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探究引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发病死亡的原因及其病原菌的药敏特性,为生产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从天津市某养殖场患病半滑舌鳎中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PSC0601对半滑舌鳎具有致病性。通过肉眼观察可见半滑舌鳎腹腔严重肿胀,腹部两侧肌肉出血,解剖后可见半滑舌鳎肠道、肝脏等组织器官亦有大量出血。经API鉴定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该菌在绵羊血平板上呈现β型溶血,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半滑舌鳎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5×10~(4 )CFU/g。对4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菌株PSC0601对氟苯尼考、氯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壮观霉素、头孢哌酮等20种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对半滑舌鳎具有较强致病性,可导致肝脏、肠道等器官发生出血性坏死,引发鱼类死亡。本文通过对该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以期对鱼类养殖过程中由该菌引起的爆发性疾病提供药物防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银鲳(Pampus argenteus)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水产养殖重要品种, 近年来因过度捕捞其野生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 PDD)是多种水产动物发病的主要病原菌, 也是银鲳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 会引起造成银鲳大规模死亡的出血病,但目前尚不清楚美人鱼发光杆菌感染后对银鲳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通过注射使银鲳感染PDD, 在24 h和72 h分别采集健康及患病银鲳的中肠和后肠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 并结合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 研究PDD感染后不同时间银鲳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PDD感染后在银鲳肠道内大量增殖并占据优势, 引起银鲳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PDD的侵入及在银鲳肠道中的增殖并占据优势, 导致银鲳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紊乱。PDD的过度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失调密切相关, 显示了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的重要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相互关系, 为银鲳养殖业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从而证实这两株菌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经16S rDNA基因的测序和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NZBD9和NZBD11同为变形假单胞菌。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ZBD9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四环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头肾等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病症,如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4.
提要应用RNeasy animal mini试剂盒抽提大黄鱼total RNA,逆转录合成模板cDNA;同时综合分析从GenBank数据库查询到已报道的转铁蛋白(Tf)基因序列,先设计并合成扩增引物扩增出大黄鱼转铁蛋白部分基因序列,再应用RACE技术,克隆出大黄鱼转铁蛋白全长cDNA基因,全长2461个核苷酸,编码661个氨基酸。应用WCG软件包,采用DNADIST和NEIGHBOR分析方法,构建了转铁蛋白系统进化树。树图显示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大致相符,可以看出转铁蛋白在海水鱼和淡水鱼的进化上的差异,同时也显示大黄鱼Tf与真鲷的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AFLP技术方法,对福建二个野生及二个养殖大黄鱼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实验采用7对引物组合,在四个群体的12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72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22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46.61%.结果表明,大黄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宁德野生群体和湄州野生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42%和45.14%,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46和0.1245,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659和0.194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4153和1.4428;宁德养殖群体和连江养殖群体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0.83%和40.53%,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27和0.1039,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615和0.16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3919和1.3856.四个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359-0.1465,平均为0.079,群体间基因流为1.0808.  相似文献   

6.
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5年对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养殖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和海区环境因子的监测以及收集的气象资料,对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环境因子及其变化对大黄鱼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鱼的发病率和发病类型与气温、风速有关:发病率与水温(>20℃)、悬浮物、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pletion,COD)、细菌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对大黄鱼发病率直接效应最大的是水温,其次是风速.通过分析,推测引起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网箱养殖本身造成的水体污染,从而提出了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冷冻保存大黄鱼精子,并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精子的超微结构损伤.结果表明,大黄鱼冻精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鲜精中28.5%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冻精中37%的精子形态结构异常.形态结构正常的精子表现为质膜与核膜结构完整、无膨胀现象,袖套、轴丝及中心粒结构正常,线粒体形态完整、嵴较发达;形态结构异常的精子表现为质膜破裂、脱落,质膜膨胀,核膜破裂、脱落,核局部受损伤,线粒体膨胀、嵴退化或消失,线粒体移位或脱落.结果显示,以Cortland溶液为稀释液,10% DMSO为抗冻剂,对大黄鱼精子具有较好的抗冻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cfu)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TSB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强于TSA培养的菌体的粘附作用(P<0.01);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粘液,粘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y=0.1782ln(x)1.6923(R2=0.9810);不同生长阶段河流弧菌的粘附能力不同,在培养初期阶段细菌的粘附量先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在培养24h后粘附量达到最大,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粘附量急剧下降;抗体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饥饿菌体的粘附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海水中的河流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鳃粘液,其粘附作用受细菌培养条件、营养状况等自身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河流弧菌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4月从宁德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NZBD9和NZBD11, 这两株菌在16—19°C条件下回归感染能引起大黄鱼内脏白点病, 而在7—10°C和24—27°C条件下同样的人工感染不能致病, 从而证实这两株菌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经16S rDNA基因的测序和时间飞行质谱微生物鉴定仪分析, NZBD9 和NZBD11同为变形假单胞菌。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ZBD9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和四环素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头肾等组织中均出现明显病症, 如变性和坏死。  相似文献   

