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P-选择素(P-sel)、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Fg)及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检测,了解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意义。方法ACS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组,分别于入院后口服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和国产氯吡格雷(泰嘉)300mg,2h后再次检测以上指标。次日分别予波立维或泰嘉维持量75mg/d,一周后重复检测以上指标。结果①用药前,A、B组与C组(对照组)间4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A、B组间无显著差异。②ACS组服药2h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一周后以上各指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血小板活化在ACS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确切。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具有相似的抗血小板疗效。PAGM、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P-sel方便、迅速、准确,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指标用于临床预测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意义。【方法】40例ACS患者入院后口服国产氯吡格雷(泰嘉)300 mg ,次日予泰嘉维持量75 mg/d ,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 ),P‐选择素(P‐sel)、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Fg )及血浆血栓素B2(TXB2 ),另以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上述四项指标。【结果】ACS患者用药前 PAGM、P‐sel、Fg、TXB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CS患者用药1个月后四项指标较前均有显著下降,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氯吡格雷对ACS患者抗血小板活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陈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5):6110-6111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在急诊PCI治疗AMI中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05-01/2008-12我院行急诊PCI治疗AMI的260例患者,随机分为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和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组,各130例,术前均给予负荷量300 mg口服,其他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和低分子肝素等应用相同。观察30 d内两组病例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全部手术成功,术后30 d内均无严重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及急性、亚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皮下出血、过敏反应、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两组病例发生率相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一样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能预防PCI术后再发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在急诊PCI术后应用同样安全、有效,但PCI术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药,国产氯吡格雷价格低,更具有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住院的UA 8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检测住院当日、用药24 h后及用药7 d后CD62P、TXB2及PAGM。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CD62P、TXB2和PAGM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UA患者中,血小板活化起到重要作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抑制血小板聚集起效快;两组对抑制血小板聚集都有效,但联合用药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成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168例,其中术后接受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的患者73例(泰嘉组),接受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的患者95例(波立维组)。术后进行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6%,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1%和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为阳性对照,连续入选明确诊断的AMI患者68例,随机分为泰嘉组和波力维组(均为术前口服负荷量300 mg/次,术后75 mg/d),全部病例均行急诊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研究时间(40±7)d。结果AMI急诊PCI术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内均未出现急性、亚急性冠脉再闭塞症状;60例随访到的患者在40 d时,两组均未出现再发的明显胸痛。住院期间及40 d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出血。泰嘉组有较多局部出血、血肿。两组在出院前及40 d随访时,粒细胞、血小板值改变均未见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在用药72 h及40 d研究终止时改变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国产氯吡格雷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与同类进口药物相比,在临床有效性及对血小板、粒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面,未见统计学意义。但国产药物组发生穿刺局部的出血、血肿和较明显胃肠道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等剂量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凝血系统、血细胞计数代表的血液系统的影响效果是否相同。方法连续入选19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组,89例)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110例),按照相同的应用剂量及应用方法,并应用电阻法在用药前、用药后8~12小时、24~36小时、48~60小时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用药前和用药后48~60小时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D-dimer)、凝血系统[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泰嘉组及波立维组血小板聚集率均随用药时间延长而降低,在负荷量后降低最明显,泰嘉组与波立维组用药前、用药后8~12小时、24~36小时、48~60小时的血小板聚集率电阻值分别为(7.67±3.48)欧姆(ohm),(4.67±3.84)ohm,(3.46±3.93)ohm,(3.36±3.86)ohm和(6.84±3.25)ohm,(4.25±3.94)ohm,(2.63±3.27)ohm,(2.59±3.50)ohm,经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92,P〉0.05),血小板聚集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7.101,P〈0.01);而凝血系统各指标和血常规的各项血细胞计数在用药前后两组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等剂量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具有相同的影响效果,而且二者对于凝血系统及血液系统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已知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在减少患者急性并发症和再狭窄方面优于单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但支架内血栓的问题尚未解决,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与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负荷量氯吡格雷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600mg)组和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组,两组维持剂量均为75mg/d。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小时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高剂量组83例,其中△A≤10%(包括负值)者22例(26.5%)。常规剂量组85例ACS,其中△A≤10%(包括负值)者35例(41.2%),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负荷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可以提高血小板抑制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300mg和600mg)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对更高负荷量的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入选100例拟行冠脉造影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至少6h分别服用300mg或6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次日起服用维持量75mg/d。(2)于服药前,服药后2、6、24、48h、5d、1个月分别测定血浆二磷酸腺苷(浓度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3)对两纽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服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2)600mg负荷剂量在服药后2、6、24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3)两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复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600mg负荷量的氯吡格雷能够更快、更强地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颜青松  江海龙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31-2132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对高龄冠心病患者(〉75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65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分为泰嘉组(n=39)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组(n=26)。