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是一类抗疟药。研究表明,青蒿素还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以及产生自由基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还与亚铁离子(Fe^2+)的参与及青蒿素类药物的构象有关,并能克服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2.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大肠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表明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能抑制甚至逆转大肠癌癌前病变。其主要机制可能与NSAIDs抑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合成前列腺素(PG)有关,另外促凋亡和抗氧化也起一定作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和一氧化氮释放性非甾体抗炎药(NO—NSAIDs)不仅具有传统NSAIDs抗大肠癌癌前病变的活性,而且较少产生胃肠道并发症,因而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NSAIDs治疗大肠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诱导肿瘤凋亡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济  陈汉春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3):1025-1029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类重要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FNs广泛用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及多种实体瘤的临床治疗。IFNs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途径,调节一系列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表达,这些功能性基因包括凋亡相关分子Fas/FasL、TRAIL/APO-2、抑癌基因bax、bak及p53等,这些ISGs与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周期密切相关。此外,IFN还可放大由caspase诱导的线粒体功能紊乱效应,诱导细胞经线粒体途径凋亡。因而,IFNs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诱导抑癌基因的表达及增强肿瘤细胞对凋亡信号敏感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肿瘤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医学简讯     
有研究报道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具有抗肿瘤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小白菊内酯是转录因子NF-κB的有效抑制剂,通过阻断IκB-α和IκB-β的降解,抑制NF-κB的正常活化,特异抑制IκB激酶复合物中的β-IκB亚基。此外,小白菊内酯还抑制DNA与转录因子NF-κB和STAT的结合,其抗肿瘤效应与激活氨基末端激酶(JNK)、减少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mitogen-activated protein,MAP)激酶活性、增加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gene)在组织细胞的增生——生长抑制的相对平衡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脆性组氨三联体(fragile histindine triad,FHIT)基因是几年前被发现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1],各肿瘤抑制基因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抗肿瘤的机制不尽相同,同一肿瘤抑制基因对于不同的细胞系的诱导凋亡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6.
新型抗肿瘤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其作用于肿瘤细胞后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分化或凋亡。目前该类药物已经在美国进入Ⅱ期临床研究。现综述HDACi的种类、生物学作用、抗肿瘤作用机制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及其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既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环氧合酶(COX)-2等相关信号通路防止肿瘤发生,也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等途径阻止肿瘤转移,有望成为一种天然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脂肪抑制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侵袭及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宫颈癌细胞系SiHa,利用不同浓度脂肪抑制素进行培养。通过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分别检测脂肪抑制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侵袭/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究脂肪抑制素对宫颈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结果:MTT实验显示,脂肪抑制素对SiHa细胞的增殖/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0.05);根据细胞增殖率得出72 h时SiHa细胞的IC50为16.98 μmol/L。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脂肪抑制素明显降低了SiHa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具有剂量依赖性(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脂肪抑制素也明显降低SiHa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具有剂量依赖性(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显示,较高浓度脂肪抑制素可诱导宫颈癌细胞SiHa的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促进其细胞凋亡(P<0.05)。结论:脂肪抑制素对宫颈癌细胞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可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9.
Armeanu  S  Bitzer  M  Lauer  UM  王义平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6):473-473
目前,肝癌化疗效果普遍不理想。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发展新的免疫调节方法;二是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抗癫痫药丙戊酸钠(VPA)是一种组蛋白脱乙酰转移酶抑制剂(HDACI)。近年来发现,VPA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而对正常肝细胞无任何毒副作用。但其对天然免疫抗肿瘤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NK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早在1971年,美国学者Folkman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形成的学说。根据该理论,1997年,Folkman实验室的O’ReiHy等发现并鉴定了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它是一种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有效地抑制机体内病理性血管的形成,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且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积极开展了E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ES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活性。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1.
