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首次发现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暨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1984~1993年收检冻存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者和患者血清、鼠阳性血清及阳性鼠肺标本进行分型诊断。82例感染者、患者血清中检出家鼠型36例(43.9%),野鼠型17例(20.7%),未定型29例(35.4%)。38份鼠阳性血清中,褐家鼠28份、黄毛鼠3份、板齿鼠1份和臭分均为家鼠型,1例份黄毛鼠检出野鼠型,4份未定型。20份鼠肺中,除1份褐家鼠检出野鼠型外,其余均为家鼠型。首次发现我省有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  相似文献   

2.
福州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传疾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报道了福州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分布及鼠传疾病调查结果,共捕获各类鼠359只,全年平均鼠密度9.97%。鼠种有3属5种,其中以黄毛鼠为优势种,其次为褐家鼠。送检96份鼠血清作RIP检测,查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另取褐家鼠、黄毛鼠的肺标本42份,以免疫荧光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其中检出阳性标本3份,阳性检出率为7.14%,应用单克隆抗体分型均为Ⅱ型病毒抗原(家鼠型)。本次调查结果为空港口岸加强鼠情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藁城市系家鼠型出血热疫区。为探讨褐家鼠的季节性变化与家鼠型出血热关系,我们于1987年11月至1988午10月在我市进行了定点监测。内容与方法选择5个自然村,每月进行一次居民区家鼠调查,每季进行一次野外野鼠调查,计算鼠密度,判断鼠龄,性别及雌成鼠哺乳期和孕期,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查鼠肺中EHF抗原。结果居民区家鼠密度各季节间无显著性差异,以褐家鼠占较大比重(778/983)。野鼠密度春秋季显著性高于夏冬季(x~2=39.05 P<0.01)。褐家鼠带毒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学者将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分为两型:野鼠型(宿主为黑线姬鼠)和家鼠型(宿主为褐家鼠);拟通过血凝抑制方法,对HFRS病人血清进行分型,以便采取针对性灭鼠措施。关于此两种血凝素能否区分两种血清型,同时验证此方法用于分型的可靠性,我们用黑线姬鼠、褐家鼠两种血凝素,分别对四川省达县抗体阳性的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福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RT -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鼠类监测共捕获的839只啮齿动物,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52%),检出汉城型汉坦病毒(Seroul virus,SEOV)核酸阳性49份,带毒率5.8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5.24%)和黄胸...  相似文献   

6.
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鼠种构成及带病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青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及鼠间疫情动态变化,从而科学指导HFRS防制。方法鼠情监测采用夹夜法,将鼠肺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抗原。结果捕获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其密度和带病毒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1年后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所占比重加大,带病毒率增高。结论青岛市HFRS疫区目前处于鼠密度回升、带病毒率增高,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压力同时加大的局面,防治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珠海口岸地区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HV)感染状况及其病毒型别。[方法]选取珠海8个口岸地区,从2006年5月-2007年4月采用鼠笼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血清汉坦病毒IgG抗体;应用HV型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发现6种鼠类,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板齿鼠、臭嗣鼯,以臭莉鼯为优势鼠种群(38.3%),其次为褐家鼠(26-3%);鼠密度为4.10%;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5%(3/113);鼠肺带病毒率为1.43%(2/140);从2只褐家鼠的肺组织检测出汉城型汉坦病毒。[结论]珠海口岸鼠间存在着汉城型汉坦病毒,应继续加强口岸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分型和鼠肺EHF病毒抗原与血清分型结果。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458例EHF病人血清分型结果,419例为家鼠型(91.48%),33例为野鼠型(7.21%),未定型6例(1.31%)。各地均以家鼠型为主,分别占80~100%。鼠肺EHF病毒抗原型别和血清型别与宿主动物种类相一致。表明山东EHF是以家鼠型为主的家、野鼠型并存的混合型疫区。  相似文献   