评价PCI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再狭窄率,并观察术前、术后的粒细胞、血小板数量以及各种出血并发症。【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及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出血并发症以及粒细胞、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应用于高龄PCI术后抗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9例老年(年龄≥60岁)ACS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mg/d,5d以后采血,通过TEG方法测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氯吡格雷抵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2%(34例),有10.1%(11例)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抵抗组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应用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氯吡格雷抵抗组中无吸烟史的患者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此外还观察到女性(P=0.052)患者有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趋势。【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31.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这一现象不受年龄、合并疾病、服用药物等影响,而阿司匹林抵抗或从未吸烟的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不同时间点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术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的ACS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术前2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600mg,术后在服用阿司匹林基础上,A、B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75mg/d治疗30d.30d后所有患者接受75mg/d氯吡格雷治疗直至术后1年。分别于服药前,术后第1、2、7、30天采2组患者静脉血,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同时监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PAI);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浓度。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2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第1天2组PA、PAI和sP—S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第2、7、30天上述指标2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组内不同时间点PA、PAI和sP—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个月,A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3.33%VS3.33%,P〈0.05),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50mg/d维持量氯吡格雷可降低ACS行DES植入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少术后近期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66例ACS患者作为ACS组,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ACS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均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对照组志愿者均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口服,药品来源、剂量与ACS组相同.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上述受试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对照组志愿者分别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4.27±16.37)%、(47.61±16.6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采用上述2种方法治疗,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7.70±15.07)%、(47.03±15.4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二者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用药前后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变化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联合治疗组,A组)36例,和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常规治疗组,B组)36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的控制情况,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d后,心电图改善及血小板活化状态(CD63CD62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不良事件。结论: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钠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改善ACS的治疗效果,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评价氯吡格雷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的磷酸化程度检测对氯吡格雷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不予任何药物干预,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仅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3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肝素等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7天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程度并据此计算出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结果入选时健康志愿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RI均匀同质总体均数(76.90%±5.10%),范围(65.70%~92.10%),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RI无明显变化(75.64%±4.39%vs74.82%±3.90%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RI明显降低(77.52%±5.60%vs.57.05%±13.69%,P〈0.001=但分布明显离散(17.80%~80.10%),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7%)PRI无明显下降且高于治疗前均数-2倍标准差。PRI下降与氯吡格雷相关忙0.7661,P〈0.001)。结论①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VASP磷酸化程度能特异性评价氯吡格雷疗效;②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后近30%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均接受标准治疗,其中A组(80例)服用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d共1年,B组(100例)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6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在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3、6、12个月的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症标记物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3、6个月时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明显降低,但两组间C反应蛋白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第12个月时A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仍继续下降,B组C反应蛋白等轻度升高,且显著高于A组患者。结论:氯吡格雷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长期与阿司匹林等舍用可进一步降低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残余血小板反应性影响。方法 前瞻性招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NSTE-ACS患者335例。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术前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后维持剂量为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术后第3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大于47 mm提示高残余血小板反应(high-residual platelet reactivity, HRPR)。HRPR组患者71例,non-HRPR组264例。比较两组患者间人口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血脂水平对患者残余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Kaplan-M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08年5月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9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9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4周,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联用氯吡格雷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或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发作)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在ACS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为环氧化酶抑制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抑制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TXA2,实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