p53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53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分化、静息、DNA损伤、血管生成和转移抑制。最新研究表明,p53作为转录因子,通过作用于α(Ⅱ)胶原脯氨酰-4-羟化酶(α2PH)、Ras、调控损伤的自噬调节剂(DRAM)和糖酵解与凋亡的p53诱导型调节剂(TIGAR)的基因分布,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运动,促进细胞自我吞噬作用的发生和诱导糖酵解与凋亡。p53也可作为蛋白质分子直接与鼠双微体2(MDM2)发挥相互作用,在细胞质中锚定至线粒体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p53新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阐明有助于为癌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开发更多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消炎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能否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明确不同的p53基因表型对NSAIDs诱导的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明确NSAID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调控。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NSAIDs对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应用丫啶橙(AO)染色、Annexin-V/PI双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bcl-2、bax基因及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NSAIDs药物吲哚美辛(Indo)和阿司匹林(Asp)对胃癌细胞株AGS(p53 / )、MKN28(p53-/-)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增强;在相同作用条件下,AGS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MKN28细胞,处理组MKN28细胞凋亡数量虽有所增多,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Bcl-2基因mRNA表达逐渐减弱,Bax基因及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药物作用6~24小时改变最为明显。结论:一定浓度的NSAIDs作用一定时间后,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这为NSAIDs的抗肿瘤应用增加了理论依据;NSAIDs不能诱导p53基因突变的MKN28胃癌细胞株发生显著的凋亡,p53基因突变可能阻断了NSAIDs的凋亡诱导效应;NSAIDs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的基因及蛋白水平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分子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化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胞DNA和RNA的合成而达到抗肿瘤作用,这类药物除了对肿瘤细胞具杀伤作用以外,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细胞也有细胞毒作用,因而选择性较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6及其毒素融合蛋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调节和造血调控外,还参与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IL-6主要通过调动机体免疫机制发挥抗肿瘤效应,亦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某些恶性肿瘤细胞增殖;IL-6毒素融合蛋白则能高选择地杀伤高表达IL-6受体(IL-6R)的肿瘤细胞。本文拟就IL-6及其毒素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物质。它能通过多种信号传导途径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并可与多种化疗药物或三苯氧胺协同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同时VES能够增强小鼠免疫系统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核糖核酸酶(RNas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核酸水解酶,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核糖核酸酶及其结构类似物具有抗肿瘤活性,通过破坏RNA发挥抗肿瘤作用。有一些因素决定RNase的细胞毒性,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改造Rnase,以增强其细胞毒性,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治疗作用。RNase的研究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前景,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胰蛋白酶抑制剂(TI)是对胰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的一类物质,生理作用广泛,不仅可以抑制多种酶的活性,而且通过抑制细胞浸润、促进细胞凋亡,在抗肿瘤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Wnt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关键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TI对Wnt信号通路及肿瘤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双硫仑(disulfiram,D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戒酒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干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蛋白酶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加放疗敏感性等。然而,DSF在体内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近年的研究聚焦于药物的运载系统、药物的联合应用及局部用药。DSF具有高效低毒且廉价的特点,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9.
戚川 《肿瘤学杂志》2011,17(4):294-297
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IgG1抗体,通过选择性结合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抑制其生物活性,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血管新生作用,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Ⅱ~Ⅳ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蝎毒抗癌多肽对H22细胞株体内、体外的抑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蝎毒抗癌多肽(APBMV)对小鼠肝癌(H22)实体瘤及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APBMV对H22瘤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小鼠H22实体瘤模型,观察APBMV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数和脾脏指数(SI)的影响。结果 APBMV对H22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但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P>0.05)。APBMV能明显抑制小鼠H22肿瘤的生长,抑制率最高可达40.30%(P<0.01),带瘤小鼠外周血WBC和SI无明显变化或略高于对照组,而阳性对照5-Fu组小鼠WBC和SI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APBMV是东亚钳蝎蝎毒中的1种低毒有效的抗肿瘤成分,能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