9.
珠海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珠海各口岸地区鼠密度和鼠间RFHS感染情况,其中总鼠密度为4.01%,以九洲港最高,为8.84%,优势种群为褐家鼠;鼠总带病毒率为2.1%,以黄毛鼠带毒率最高,为4.5%;鼠血抗体阳性率为4.9%,以褐家鼠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3%。本研究提示珠海口岸有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并有引起人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1—2018年浙江省天台县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的种群分布、带毒情况和病毒型别,为防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提供依据。方法在天台县HFRS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对鼠种和鼠龄进行鉴定,分析当地鼠种构成和鼠密度。取鼠肺和鼠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和抗体,HV抗原阳性鼠肺用HV S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核酸检测,并进行分离病毒和鉴定型别。结果 2011—2018年天台县平均鼠密度为4.44%,野外鼠密度为4.94%,居民区鼠密度为2.23%。捕获鼠形动物10种,野鼠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鼠肺HV抗原阳性67份,阳性率为4.13%,其中1份来自褐家鼠,其他66份均来自黑线姬鼠;鼠血抗体阳性79份,阳性率为4.86%,均来自黑线姬鼠。67份HV抗原阳性鼠肺标本经RT-PCR扩增后,阳性34份,阳性率为50.75%。分离到22株HV,其中汉滩型(HTN) 21株,汉城型(SEO) 1株,均分离自黑线姬鼠。结论天台县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同时首次在天台县发现黑线姬鼠携带SEO型病毒。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的现状.方法在全市6个行政区设11个点布笼捕鼠,以整群抽样方法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验鼠肺HV抗原.结果共获鼠形动物625只,捕获率 11.07%,其中褐家鼠368只,占 58.88%.鼠血清HV抗体阳性率为 7.17%(36/502),GMT为 54.45,鼠肺抗原阳性率为 0.81%(5/619),阳性鼠肺及血清全部为褐家鼠.结论深圳市存在家鼠型HFRS疫源地,广泛分布在全市6个行政区的11个调查点,褐家鼠是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福建口岸鼠形动物间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2年采用鼠笼法在福建口岸捕获鼠形动物;以间接血凝和反向间接血凝实验对鼠血清和肝脏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及抗原的检测;以套式RT-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以PCR对鼠肾进行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结果本次监测采集1279份鼠血清及2430份鼠肝脏标本,分别进行鼠疫F1抗体、F1抗原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的845份鼠肾标本检出钩体核酸阳性29份,阳性率为3.43%;采集的2340份鼠肺标本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150份,阳性率为6.41%,均为家鼠型。结论福建口岸鼠疫处于静息状态,鼠形动物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存在,应加强对主要宿主携带病原体的检测,并针对其流行特点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水电站库区沿岸鼠型动物及媒介蚤的种类和密度以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以便采取控制措施。方法2004年8月对库区3个县8个乡镇9个调查点,采用鼠笼(夹)法捕获室内、外鼠型动物及蚤类分类鉴定;取鼠体肝脾和鼠滤纸血、人血及指示动物血分别检测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取鼠肺和鼠肾分别检验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及分离病毒和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结果捕获鼠型动物229只,捕获率8.23%,以褐家鼠(61.14%)和黄胸鼠(36.24%)为优势种。检测鼠肺229只,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阳性5只,阳性率2.18%。检测229份鼠肝、脾和鼠滤纸血229份、人血及指示动物血81份,均未发现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阳性样本。未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病毒。结论三板溪水电站库区沿岸在3个调查点发现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家鼠型)。本次未检出动物鼠间的鼠疫感染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的带毒情况和抗体水平。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FRS抗原,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汉坦病毒(HV)特异性Ig G抗体。结果抚顺市2013年间共捕鼠421只,鼠种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大林鼠为主,检出IFAT阳性17份,平均带毒率为4.04%。鼠血清HFRS抗体阳性率为12.59%。结论通过对2013年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的带毒情况和抗体水平监测分析,了解抚顺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潜在流行情况,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84—1987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EHF)地理流行病学研究。1、确定了我省有野鼠型、家鼠型二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血清型和三种 EHF 疫区及其地理分部,即予东南的野鼠型疫区,予西北的家鼠型疫区,予中部的混合型疫区。2,核实了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25个县市为 EHF 疲区。1个县为潜在疫区。3、从11种啮齿类小兽中查出8种鼠携带 EHFV 抗原,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且带毒率最高,分别为7.68%和3.68%,证实了这两种鼠为我省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余鼠种次要。并证明各疫区发病率与这二种鼠数量增多有关,与其带毒鼠数量增多呈密切正相关。4、发现我省 EHF 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在自然发展情况下野鼠型一般相隔5-8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家鼠型一般相隔3—6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5、摸清了野鼠型和家鼠型各具特点(见表18),但其疲区类型有转化趋势。6、我省 EHF,特别是家鼠型有与铁路交通明显有关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呼和浩特市流行的汉坦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为制定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初筛为阳性的鼠肺标本用汉坦病毒型特异性引物,以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部分M和S基因片段上的目的核苷酸序列,纯化回收测序后,将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以明确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结果呼和浩特市33份阳性鼠肺中,其中32份为褐家鼠肺,1份为小家鼠肺,经巢式RT-PCR扩增,用汉城病毒型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部分S、M片段(G1、G2区)69个,经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褐家鼠和小家鼠所携带汉坦病毒均为汉城型S1亚型。结论呼和浩特市家鼠中流行的汉坦病毒为汉城型,与流行病学分型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慈溪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慈溪市19962005年HFRS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慈溪市10年间共报告HFRS病例45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29/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44%。全市20个街道及乡镇均有发病,男女之比为2.63:1,20--50岁青壮年人群高发,占72.71%,发病高峰在3—6月,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1.22%。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11份阳性鼠肺经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慈溪市是家鼠型HFRS低中发病区,加强监测,做好灭鼠工作,是预防HFRS流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灭鼠后家鼠群落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灭鼠对家鼠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0.005%溴敌隆毒米饱和投毒灭鼠,连放3d后,逐月调查家鼠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灭鼠较彻底的城郊住宅区,家鼠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现黄毛鼠大规模入侵现象,家鼠群落由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演替为以黄毛鼠为优势种。灭鼠不彻底的地区未出现野鼠入侵现象。结论:在城郊地区进行室内彻底灭鼠,可导致野鼠入侵,引起家鼠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肾综合征出血热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全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动物间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调查,测定鼠密度和带毒率,采集病人血清进行分型鉴定。结果:室外和室内平均鼠密度为10.0%。其中野外鼠密度为10.8%,居民区为9.0%。开化县鼠密度最高,达到14.5%。在捕获的室内鼠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75.87%,其次为小家鼠;在捕获的室外鼠中,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74.44%,其次为黄毛鼠。黑线姬鼠带毒率为5.21%,褐家鼠带毒率为4.18%。临床确诊病人的血清阳性率为67.8%,恢复期血清分型鉴定,姬鼠(Ⅰ)型病人占60.91%,家鼠(Ⅱ)型病人占32.51%,另有6.58%的病人未分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58%。结论:我省属于以姬鼠(Ⅰ)型为主的混合型HFRS疫区,鼠密度和带毒率仍然较高,需要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曾于1983年11月份在流行性出血热(EHF)新疫区扶沟县进行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揭示该地当时为家鼠型EHF流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随着时间的变化,带毒鼠会不会由家鼠传给野鼠?家鼠型疫区会不会向混合型甚至野鼠型疫区转化?为此我们于1986年11月份,又以同样方法,同样地点进行了传染源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进一步明确该地的带毒鼠种及疫区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