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虚证可见于各种疾病之中,为探索阴虚证之病机本质,提高阴虚病证的治疗效果,试以气血学说为依据,就临床及现代实验数据观察,发现阴虚证多有瘀血内阻之征象,临床上习用诸多养阴法之基础上,加以活血化瘀之药物,治疗效果尤佳,进一步体会到养阴活血法,在阴虚病证的治疗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亚菲 《陕西中医》1994,15(9):420-421
<正> 归脾汤出自南宋·严用和所撰《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心血管疾患,效果颇佳。举隅如下。 1 胸痹 王某,男,62,干部。1992年3月10日初诊。患冠心病心绞痛4年余。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自汗,每因劳累和情绪激动诱发或加重,舌边有齿痕,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提示:ST-T缺血性改变,下壁心肌缺血。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脾两虚,心脉痹阻。治以益气养血,逐瘀通痹。投用归脾汤加味:黄芪30g,人参、炒白术、茯苓、当归、木香、远志、桂枝、龙眼肉、血竭各12g,  相似文献   

3.
白荣禄 《陕西中医》1991,12(10):461-462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笔者近几年来应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介绍如下。1 风心病并心衰王某,女,46岁,农民,1989年11月7日就诊。患者有风心病史6年,曾多次发生心衰,在地区医院住院抢救。近月余来旧恙复发,心悸气短,胸部闷胀,双下肢浮肿,畏寒,纳差,虚里搏动弥散,舌质紫暗、苔白,脉沉细而促。查体:Bp:13.35/9.4kPa(100/70mmHg),心率111次/min,有房颤,二尖瓣区可闻及三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界向两侧扩大,肝大,剑突下6cm,肋  相似文献   

4.
黄倬伟  黄文轩 《中成药》1991,13(2):34-35
归脾汤首载于宋代严永和《济生方》,是祖国医药经典名方,具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现将近年来(1982年~1989年)有关本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如神经、精神系统、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男科、口腔科、皮肤外科、传染病和其它各类杂病等。涉及到不同病种约40种以上,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6.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人参、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大枣、生姜组成,具有健脾养心、补气生血之功能。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可补气生血,养心益脾;黄芪、白术、甘草、姜、枣益气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益心脾;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原方主治心脾亏损、气血不足所致之心悸健忘和气不摄血的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证。本人在临床应用中体会到对病因病机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等证,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马铮 《河北中医》2002,24(3):194-195
更年期综合征为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阶段过渡的常见病,主要是由性腺功能衰退所引起的生理、心理上的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其发病率为80%左右,其中有10%~30%患者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味归脾汤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2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娟  韩德元  于士才 《河北中医》2001,23(11):839-840
1991~ 2 0 0 0年 ,我们用加味归脾汤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2 2 0例 ,收效甚佳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2 2 0例中 ,年龄最大 6 6岁 ,最小 4 2岁 ;病程 <1年 5 9例 ,1~ 3年 12 8例 ,>3年33例。1.2 诊断标准 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和《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2 ] 确定诊断。临床症状 :经期紊乱 ,情绪波动 ,烦躁易怒 ,头晕 ,心慌 ,失眠 ,多梦 ,潮热 ,汗出 ,皮肤麻痒 ,且有蚁行感 ,腹胀 ,胁肋胀满 ,食欲不振 ,食后乏困 ,四肢无力等。2 治疗方法予加味归脾汤治疗。药物组成 :黄芪 30g ,党参30g ,…  相似文献   

