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8例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与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腹膜后恶性肿瘤15例,病灶平均直径较大,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远处转移、毗邻大血管被包绕或被侵犯,并常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腹膜后良性肿瘤5例,其表现与恶性者大致相反。结论: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能精确地进行定位诊断;其CT表现除对分化好的脂肪类肿瘤与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定性诊断外,对于其他肿瘤为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资料。结果2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11种病理结果。间叶组织来源的14例,12例为恶性;神经组织起源的4例,均为良性;残余胚胎组织起源的4例,3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来源不明的1例为恶性。大部分具有此部位肿瘤共同的CT征象,但又各具有一定特征。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观察肿瘤的CT征象,同时结合病人的病史、年龄、部位有助于正确的组织学分类诊断,从而提高对其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发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 2 5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显示腹膜后原发肿瘤的敏感性为 10 0 % ,定位诊断正确率为 84.0 % ,良、恶性定性诊断率为6 8.0 %。肿瘤径线较大 ,腹膜后器官和相邻的血管受压移位 ,肿瘤与邻近腹腔内器官间的脂肪间隙中断或消失 ,以及与邻近盆壁和/或腹后壁间界限不清均为肿瘤定位、定性特征性CT表现。结论 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一些重要的征象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PRN)临床少见,因临床症状无特征性,生长范围广泛,部位深在,依赖临床定性诊断有相当难度,而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收集我院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表现,旨在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4~57岁。临床症状:全部因腹部包块、腹痛就诊。采用GE Hispeed NX-I螺旋扫描机,扫描条件120~140kV,250~280mA,矩阵512×512,Pitch:1,层厚间隔为5mm或10mm。本组病例全部进行平扫,20例作了增强扫描,增强均用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螺旋CT资料,4 例作平扫,28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32例中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17例,其中间叶组织来源16例,11例为恶性,神经组织来源10例,3例为恶性,残余胚胎组织来源3例,均为良性,来源不明3例,均为恶性.CT定位正确28 例(87.5%),定性正确20例(62.5%).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螺旋CT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10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表现。方法:对本组10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进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检查,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10例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后改变并归纳其不同CT表现。结果:在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情况、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增强后改变等方面,不同类型的肿瘤CT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根据不同的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不同CT特征,部分肿瘤可以做出定性诊断。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小儿腹膜后肿块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行CT检查并具有完整资料的小儿腹膜后肿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小于5岁36例。3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12例具有典型的CT征象可资诊断。32例行B超检查。结果:42例患儿中,良性肿块20例(占47.62%).恶性肿块22例(占52.38%),实质性肿块25例,占59.52%,囊性肿块17占40.47%。先天性肾盂积水7例,先天性肾囊肿6例,囊性畸胎瘤2例,肠系膜囊肿1例,腹腔脓肿1例。实质性肿块中神经母细胞瘤6例,肾母细胞瘤11例,淋巴瘤5例,畸胎瘤3例。本组CT检查结果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95.2%(40/42),定性诊断正确率61.9%(26/42)。同时对各种疾病进行了鉴别诊断。结论:CT检查是儿童腹膜后肿块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为术前定位、定性诊断、鉴别诊断、决定能否完整切除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是儿童腹部肿块病变的必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因其位置隐蔽,早期临床上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相当大,需与腹膜后继发性肿瘤,腹膜后器官的肿瘤以及腹腔肿瘤等特别,本文收集16例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结合文献,复习其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特点,试图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观察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强化程度,并结合病理结果分析腹膜后肿瘤的CT特点。结果脂肪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胃肠外恶性胃肠间质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2例,嗜铬细胞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皮样囊肿1例,脉管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其CT表现各不相同,CT定位腹膜后的准确率为71.42%(20/28),其中准确定性率为21.42%(6/28)。另有8例错误定位于腹膜后的脏器。结论腹膜后肿瘤种类多,其CT表现有很多重叠,但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较高,对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鉴别诊断要点。材料和方法:5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15例,恶性3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定位诊断正确46例,占92%。定性诊断正确36例,占72%。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喉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主要为喉镜)的喉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均行CT检查。