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评估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01/2005-09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解放军第一二三中心医院收治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15例,均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排除所有可能引起继发性贫血的患者。①1415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值取入院后最早的有效实验室检测值,于肘部静脉或大隐静脉采血。心脏彩超、血液生化指标等其他临床资料均取入院后最早的有效检查结果。②心功能水平的诊断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和Ⅱ级为轻度心力衰竭,Ⅲ级和Ⅳ级为严重心力衰竭。血红蛋白水平<120g/L为贫血。③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1415例患者中有413例贫血(29.2%),贫血患病率与患者心功能分级之间呈正相关(心功能Ⅰ级17.9%,Ⅱ级24.7%,Ⅲ级26.3%,Ⅳ级43.1%)。严重心力衰竭患者(Ⅲ级和Ⅳ级)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心力衰竭(Ⅰ级和Ⅱ级)患者(32.2%,24.3%,P<0.01)。②血红蛋白浓度120~139g/L时血清肌酐最低,为(85±29)μmol/L;血红蛋白浓度140~159g/L时住院死亡率最低,为2.7%。对于血红蛋白小于160g/L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分级增高(OR=2.797,95%可信区间)、血清肌酐升高(OR=1.774,95%可信区间)是住院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浓度升高(OR=0.816,95%可信区间)是住院死亡率增高的保护因素。结论: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相对普遍,贫血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独立的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不同B型脑钠肽(BNP)水平,对肾小球滤过率、血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按照BNP水平分为两组,分别检测血清肌酐(SCr),β2-MG浓度及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随着患者心功能不全病程的加重(BNP ≥ 400 pg/mL),血清GFR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β2-MG浓度显著增加(P<0.05),贫血的程度也增加(P<0.05).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肾功能也有相应的损害,并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肾功能的损害也相应的加重.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又与贫血的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与心脏功能及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测定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观察其与心脏功能及心力衰竭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68例心力衰竭患者中31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心功能Ⅲ级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66.7%)比心功能Ⅱ级检出率(8.6%)显著增高(P<0.05),心功能Ⅳ级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100%)比心功能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68例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随访,随访时间(14±6)个月,心肌肌钙蛋白T正常组远期心脏事件16例次,升高组远期心脏事件33例次(P<0.01).结论:心功能越差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检出率越大,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不仅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标志物,而且是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皮下注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贫血患者心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实施EPO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贫血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EPO皮下注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血红蛋白指标,降低患者病死率,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的表达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炎症反应的关系,评价其对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10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37例,Ⅲ级组40例,Ⅳ级组33例,检测hs-cTn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出院患者90 d随访,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因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或死亡。结果 (1)hs-cTnT表达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高(P<0.05);(2)hs-cTnT与hs-CRP呈正相关(r=0.822,P<0.05);(3)hs-cTnT阳性组MACE的发生率高于hs-cTnT阴性组(33.8%vs.10.7%,P<0.05)。结论 (1)hs-cTnT的表达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且与炎症反应存在相关性;(2)hs-cTnT阳性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及护理方法.方法:将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共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30例,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各30例,分析各组的心率变异性,比较各组与健康对照组心率变异的的差异,根据患者HRV分析结果,给予适当的观察和护理.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各指标(SDNN,SDNNindex,SDANN,RMSSD,PNN50)低于健康对照组.心功能Ⅱ级患者HRV部分指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心功能Ⅲ级患者HRV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心功能Ⅳ级患者HRV各指标的降低更显著(P<0.01),心力衰竭组患者HRV随心功能分级升高而降低.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降低程度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心率变异分析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24-1626
探讨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采用NYHA心功能标准进行分级和分组。将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试验组患者BNP、LVE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BNP、LVEDD水平越高,LVEF水平越低,BNP、LVEF、LVEDD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YHA II级、III级、IV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8%、26.7%、52.4%,不同NYHA分级患者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较高,心功能越差,BNP水平也越高,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敏感指标,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贫血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9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标准纠正心衰治疗,治疗组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进行抗贫血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红蛋白变化。结果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心输出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控制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贫血干预,可明显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心功能,延缓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贫血患者的病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Ⅳ级)30例,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级和Ⅲ级)30例.测定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结果 心功能Ⅳ级患者与心功能Ⅱ级、Ⅲ级患者比较,T3和FT3明显降低(P<0.05),病死率高,而T4、FT4、TSH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随着心力衰竭加重,T3、FT3、降低明显,提示预后不良.T3、FT3与心力衰竭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心力衰竭患者14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门诊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后24~48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红蛋白;对照组进行同样检查。比较患者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分析观察组不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程度LVEDd、LVEF与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平均为(86.73±23.66)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56±12.34)g/L。观察组随着心功能恶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血红蛋白下降与LVEDd增加呈负相关(r=-0.65,P<0.05);血红蛋白下降与LVEF降低正相关(r=0.54,P<0.05)。结论:血红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的标志物之一,对于慢性心衰患者,在抗心衰治疗中应对贫血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充铁刑后对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贫血患者疗效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入选102例心力衰竭伴轻度贫血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右旋糖酐铁)、对照组各51例.