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蚯蚓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蚯蚓的药理作用已知全世界有蚯蚓2400多种,我国约140余种,其中药用蚯蚓共有9种,隶属2科(巨蚓科及正蚓科)3属。目前我国药用蚯蚓多为巨蚓科(Megascolecidae)动物参环毛蚓(Pheretgima aspergillumE.Perrier 1872)或正蚓科(Lumbricidae)动物背暗异唇蚓(缟蚯蚓)(Allolobophora Calinosa(Savigny)trapczoides Ant.Duges,1828)的干燥体。参环毛蚓又名“广地龙”(LumbziCus KwangTang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缟蚯蚓又称“土地龙”,几乎遍布中国各地。  相似文献   

2.
蚯蚓的营养价值高,可作为禽畜、鱼类等的饲料。本文对日本赤子爱胜蚓(Eisenia faetide)及广东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两种蚯蚓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及氨基酸,脂肪,水分,灰分,钙,磷,铁等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地龙     
别名蚯蚓、曲虫、土蟺、赤虫、蛐蟮。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缟蚯蚓等的干燥体。形态特征 1.参环毛蚓  相似文献   

4.
地龙,又叫蚯蚓,俗称蛐蟮、曲虫,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缟蚯蚓等的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捉。捕捉后用温开水泡洗去粘液,然后晒干或烘干备用。本品味咸性寒,入肝、胃、肺经。因为具有清热镇痉、通络利尿、降压平喘等功效,所以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诸种病证。  相似文献   

5.
蚯蚓活性成分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蚯蚓(earthworm或lumbricus)俗称地龙,又名曲蟮、肾蚕、虫蟮等,为环节动物门(Ane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动物,其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在我国入药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本草纲目》称其“治大腹黄疸”,“治中风疾病”,“化为水,疗伤寒”等等。我国蚯蚓约有3000余种,供药用者仅有秉氏环毛蚓(Pheretima camosa)、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背  相似文献   

6.
地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勇文  李梅 《广西医学》2004,26(5):699-701
地龙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as pergilum(E Perrier)、通俗环毛蚓P 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 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肓毛蚓P pectinifera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泸地龙”,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性寒,味咸。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麻痹,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症。地龙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 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虫部4 2卷中用蚯蚓入药的处方有4 0多种。《…  相似文献   

7.
地龙又名蚯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 Pheretima aspergillum(Perrie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习称广地龙)。药用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主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等症。关于地龙的性状及显微鉴别,国内已有研究报道;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地龙的理化鉴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蚯蚓为巨蚓科环节动物,在地下生活时香食腐植质及泥土,吸收其中有营养的成分以供自身生长发育,而将无用的杂质及泥土排出体外,称为蚯蚓泥或蚯蚓粪。同乡史君在一次闻谈时,介绍他曾用民间验方—蚯蚓泥为其妻治乳痈的经过。  相似文献   

9.
经对我国地龙药材的药源调查与商品鉴定,结果表明,地龙的原动物主要有13种和变种。分别隶属于钜蚓科和正蚓科的3个属。其中90%以上的商品地龙来源于药典收载品种参环毛蚓Pherctimaaspergillum(E.perrier)和威廉环毛蚓P.guillelmi(Michaelsen)、栉盲坏毛蚓P.pectinifera(Michaelsen)及通俗环毛蚓P.vulgaris(Chien)。其它品种如背暗异唇蚓Allolobophoracaliginosatrapezoides(Ant.Duges)、湖北环毛蚓P.hypeiessis(Michaelsen)、秉前环毛蚓P.praepinguis(Gates)等9种蚯蚓仅在少数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诱导赤子爱胜蚓体内产生金属硫蛋白。方法:采用各种诱导因素(包括Zn、饥饿、振荡和光照)诱导蚯蚓产生金属硫蛋白。蚯蚓经诱导后,整体匀浆,再经热沉淀、乙醇沉淀后,得到其粗提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巯基蛋白的含量。结果:各种诱导因素(Zn、饥饿、振荡和光照)诱导蚯蚓产生金属硫蛋白中巯基蛋白的含量分别为0.041,0.023,0.038和0.015U/mg。结论:采用Zn诱导赤子爱胜蚓体内产生金属硫蛋白较好。  相似文献   

11.
作者共解剖110只手,调查蚓状肌的起止、神经供给,测量起自指深屈肌腱上的长度以及其起端距腕横韧带下缘的距离。结果见蚓状肌的变异甚多,共完全属于教科书型者仅有49只手(44.5%)。蚓状肌起端的变异多于止端。各肌的变异以2蚓为最多(33例,30%),其次为3蚓(25例,22.7%),再次为4蚓(22例,20%),1蚓最为恒定,仅有8例变异(2.7%)。起端变异最多为2蚓的双羽状起端,起自食指及中指的指深屈肌腱(25例,22.7%)。其次为3蚓4蚓的单羽状起端,3蚓者祗起自无名指的指深屈肌腱,4蚓者起自相邻二深腱之一(3蚓5例、4.5%,4蚓12例,10.9%)。再次为1蚓2蚓之另有前臂起端以及2蚓3蚓之另有细腱起自指深屈肌腱等。止端的变异几全为8、4蚓的分叉止端,其肌腹向远侧分劈为二,分别止于相邻二指的指背腱膜(3蚓18例,16.4%,4蚓9例8.2%)。1例为4蚓止端错位,它起自小指的指深屈肌腱,止于无名指的指背腱膜。1、2蚓止端最恒定,无变异。蚓状肌之另有骨性止端借小肌束止于本指第一指节骨底未作为变异计算者,计1蚓6例,2蚓无,3蚓4例,4蚓16例。四个蚓状肌的长度不等,据共起点与腕横靭带下缘的距离推算,最...  相似文献   