9.
10.
归脾汤首载于宋代严永和《济生方》,是祖国医药经典名方,具益气补血,健脾养血之效,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就归脾汤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税文辉 《陕西中医》1994,15(5):228-229
<正>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著《济生方》,全方具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1 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 曹某,男,44岁,工人。患者于1986年发现肝炎,1988年5月出现腹水、肝功能损害,经纤维胃镜检查食道静脉下段Ⅲ°曲张。在住院期间,1988年6月12日18时31分突然吐血,量约200ml,色暗且伴有食物,至21时先后共吐血3次,每次200ml左右,立即经食道下三腔双气囊管止血。22时开始大便溏而紫黑,状如柏油,连续排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参归脾汤辨治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9例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归脾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愈显率16.3%,总有效率37.2%;治疗组愈显率30.4%,总有效率5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治疗后在双手动作减少、强直、行走时上肢摆动、步态不稳、震颤、面容无华、言语不利等临床症状改善率和PDQ39评分、PDSS评分、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归脾汤辅助应用可提高气血亏虚型老年颤证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取归脾汤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对崩漏、心悸、不寐疾病运用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采用归脾汤方,临证化裁,分别治之。结果:运用归脾汤方对崩漏、心悸、不寐的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归脾汤方对崩漏、心悸、不寐运用广泛,均可临证加减,准确可靠,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4.
归脾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10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廷伟 《河南中医》2003,23(10):70-71
笔者 1991~ 2 0 0 0年 10年间收治更年期高血压患者 10 2例 ,其中女 93例 ,男 9例 ;年龄最小 39岁 ,最大 5 6例 ,平均年龄 4 6岁 ;病程 1~ 5a。女性患者平素月经血压正常 ,其中有2 1例发病前未测过血压 ,发病后伴随月经异常 (半年或 1年多行经 1次 ) ,血压升高 ;10 2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68例。 10 2例患者共同症状 :烦躁不安 ,心悸失眠 ,多梦易惊 ,面部烘热阵作 ,头晕乏力 ;有恶心烦热 ,口干盗汗 ,腰膝酸软者 30例 ;伴有四肢不温 ,五更泄泻者 8例 ;接受过西药治疗者 91例 ,开始治疗血压下降较快 ,但症状改善不明显 ,约 1~2周后血…  相似文献   

15.
人参归脾丸因其配方精良 ,疗效显著 ,便于服用 ,所以笔者在临床上常辨证选用该药或与其他药配合应用 ,获得较好的效果 ,兹举例分析如下。1 月经不调王某某 ,女 ,2 6岁 ,于 2 0 0 1年 7月 2 0日初诊。主诉闭经伴头晕乏力 4个月。患者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不规律并偶伴有小血块 3a,近几次月经量均明显增多 ,末次月经经期达 2 0余天 ,且持续量多 ,经色稍黯 ,有少量血块 ,伴头晕乏力 ,全身酸软 ,腹部隐痛 ,纳呆眠差。在当地医院给予益母草颗粒冲剂15 g,每日 2次 ,服用 10 d罔效。又予黄体酮注射液 2 0 ml肌注 ,每日 1次 ,连用 3d,月经仍未至 …  相似文献   

16.
刘思魁 《山西中医》1994,10(2):43-44
归脾汤临床新用长治钢铁公司卫生处(046031)刘恩魁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剂生方》,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主治上又增补了脾不统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又增加...  相似文献   

17.
归脾汤临床新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111)苗后清济宁市第二电器厂卫生室张传华【关键词】归脾汤,临床应用归脾汤出自来严用和《济生方》,笔者原方加减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低血压、便秘等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余某,男...  相似文献   

18.
归脾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9.
归脾汤临床新用株洲电焊条总厂卫生所(412008)涂建雄主题词归脾汤/治疗应用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功能养心健啤,益气补血,凡忧思太过,劳伤心脾所致的失眠、心悸、怔忡、健忘、自汗、体倦、腹胀、纳呆等症,均为本方适应范围。笔者取异病同治之意...  相似文献   

20.
1眩晕(高血压病)案 患者,女,51岁,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至2001年10月,血压又增高,波动在160~230/100~140毫米汞柱之间。症见:头晕头痛,两眼发黑,甚至觉天旋地转,伴心慌耳鸣,失眠多梦,脘胁不适,四肢酸软,口干苦,纳差,舌淡苔薄黄,脉弦细。某医治以滋阴潜阳,曾用枸杞、菊花、钩藤、赭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