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和体脂及血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性别、肥胖和脂质代谢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健康自愿者的血清瘦素浓度,同时检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体重指数(BMI)等指标,分析血清瘦素浓度与不同血压水平和靶器官受累程度不同的原发性高血压以及性别、BMI、血脂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3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2级高血压(P<0.05),2级高血压血清瘦素显著高于1级高血压(P<0.05),血清瘦素与SBP、DB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1,P<0.05);血清瘦素浓度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病程度无关;女性瘦素显著高于男性(P<0.01);肥胖者血清瘦素显著高于非肥胖者(P<0.05);血清瘦素与TG呈直线正相关(P<0.05),而与TC、 HDL-C 和HDL-C无关.结论血清瘦素与血压水平相关,与高血压靶器官受损无相关性,与性别和TG有关,与BMI和TG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浓度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性别及体重指数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 2 0例健康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和 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血清瘦素浓度 ,同时测血压和体重指数 (BMI) ;根据体重指数将 2组研究对象又分为肥胖者和非肥胖者。检测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 C)、低密度脂蛋白 (LDL C)等指标。并将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压、体重指数、性别、TG、TC、HDL C和LDL C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肥胖者血清瘦素浓度均高于非肥胖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女性血清瘦素明显高于男性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清瘦素与收缩压、舒张压、TG呈正相关 ,而与TC、HDL C、LDL C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肥胖程度呈正相关 ,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Ⅱ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和脂蛋白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并高血压患者血中胰岛素浓度以了解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配对观察高血压及无高血压糖尿病(HP-NIDDM组及NP-NIDDM组)各35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测空腹,30、60、120、180min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计算出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三组均测血浆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结果:HP-NIDDM组的体重指数(BMI)、TC、TG、LDL、apoB和HbAic高于对照组,HDL、apoAI低于对照组(均P<0.05),TG、LDL、apoB和HbAic高于NP-NIDDM组,HDL、apoAI低于NP-NIDDM组(均P<0.05),而BMI、TC及HbAic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NP-NIDDM组的TC、TG、LDL和HbAic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均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HP-NID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与血脂apoAI、apoB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老年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以及内皮素(ET)、胰岛素(Ins)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1例高血压病与16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观察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肪百分比(%Fat)、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内皮素(ET)、血浆胰岛素(Ins)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BMI、Fat、FBS、HDL-C和TG等五项指标差异显著;多元线性相关结果显示,瘦素与ET呈负相关,与BMI、Fat呈正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HDL-C和ET最后进入方程。结论 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影响血清瘦素水平的因素,除BMI和Fat外,主要为血浆内皮素,与血浆胰岛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5.
对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糖(BG)、血清胰岛素S)、C-肽(CP)和血脂测定结果与12例正常血压者进行比较分析。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血清IS以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1)。胰岛素释放指数亦以高血压组为高(P<0.05)。高血压组HDL/LDL、ApoA/ApoB均明显低于正常血压组(P<0.01);前者血清IS水平与ApoA/ApoB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409,P<0.01),血清胰岛素释放指数(IS/BG)与ApoA/ApoB比值也呈明显负相关(r=-0.298.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开滦煤矿汉族人群(1224例)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1704C单核苷酸多态性;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分析AGT基因T704C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原发性高血压(EH组)的相关性。结果非EH(NEH组,1004例)携带CC基因型者血清TG、VLDL水平显著高于携带TT、TG者,携带TT基因型者HDL水平高于携带TC和CC基因型者(P均〈0.05);EH组携带TT基因型者TC、TG、VLDL水平高于NEH组,HDL含量低于NEH组,携带TC基因型者TC、TG、LDL、VLDL水平高于NEH组,P均〈0.05。认为AGT基因T704C多态性与EH发病有关,可能机制为影响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选取32例超重和肥胖者(OW4-Ob组)和36例正常体重者(NC组),常规测量身高等,测定APN、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1)OW+Ob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NC组(P〈0.05);OW+Ob组WC、SBP、DBP、FINS、FBG、TG、TC、LDL-C、IL-6、hs-CRP均高于NC组(0.000〈P〈0.05);OW+Ob组ISI低于NC组,HOMA-IR高于NC组。