10.
采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大黄鱼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基因的cDNA中间片段,片段长度为773bp。BLAST分析显示,大黄鱼Cathepsin L基因cDNA片段与鱼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5%,与斑马鱼同源性为80%。实时定量分析了大黄鱼Cathepsin L基因在宰杀当天和冷藏期间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大黄鱼0℃条件下冷藏0、5、10、15、20d肌肉中mRNA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含量水平有差异并且是呈现下降趋势,宰杀当天的大黄鱼肌肉中Cathepsin L基因mRNA含量水平最高,与冷藏5、10、15、20d的Cathepsin L基因mRNA水平差异性极显著(P<0.01),冷藏5d的Cathepsin L基因mRNA水平与15、20d的水平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结果表明,在不同储藏时间Cathepsin L基因的mRNA含量水平与肌肉TPA和pH等也表现了高度的相关性,表明Cathepsin L基因的mRNA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大黄鱼冷藏期间肉品质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肝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9L2,经形态学观察和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显示该菌为发酵型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动力,氧化酶阳性,水解赖氨酸及色氨酸等。利用Biolog细菌鉴定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确定9L2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性达100%。同时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气单胞菌属的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维氏气单胞菌(登录号为LMG13695)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79%。经人工腹腔注射感染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试验结果表明,9L2对罗非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1.08×10~3CFU/g。24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诺氟沙星、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头孢曲松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洛美沙星、卡那霉素等5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利福平、青霉素等6种药物产生耐药性。20种中药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其中11种对致病菌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平均抑菌浓度范围为0.11—7.20mg/mL。  相似文献   

12.
以致病性溶藻弧菌为指示菌,通过酸粗提、固相萃取、Sephadex G-25柱凝胶层析和RP—HPLC等分离纯化技术,从大黄鱼胃肠组织中分离纯化抗菌肽。结果表明,大黄鱼肠道组织中存在着多种抗菌物质,并最终得到一种高纯度的新型抗菌肽AMP-W3。AMP—W3由1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较高。AMP...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扩增、克隆获得了岱衢族和闽-粤东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线粒体基因全长序列,并扩增了各25条样本的高变区域,测序结果可分成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闽-粤东族含3个类型:D1-N1、D1-N2和D2型;而岱衢族样品均为D1-N1型;设计出能区分不同分型的鉴别引物J1和J2,且优化了鉴别条件。结果表明:根据凝胶电泳的图片,如果样品分型为D1-N2和D2型,则100%为闽-粤东族;如果样品分型为D1-N1型,则该样品为岱衢族的概率为86.2%,为闽-粤东族的概率为13.8%。研究结果为岱衢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紫外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灭活的异源(鮸鱼)精子为激活源, 采用冷休克处理的方法诱导了大黄鱼雌核发育二倍体, 进行胚胎发育和 SSR 标记分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异源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同源组, 但存活率低于同源组; 两组中经冷休克处理未能恢复倍性的胚胎发育畸形而陆续死亡, 恢复倍性的胚胎在发育程序上均与普通大黄鱼相同, 但各阶段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滞后; SSR 分析显示同源组子代中有 16.7%出现父本条带, 异源组子代均未出现父本条带。以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经灭活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低温选择组与对照组大黄鱼进行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选择组肝脏蛋白点1673±47个,对照组1651±43个,共有19个蛋白点经低温选择后,表达量显著变化。从中挑选3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肽指纹图谱(MALDI-TOF-MS)或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然后MS-BLAST数据库搜寻。低温选择组大黄鱼肝脏MHC和CFL2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而2-CysPrxs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说明低温选育组大黄鱼机体抗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增强,预示低温选择后留下的大黄鱼在低温环境中生存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SSR方法进行了闽粤群(MY)和岱衢群(DQ)及其正交和反交大黄鱼的遗传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DQ群高于MY群,分别为2.14、2.04;反交群高于正交群分别为2.13、2.03:杂交群体中为2.24与其亲体群的相似(2.22)。亲体群间基因分化系数只t值为0.020,低于杂交后代的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克隆了两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摄食调控因子胆囊收缩素(CCK)、瘦素(LEP)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表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得到CCK基因属硬骨鱼类的CCK1亚家族,全长900nt,编码137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的CCK1相比序列组成非常保守,特别是在20氨基酸的信号肽和8个氨基酸的CCK-8活性结构区域;而克隆得到LEP基因属硬骨鱼类的LEPA亚家族,全长1290nt,编码161个氨基酸,与其他鱼类LEP相比基因同源性较差,但在3D结构上却保留了LEP经典的4个α螺旋特征。两种因子在所检测的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尤以脑、胃、肠消化道、肝脏等摄食及能量平衡相关组织中表达活性最高。8天的饥饿能使大黄鱼脑、消化道组织的CCK和肝脏、脂肪组织中的LEP表达显著降低(P0.05)。该结果说明CCK和LEP可能在大黄鱼的摄食生理和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将为深入了解鱼类食欲调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