜,LC位于粘膜下间质内,与移行细胞紧密相靠(SI。O200X)图2移行细胞癌Ⅰ级,癌巢及周围淋巴组织中均可见到LC(S10O200×)图3移行细胞癌Ⅱ级,LC浸润于癌巢中(S1002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m23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与软组织肉瘤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FNCLCC(法国癌症中心联盟)分级系统对108例软组织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vision二步法检测nm23蛋白在这些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8例软组织肉瘤中1级、2级、3级分别为23例、28例和57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1级、2级、3级中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1%、32.1%、61.4%,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m23蛋白表达与软组织肉瘤组织学分级相关并且分级越高阳性表达率越高,因此nm23在软组织肉瘤中可能扮演着促进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娟  任晓兵  井晓 《现代肿瘤医学》2017,(20):3261-3265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在肺癌患者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03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西安高新医院的334例肺癌患者首次就诊时的血清NSE浓度,分析不同分期肺癌患者NSE浓度、阳性率及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Ⅰ期和Ⅱ期NSCLC和SCLC患者中,无NSE阳性者.在NSCLC中,Ⅱ-Ⅳ期患者血清NSE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期患者NSE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 5).在SCLC中,Ⅱ期与Ⅲ期、Ⅳ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NSE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与Ⅲ期、Ⅳ期与广泛期NSE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 14).结论:NSE不适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无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侵、其他肿瘤标志物正常时,NSE升高才能用于鉴别SCLC.无论对于NSCLC还是SCLC患者,NSE升高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AM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难治复发AML患者19例及MDS转化AML患者4例,所有患者给予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进行治疗,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14例(60.9%)完全缓解,2例(8.7%)部分缓解,7例(30.4%)无效,总有效率69.6%,不同染色体核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Ⅰ~Ⅱ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Ⅲ~Ⅳ级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13 d;Ⅲ~Ⅳ级贫血23例;Ⅲ~Ⅳ级血小板减少23例,血小板减少中位时间16d.Ⅰ~Ⅱ级出血20例,Ⅲ~Ⅳ级3例.Ⅰ~Ⅱ级胃肠道反应1例.Ⅰ~Ⅱ级肝功能异常1例.所有患者随访至2014年3月31日,生存20例,死亡3例,中位总生存期3.1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86%.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AML及MDS转化白血病的临床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染色体核型可能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中HPV16 感染与IL-6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IL-6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16 DNA的表达 及临床意义,探索两者之间的 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4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38例CIN Ⅲ、28例CIN Ⅰ~Ⅱ和 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IL-6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中HPV16 DNA的表达。 结果 IL-6在正常对照组、CINⅠ~Ⅱ组、CINⅢ组和CSCⅣ组阳性率分别为46.7%(7/15)、 71.4%(20/28)、 81.6%(31/38)、87.5%(35/40),CSCC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CIN1 2组(P <0.05),且与临床分期和 病理分级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各组中HPV16 D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 (1/15)、 25%(7/28)、 65.8%(25/38)、 80%(32/40),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CINⅢ组明显高于CIN Ⅰ~Ⅱ组(P<0.05) ;HPV16 DNA 的表达与CS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IL-6和HPV16 DNA表达呈正相关(rs=0.756, P<0.05)。 结论 IL-6在CSCC中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性行为有关,可作为判断早期宫颈癌预后的指标; IL-6和HPV16感染呈正相关,二者可能协同作用导致宫颈癌的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