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可并发肺血栓栓塞,为研究COPD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检测了37例COPD患者敏感度较高的有关凝血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OPD患者F1+2、GMP-140、vWF、Fg、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6例病情稳定,且F1+2>1.65nmol/L(x+2s)的COPD患者静注肝素治疗(100mg/d)10天后,F1+2、vWF、GMP-140和PaCO2均下降(P均<0.05)。表明COPD患者确实存在血栓前状态。肝素治疗对上述凝血系统活性与血气的影响,提示综合治疗基础上加以该治疗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μp-140)水平的变化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中的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了24例PNS病人和20例正常的血浆GMP-140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血及尿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PNS病人血浆GMP-14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时PLT、血浆Fib、尿FDP水平明显升高(P<0.01)。PNS病人血浆GMP-140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γ=0.56,P<0.01)。结果:血浆GMP-140水平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良好指标,血小板活化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并发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②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伴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GMP-140和血小板表面GMP-140的含量进行了测定。⑤结果NIDDM伴脑动脉硬化、NIDDM并发脑血栓形成和单纯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GMP-140和血小板表面GMP-140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5.25-20.04,P均<0.001)。单纯脑动脉硬化病人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动态观察单纯脑血栓形成病人,随着病情好转至恢复期,其上述指标较急性期明显下降(t=5.22-7.05,P均<0.001);而NIDDM并发脑血栓形成病人恢复期上述指标持续增右,与急性期相比差异不显著(t=1.42-1.99,P均>0.05)。④结论糖尿病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小板过度活化,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冠心病(CHD) 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盐析沉淀定量法和ELISA 法测定了50 例CHD 患者(心绞痛29 例,急性心肌梗塞21 例) 和25 例健康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g) 和D- 二聚体(D- dimer,DD) 含量。结果:CHD 患者血浆Fg 和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心绞痛者Fg 和DD 含量分别为(4-34 ±0-64)g/L,(0-84 ±0-88)mg/L(均P< 0-05) ,急性心肌梗塞者增高更显著,分别为(4-94 ±0-88)g/L,(1-37±1-41)mg/L( 均P<0-01) ,呈急性心肌梗塞> 心绞痛> 对照组(P< 0-01 或P< 0-05)。结论:高水平Fg 和DD 与CHD 患病率和病变程度相关,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血浆VWF:Ag,GMP—140,TXB2,D—dm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元 《广西医学》1998,20(4):559-560
分别应用单纯抗酶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法及放免法测定40例健康正常人和41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D-dm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缚(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含量明显高于心绞痛患者(P〈0.05或P〈0.01)提示以分子标志物增高愈显著,病情愈严重,可作为CHD的诊断和观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Ⅱ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D-二聚体阳性及阴性两组病例的血糖、血脂、肾功、血粘度及尿白蛋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D-二聚体阳性组血浆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全血比及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Fg)均高于阴性组(P<0.01),载脂蛋白A(ApoA)低于阴性组(P<0.05)结果表明,D-二聚体对指导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瘀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和血浆血小板α颗粒蛋白(GMP-140)及D-二聚体(D-D)的检测。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血瘀证的检出率为69.64%。血瘀证组血浆GMP-140及D-D检测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结论 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的激活与消耗增多,并有继发性纤溶存在。血浆GMP-140及D-D的水平与血瘀  相似文献   

8.
用单抗酶联免疫法和乳胶凝集法分别测定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障碍过程中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_Ⅲ(TAT)复合物和D-二聚体水平,并将32份测试标本分为DIC、无DIC和肝损害组做比较。TAT复合物总的和在3个组中的水平均明显增加(P分别<0.01),DIC与无DI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二聚体总的和在DIC和无DIC组中的水平均明显增加(P分别<0.01),3组间差异显著(P分别<0.01)。在一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TAT复合物和D-二聚体相关不明显(γ=-0.15,P>0.05),TAT复合物和AT_Ⅲ呈明显正相关(γ=0.52,P<0.01),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亦呈明显正相关(γ=0.60,P<0.01)。这一初步结果提示:在AL凝血障碍中,TAT复合物是凝血系统激活的敏感指标,但可能易受外源或内源AT_Ⅲ的影响;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其明显增加意味着DIC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林立平 《中原医刊》1999,26(10):26-27
测定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聚集功能(PAg)并与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PAg均按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合并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血管并发症组与无血管并发症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PAg升高更为显著(P〈0.05,P〈0.01),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小板和脂蛋白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心绞痛患和31例心肌梗塞患测定了血浆GMP-140、TXB2、6-酮-PGF1α含量及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结果: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血浆GMP-140、TXB2、TG、LDL-C、ApoB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OA、HDL-C、6-酮-PGF1α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塞组的GMP-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腹腔内应用局麻药的镇痛效果及它对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LC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Ⅰ和Ⅲ组分别于术前、术毕腹膜腔喷洒罗哌卡因,Ⅱ组喷洒生理盐水.记录术后6、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于诱导前,拔管前,术后6、24、72 h取静脉血测血糖、皮质醇、胰岛素的浓度.结果 Ⅰ、Ⅲ组术后6、24、48 h VAS评分较Ⅱ组低(P<0.01),同时点Ⅲ组VAS评分较Ⅰ组低.与术前值比,各组拔管前,术后6、24 h皮质醇、血糖、胰岛素浓度均升高(P<0.01),Ⅰ、Ⅲ组术后第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Ⅱ组仍高于术前(P<0.01).与Ⅱ、Ⅲ组相比,术后6 hⅠ组皮质醇浓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 h高于Ⅲ组.术后24、72 hⅠ、Ⅱ组血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血糖值高于Ⅲ组(P<0.01);Ⅰ、Ⅲ组在术后6、24、72 h血糖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后6 h胰岛素浓度低于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24 h Ⅲ组胰岛素低于Ⅰ、Ⅱ组,术后72 hⅠ、Ⅲ组胰岛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膜腔给局麻药镇痛效果明显,此方法可减少LC手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静 《黑龙江医学》2008,32(6):401-402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101例糖尿病患者根据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不同,分为正常Fg组(Ⅰ组)和高Fg组(Ⅱ组),比较两组的年龄、病程、空腹血浆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空腹血糖(FPG)。