(2)APN与BMI、WC、FINS、TG、TC、LDL-C、HOMA-IR、hs-CRP呈显著负相关(0.05〉P〉0.001);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3)OW+Ob组女性血清APN水平较男性明显升高(P〈0.05),APN与T,OW+Ob组人群中血清APN与T及T/E2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4)HDL-C是影响血清AP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超重和肥胖者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低APN水平与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选取32例超重和肥胖者(OW4-Ob组)和36例正常体重者(NC组),常规测量身高等,测定APN、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1)OW+Ob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NC组(P〈0.05);OW+Ob组WC、SBP、DBP、FINS、FBG、TG、TC、LDL-C、IL-6、hs-CRP均高于NC组(0.000〈P〈0.05);OW+Ob组ISI低于NC组,HOMA-IR高于NC组。(2)APN与BMI、WC、FINS、TG、TC、LDL-C、HOMA-IR、hs-CRP呈显著负相关(0.05〉P〉0.001);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3)OW+Ob组女性血清APN水平较男性明显升高(P〈0.05),APN与T,OW+Ob组人群中血清APN与T及T/E2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4)HDL-C是影响血清APN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超重和肥胖者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低APN水平与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低脂膳食对广西巴马老年人血脂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低脂膳食对老年人血脂的影响,探讨长寿的相关因素,方法:测定171例广西长寿地区巴马县农村老年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的水平,结果:巴马组血清TC,TG及HDL-C均极显著低于南宁组(P<0.05),各年龄组的TC,TG均显著极低于高宁市相应年龄组(P<0.05),女性老年人TC及TG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5),高TC和高TG的例数均显著低于城市老年人(P<0.00001及P<0.001)。结论:低脂膳食可降低老年人的血脂浓度,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合理膳食,保持能量平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将53例初诊Ⅱ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美吡达治疗组(A组)及二甲胍治疗组(B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BP)、腰臀比(WHR)、瘦素(LP)、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结果显示:A组治疗后LP、FNS显高于治疗前及B组(P<0.05);而B组治疗前后对比LP、FINS无显性差异(P>0.05);LP与FINS、BMI、MBP、性别呈显性正相关(P<0.05-0.001)。提示随着INS水平升高LP浓度相应升高,LP与INS、BMI、性别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血糖控制达标的13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炎症指标;血清FKN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ELISA)测定。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体重正常组(50例)、超重组(44例)及肥胖组(45例),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均P〉0.05);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FKN、hs—CRP水平显著升高,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肥胖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肥胖组血清FKN、hs-CRP、ALT、TG水平显著高于超重组(均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FKN水平与BMI、腰围、TG呈正相关(P〈0.05);血清hs—CRP与BMI、腰围、TG呈正相关(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KN与BMI具有显著相关性(β=0.32,P〈0.01,R2=0.40);血清hs—CRP与BMI独立相关(β=0.30,P〈0.01,R2=0.37)。结论单纯血糖控制达标不能完全纠正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丙肽在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人群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与炎性脂肪因子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462名健康体检人群中诊断为NAFL患者65例,以及随机选择同批人群中健康者40名。体检由同-位资深影像学医师利用同-台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作肝脏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三酰甘油(TG)用Bayer 165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甘丙肽、瘦素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甘丙肽与炎性脂肪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患者体重指数(BMI)、腹围、血清ALT和TG等均高于健康对照组。NAFL组的血清甘丙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NAFL组血清瘦素和MCP-1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组血清甘丙肽与瘦素(r=0.527)、MCP-1(r=0.354)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而血清甘丙肽与AI,T(r=-0.298)、BMI(r=-0.284)和TG(r=-0.264)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NAFL患者血清甘丙肽水平显著增高;血清甘丙肽水平与瘦素、MCP-1等炎性脂肪因子密切相关;甘丙肽可能通过调节相关炎性反应等机制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82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30例非高血压患者的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EH组血清ADM水平显著对照组(P<0.01),且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意义。