平扫10例、增强扫描31例,其中平扫+增强2例。结果血管瘤22例,伴有静脉石9例,与周围肌肉密度相比,8例平扫呈等密度,14例增强扫描显示中度至明显强化9例,无明显强化5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其中神经鞘瘤5例,平扫时呈低或中等密度,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另1例神经纤维瘤平扫显示均匀低密度。软骨瘤3例,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多形性腺瘤3例,中度至明显强化,其中1例明显囊性变。脂肪瘤2例,均为不强化的低密度。淋巴管瘤、平滑肌瘤和纤维瘤各1例,其中淋巴管瘤增强后无强化;平滑肌瘤增强扫描后中等至明显强化,密度均匀;纤维瘤不均匀强化伴有囊性变。结论CT可清楚显示喉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形态、范围大小和密度特征,为诊断定性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炳权  许乙凯  冯婕   《放射学实践》2012,27(1):65-6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发,6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左侧,4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右侧,肿块直径均大于4cm,其内密度不均,中间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可见斑片、点状及线状高密度钙化灶,8例增强扫描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纡曲扩张血管,坏死区不强化。8例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2例侵犯周围组织。结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1例,回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者1例。发生于小肠的8例中5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2例中恶性肿瘤9例,潜在恶性1例,交界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2例中11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0cm,最大径〈5cm者1例,1〉5cm者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2例,最大径均〉12cm。瘤内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评价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要求。结果:皮质腺瘤14例,大小、密度中等;皮质腺癌4例,肿块较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嗜铬细胞瘤9例,单侧瘤体较大,平扫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质脂肪瘤3例,低密度的脂肪显示是其特征性CT表现;转移瘤5例,多为肺癌转移,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中等强化;肾上腺囊肿1例,凹值低而均匀,壁薄规则。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可对其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马淑兴  刘希胜  祁良  刘国忠  徐青  施海彬   《放射学实践》2013,(11):1152-1155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探讨CT对SPT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SPTP的影像资料。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2~48岁,平均27岁。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析影像资料,分析内容包括:肿瘤发生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囊实性比例、强化方式、是否合并出血、是否存在钙化、包膜、是否合并胆管或胰管扩张、胰腺是否萎缩、是否有浸润转移。结果:18例SPTP均为单发,位于胰头部8例,胰体5例,胰尾部5例。肿瘤圆形3例,卵圆形11例,分叶状4例。最大肿瘤长径10.3cm,最小肿瘤长径2.1cm,平均长径5.4cm。其中肿瘤长径〉3cm的SPTP14例,≤3cm的SPTP4例。肿瘤以囊性为主6例,囊性和实性比例相仿4例,实性成分为主8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略低于正常胰腺;囊性成分不强化。3例肿瘤坏死区合并出血。10例肿瘤合并钙化。11例有边界清楚的完整包膜,7例未见完整包膜。所有病例均无胆管扩张,1例合并胰管轻度扩张和胰腺的轻度萎缩。1例发生周围组织结构浸润并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SPTP常发生于年轻女性,直径〉3cm的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较大的囊实性肿块,清楚的边缘,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可以合并出血和钙化。而≤3cm的SPTP的CT表现缺乏特征,在临床工作中应多加总结。SPTP的CT表现对其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10,自引:2,他引:110  
目的 描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和诊断。结果 (1)肿瘤内有实性和囊性结构,CT平扫实性结构呈低或等密度,造影后动脉期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在增强前后扫描均呈低密度。(2)囊实性结构比例相仿的肿瘤7例,囊性结构为主者3例,其CT表现分别为囊实部分相间分布或实质部分呈附壁结节。(3)实性结构为主的肿瘤1例,其CT表现为囊性部分位于包膜下。(4)肿瘤绝大多数来源于胰腺,呈圆形、椭圆形,多有完整包膜,增强后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5)不伴有胆总管和胰管扩张。(6)8例术前诊断为良性、3例诊断为低度恶性肿瘤。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且CT诊断有其重要价值,需与黏液性或浆液性囊腺瘤、囊腺癌、胰腺癌囊变、胰性假性囊肿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权  彭卫军  王坚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1):1206-1209
目的结合病理探讨去分化脂肪肉瘤(DL)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包括复发病例共15例次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CT表现分为3组:(1)脂肪密度肿块深部见一分隔的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2种成分之间分界截然,显微镜下见分化好的脂肪肉瘤区域向高度恶性非脂肪源性肉瘤区域突然过渡者10例,包括5例原发肿瘤及5例继发肿瘤。(2)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瘤内脂肪密度成分少于10%者3例,为复发病例。(3)盆腹腔内多发病灶,脂肪密度肿块与等或高于肌肉密度肿块分别散发于不同部位者2例,为复发病例。去分化成分,平扫与肌肉密度相似(15/15),12例增强扫描显示早期中度到显著不均匀强化(12/12),有延迟强化。结论去分化脂肪肉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肿瘤的强化特征,提供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CT对于术前定性及指导病理取材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3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①肿瘤大小约8~30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②32例脂肪肉瘤中,20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结论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高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