同时检查下肢血管彩超。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下肢动脉远端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中Fg升高是其发生下肢远端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CD62P的表达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血栓性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Ⅰ级组17例,Ⅱ级组16例,Ⅲ级组20例)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和CD61)的表达量,同时应用Class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Fib浓度及PT、APTT、TT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组CD62P的表达量、血浆Fi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PT、APTT、T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Ⅱ、Ⅲ级高血压病组CD62P的表达量高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1);Ⅲ级高血压病组血浆Fib浓度高于Ⅰ、Ⅱ级组(P<0.01);Ⅱ、Ⅲ级高血压病组PT、APTT、TT水平低于Ⅰ级高血压病组(P<0.05);CD61的表达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凝血活性明显增高,存在血栓前状态;对高血压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欣母沛在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最佳应用时机,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具有出血倾向者11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38例,Ⅰ组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缩宫素和欣母沛,Ⅱ组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缩宫素,有宫缩乏力时应用欣母沛,Ⅲ组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缩宫素,不应用欣母沛,比较三组术中、回病房至术后2h和术后2h至产后24h出血量.结果:Ⅰ组术中出血量低于Ⅱ组和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回病房至术后2h出血量低于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术后2h至产后24h出血量低于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分娩后立即注射缩宫素和欣母沛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最佳应用时机.  相似文献   

15.
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自控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氯胺酮超前镇痛对下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5例子宫肌瘤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行全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3组,即Ⅰ组:对照组,术前不施行超前镇痛;Ⅱ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注入氯胺酮0.2 mg•kg-1;Ⅲ组:切皮前30 min将氯胺酮30 mg加入实验剂量(2%利多卡因4或5 mL)中注入硬膜外腔。3组术后均连接Graseby9300镇痛泵行患者自控硬腺外镇痛(PCEA),镇痛药物为0.2%罗哌卡因加50 mg•L-1吗啡。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天晨抽取静脉血,采用改良荧光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醇水平,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VAS)评分、镇痛泵首次触发时间、吗啡消耗量、有效触发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 结果:从术后4 h至48 h 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升高,Ⅰ、Ⅱ、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Ⅱ、Ⅲ两组PCEA泵首次触发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期内按压次数、吗啡总消耗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Ⅰ组术后E及NE水平均高于术前,Ⅱ、Ⅲ组术后第1天E、NE水平均高于术前,第2天E、NE水平与术前无差别,与Ⅰ组术后第2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经硬膜外腔或静脉途径行超前镇痛能减轻下腹部手术术后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增高反应,提高患者自控镇痛效果,减轻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有或无微量白蛋白尿的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ICAM 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VCAM 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水平的变化 ,并以血浆vWF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 ,观察血浆黏附分子水平与vWF水平之间的关系 ,应用ELISA法检测了 8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 5 7例尿白蛋白正常、2 5例伴微量白蛋白尿 )的血浆sICAM 1、sVCAM 1、vWF水平 ,并与 2 8例健康人作对照。再将结果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尿白蛋白正常且血浆vWF水平正常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血浆sICAM 1水平已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与BMI、三酰甘油密切相关。提示 :血浆sICAM 1可替代vWF作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预测和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5例CHF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作为CHF组,另选取3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治疗前及心功能改善至Ⅰ~Ⅱ级后的CHF患者及对照组进行血浆BNP和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CHF组治疗前后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HF组在治疗后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CHF心功能Ⅳ级组治疗前后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组(P〈0.01)。结论血浆BNP和hs—CRP水平与CHF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动态观察血浆BNP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高血压患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状态,探讨其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且确诊为高血压患者80例及同期常规健康体检者80例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1,25-二羟维生素D含量和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同时检测相关糖脂代谢生化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研究组血浆肾素活性及1,25-二羟维生素D_3显著降低(P<0.01),Ⅰ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_3均显著高于Ⅱ~Ⅲ级患者(t=11.88,P<0.01 vs t=5.65,P<0.01);Pearson分析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_3与血浆肾素活性PRA(r=-0.616,P<0.05)、收缩压(r=-0.419,P<0.05)、舒张压(r=-0.297,P<0.05)分别呈负相关;高血压多变量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发生危险的统计性意义独立因素分别为D_3水平降低和PRA(P<0.05)。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_3水平与高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呈负相关,1,25-二羟维生素D_3水平降低及PRA是高血压发生危险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探讨BNP在老年CHF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老年CHF患者183例(CHF组)和健康老年人62例(对照组),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老年CHF患者血浆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分析老年CH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关系。结果 CHF组心功能Ⅰ级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Ⅰ、Ⅱ、Ⅲ、Ⅳ级患者血浆BN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心功能Ⅰ、Ⅱ级患者cTn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cTnI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Ⅰ、Ⅱ级患者(P<0.05),CHF组心功能Ⅳ级患者cTnI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P<0.05),CHF组心功能Ⅰ、Ⅱ级患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血浆BNP和cTnI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BNP水平与LVEDD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BNP在老年CHF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