Ⅰ、Ⅱ、Ⅲ期组间血清ADM水平依次递增(方差F检验,P<0.05),且Ⅲ期组显著高于Ⅰ期组(P<0.01),伴心脑肾并发症组血清ADM水平也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EH患者血清ADM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进展,ADM有进一步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和肥胖度的关系,测定115例1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7例正常血压者的空腹血清瘦素浓度、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体内脂肪含量和空腹血糖,血清瘦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分析瘦素与其它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级高血压组和2级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浓度均高于同性别的正常组,但经协方差校正体内脂肪含量后,同性别三组间血清瘦素浓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男女血清瘦素浓度分别与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体重指数、体内脂肪含量及空腹血糖呈显著正相关,女性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相关性强于男性,但校正体内脂肪含量后,男女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女血清瘦素浓度均非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提示,男女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无直接关系,而与人体肥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肥胖及脂代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T2DM患者按BMI分为A组(肥胖组)及B组(非肥胖组),测定FBG、TC、TG、HDL、LDL、FINS、Resistin,计算BF%、Homa—IR、Homa—B、ISI。结果糖尿病组BMI、BF%、FBG、FINS、Homa—IR、ISI、Resistin高于对照组(P〈0.05),Homa—B低于对照组(P〈0.05)。A组Resistin与BF%、BMI呈正相关(P〈0.05),与Homa—B呈负相关(P〈0.05),B组Resistin与HI)L呈正相关(P〈0.01)。结论TzDM患者无论是否肥胖,Resistin均明显升高,肥胖者更高。Re—sistin可能参与了肥胖者T2DM的发生,而与非肥胖者T2DM的发生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浆高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仪测定4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浆总高半胱氨酸(tHcy)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以探讨CHD患者血浆tHcy和血脂的关系。结果显示:CHD组血浆t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HD组血浆tHcy水平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CHD组女性的TG、TC、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P<0.01);CHD组男、女和对照组男、女性的血浆tHcy水平与TG、TC、LDL-C和HDL-C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血糖、血脂、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根据相应的诊断标准,分别收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9例,血脂异常患者39例,代谢综合征104例,以同期门诊体检人员49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清三酰甘油、瘦素水平等,以稳态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分析瘦素与各参数问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代谢综合征患者HOMA—IR、血清瘦素水平和FINS均显著增高(t分别为11.849、2.839、3.280,均P〈0.01)。与糖尿病组和血脂异常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t=3.058,t=2.911,P〈0.01)、FINS(t=2.750,P〈0.01;t=2.482,P〈0.05)和HOMA—IR值(t=3.072,t=7.749,P〈0.01)亦显著增高。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显示瘦素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418,P〈0.01),校正BMI和性别后与WHR无相关性(r=0.042,P〉0.05),但与FINS、HOMA—IR呈正相关(r:0.257,P〈0.01;r=0.124,P〈0.05)。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普遍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瘦素水平与BMI、FINS及HOMA—IR的相关性提示瘦素是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选择122例2型糖尿病患,分为合并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各组又分别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测定其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和胰岛、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血清瘦素水平。结果示2型糖尿病患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成正相关关系(P<0.01),与血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在合并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成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明确其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LB),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QTcd)。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晨峰组的LVMI、QTcd和UALB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2组BMI、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晨峰使靶器官损害增加,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受累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结直肠息肉患者218例(病例组)、非结肠息肉患者164例(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TC、TG、LDL-C和HDL-C,并分析血脂水平、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因素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关系。结果病例组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2%(P<0.05),且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男性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8.9%,显著高于女性的33.7%(P<0.05);病变位于左半结肠及直肠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6.6%,显著高于右半结肠的27.6%(P<0.05)。 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结直肠息肉的发病与患者年龄及血清TC、TG呈直线相关(r分别为0.826、0.713、0.635,P均<0.05)。结论血脂水平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是导致结直肠息肉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