12.
地龙别名“蚯蚓”,原名“白颈蚯蚓”,俗称曲蟮,是一种常用中药,地龙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市售品分广地龙及十地龙两种。广地龙的原动物为参环毛蚓,一般认为品质较好:土地龙品种很多,各地不一,但以缟蚯蚓为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蚯蚓提取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观察了口服蚯蚓提取物治疗前后血压、血尿素氮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显示,蚯蚓提取物治疗2周后血压、血尿素氮及血浆内皮素均明显下降,提示蚯蚓提取物治疗能改善肾功能。其疗效的机理可能与蛆蚓提取物治疗能使血浆内皮素的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并且留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虽然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易引起出血。1983年Mihara等首次从地龙(蚯蚓)中提取出蚓激酶,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新型药物,其疗效确切,且不易引起出血[1~3],但由于蚓激酶提取工艺复杂,因此临床应用较少。本室与九信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经多年合作,以蚯蚓为原料,提取出蚓激酶。本实验通过对蚓激酶进行药效学的研究,证明其有抗血栓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药品和试剂:蚓…  相似文献   

15.
第一节蛔虫(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一、形态成虫虫体圆柱形,如蚯蚓,生活时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线。雌虫长20—35厘米,尾直;雄虫长15—31厘米,尾向腹侧弯曲(图1—2)。头部有三个唇瓣,排成“品”字形,中间是口孔(图1—1)。  相似文献   

16.
用Folin-酚试剂法测定双胸蚓溶栓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溶栓酶活性测定,目前国内多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该法虽能比较溶栓酶对底物纤维蛋白溶解情况,但作为定量检查,人为误差较大,且很难摸准正比线性范围。以酪蛋白为底物紫外法,操作虽简便,但测定蛋白灵敏度较低。本文以酪蛋白为底物对双胸蚓溶栓酶(bimastos throm-bolytic enzyme,BTE)的研究完全符合酶反应动力学。采用Folin-酚法(Lowry  相似文献   

17.
蛭蚓科(Branchiobdellidae)是兼有蛭与蚓两者特征的一类动物。我国过去只在螯虾(Combaroides)体上发现两属,即蛭形蚓属(Branchiobdella)和冠蛭蚓属(Stephenodrilus),后来梁彦龄(1963)又首次于米虾体上发现一个新属一米虾蚓属(Caridinophila)。在这三属之中,关于蛭形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评价胎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三维容积数据,分别应用TUI(tomographic ultrasonographic imaging)及OMNIVIEW技术显示胎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的矢正中切面.在重建矢正中切面测量胼胝体长径、小脑蚓部上下径及前后径.结果 三维超声可获得全部254例胎儿的胎头矢正中切面,TUI可显示196/254胎的胼胝体,显示率77.2%,可显示188/254胎的小脑蚓部,显示率74.0%;OMNIVIEW可显示203/254胎的胼胝体,显示率79.9%,可显示200/254胎的小脑蚓部,显示率78.7%.TUI及OMNIVIEW技术均可较好地显示胎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但OMNIVIEW操作更灵活,更简便.胼胝体长径、小脑蚓部上下径及前后径与孕周高度相关.结论 三维超声OMNIVIEW技术操作简单,可较好地显示胎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的矢正中切面,在常规产前超声检查中可能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蚓部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患者主要MRI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46例小脑蚓部寄生虫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进行总结,并行头颅MRI检查,分析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不同分期的MRI表现。结果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以癫痫为主要首发症状、饮食习惯不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青壮年好发。MRI特点:散在单个寄生,病灶小、数量多、分布广,76.2%(35/46)的患者为多发病灶。46例患者中,共存期24例(52.2%)、退变死亡期9例(19.6%)、钙化期13例(28.32%)。MRI表现:(1)共存期多示单个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囊壁及头节不强化,囊内可见点状头节。T1低信号、头节点状高信号;T2高信号、头节点状低信号。(2)退变死亡期虫体增大、不规则,T1示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高信号、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低信号;T2示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为高信号、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低信号,形成寄生虫病特异性改变—靶型病灶。病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3)钙化期病灶表现为无信号或单个或多个点状低信号,无水肿带、增强无变化。结论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与MRI表现均具有较大特征性,二者结合往往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蚓激酶是从赤子爱胜蚓中提取的蚯蚓纤溶酶,具有预防、治疗血栓病的功效[1]。蚓激酶溶栓成分为多种水溶性酸性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20.16~40.32ku[2]。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我们开展了蚓激酶注射剂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以药物稳定性为指标的处方筛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