随访半年,并于随访前后测定血常规、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浓度、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测定6 min步行试验距离,判定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的变化.在随访结束后,判定两组患者病死率有无差异.结果: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血红蛋白(Hb)较前显著升高,CRP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NT-proBNP、MDA较前均显著降低,SOD显著升高,而且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心功能分级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Hh、CRP、NT-proBNP、MDA、SOD、6 min步行距离及心功能分级在治疗6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EF%在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心力衰竭合并轻度贫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充铁剂治疗,可使其临床进一步获益,未诱发或加重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2.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51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析患者是否伴随贫血症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患者标记为观察组,把不合并贫血症状的患者标记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和临床症状,探究贫血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随着患者心理衰竭的程度加重,贫血患者构成比例也在逐渐增加,并发贫血加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应注重饮食和运动情况,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可以有效预防贫血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临床的治疗疗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59-5560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2例慢性心力衰竭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46例)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在治疗前后各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93.4%)大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VEF、LVESD、LVEDD等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血浆hsCRP水平下降程度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治疗后试验组6min步行实验行走距离较对照组明显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评估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1993—01/2005—09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解放军第一二三中心医院收治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15例,均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力衰竭病史≥6个月。排除所有可能引起继发性贫血的患者。(1)1415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值取入院后最早的有效实验室检测值,于肘部静脉或大隐静脉采血。心脏彩超、血液生化指标等其他临床资料均取入院后最早的有效检查结果。(2)心功能水平的诊断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和Ⅱ级为轻度心力衰竭,Ⅲ级和Ⅳ级为严重心力衰竭。血红蛋白水平〈120g/L为贫血。(3)血红蛋白浓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响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1)1415例患者中有413例贫血(29.2%),贫血患病率与患者心功能分级之间呈正相关(心功能Ⅰ级17.9%,Ⅱ级24.7%.Ⅲ级26.3%.Ⅳ级43.1%)。严重心力衰竭患者(Ⅲ级和Ⅳ级)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心力衰竭(Ⅰ级和Ⅱ级)患者(32.2%,24.3%,P〈0.01)。(2)血红蛋白浓度120-139g/L时血清肌酐最低,为(85&;#177;29)μmol/L;血红蛋白浓度140-159g/L时住院死亡率最低,为2.7%。对于血红蛋白小于160g/L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分级增高(OR=2.797,95%可信区间)、血清肌酐升高(OR=1.774,95%可信区间)是住院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浓度升高(OR=0.816,95%可信区间)是住院死亡率增高的保护因素。 结论: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相对普遍,贫血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独立的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探讨NT-proBNP与心功能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T-proBNP的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Ⅲ级(P<0.05)。心血管事件组的NT-proBNP、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有重要的检测价值,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并能预测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CA125、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变化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194例CHF患者按NYHA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组,测定入院时血清CA125、尿酸水平及左室内径,其中有115例CHF患者于入院5~10 d心力衰竭控制后复查了CA125及尿酸.另随机抽取98例同期住院的心功能代偿的心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1)CHF组血清CA125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Ⅳ级心功能组水平明显高于Ⅲ级组,Ⅲ级组明显高于Ⅱ级组;治疗后CA125及尿酸水平随心衰好转而显著下降(P<0.01).(2)血清CA125及尿酸浓度的升高与LVDd的大小呈正相关(r=0.62及0.35,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CA125、尿酸的水平升高并与心功能分级有明显关系,同时二者的血清浓度与心力衰竭时左心室扩大的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心肌重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判断CHF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和影响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两者的联合检测更有助于对心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9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干预前后心功能(包括6 min步行试验、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6年1~12月采取常规护理的140例CHF患者设为对照组,2007年1~12月采取预见性护理的150例CHF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心力衰竭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率、心力衰竭再发率、病死率分别为90.7%、8.0%、0.7%,对照组分别为81.4%、16.4%、5.7%,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提高CHF患者的缓解率,降低其心力衰竭再发率及病死率,同时可培养专业护士的观察力及反应敏捷的业务技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按照心力衰竭程度将其划入Ⅱ级、Ⅲ级、Ⅳ级心力衰竭组,另同时选择40例在我院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四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分析该数据与慢性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随后按照红细胞分布宽度数据将患者分为13.1%组、13.1%-14.5%组和14.5%组,对比三组患者最终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健康组、Ⅱ级、Ⅲ级、Ⅳ级心力衰竭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数据分别为(11.63±0.71)%、(13.11±1.08)%、(14.31±1.52)%和(16.83±0.71)%,随着心力衰竭的程度提升,红细胞分布宽度越来越高,四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分布宽度13.1%组、13.1%-14.5%组和14.5%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0%(0/45)、11.4%(4/35)、35.0%(7/20),红细胞分布宽度越大,患者的死亡率越高,,各组间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于明确其疾病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我们有效地评价疾病进程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清Irisin(鸢尾素)的水平,研究Irisin在CHF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3年1~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45例,并根据NYHA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12例,心功能Ⅲ级患者15例,心功能Ⅳ级患者18例,另选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匹配的,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生物素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清Irisin水平,并完成心电图(ECG)、LVEF、空腹血糖、心功能等常规检查项目。比较健康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不同心功能分级及不同亚组间的Irisin差异,并对Irisin与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2)心力衰竭组Irisin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NYHA分级Ⅱ、Ⅲ和Ⅳ级患者中逐渐降低。(3)心力衰竭组的LVEF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间逐渐下降。(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Irisin与LVEF呈正相关(r=0.694,P<0.05)。结论 (1)在CHF患者中血清Irisin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且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故可以作为CHF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用于CH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为CH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2)Irisin与LVEF呈正相关,可以反映心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