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保德煤矿81504工作面属带压开采。通过对该工作面防治水的安全评价,得出了工作面总体防治水技术措施可靠,在做好回采过程中相关应急措施的前提下,工作面可以实现安全回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13-0211工作面和14-0301工作面开采后的地表变形情况,采用《井工开采地表沉陷计算系统》软件,分别对单采13-0211工作面和单采14-0301工作面后的地表变形情况,及两个工作面采后的地表变形情况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的结果显示,相邻两个工作面开采后的地表变形值小于两个工作面分别单采后的变形值的累加和,说明两个工作面开采后的地表变形过程存在着抵消过程。  相似文献   

3.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观测工作一直都是研究开采沉陷危害的比较直接方式。本文针对程庄煤矿23501工作面现场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到了23501工作面开采后的地表移动规律和有关岩移参数,为以后的矿区开采及地表沉陷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观测工作一直都是研究开采沉陷危害的比较直接方式。本文针对程庄煤矿23501工作面现场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到了23501工作面开采后的地表移动规律和有关岩移参数,为以后的矿区开采及地表沉陷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比验证保德煤矿下向布孔瓦斯预抽效果以及分析不同的孔间距对抽采的影响,在81504工作面共施工45个平均长度为232 m钻孔,通过现场实测得出了下行孔布置适合保德煤矿的瓦斯预抽,最适宜的钻孔间距为6 m。根据81503实测实施数据,认定81504工作面合理预抽期为12个月,对应的瓦斯预抽率为25.11%,实际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龙煤矿116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青龙煤矿开采条件下的地表岩移参数和地表移动特征,证明11602工作面开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初步掌握了部分地表移动特征,可为同类条件开采所借鉴,为矿区"三下"采煤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煤炭技术》2016,(3):59-61
针对8301工作面特殊的地质开采条件,采用概率积分法及典型曲线法对83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合理预测,研究得出:概率积分法预测地表沉陷时,煤层开采为有限开采对下山边界半无限开采的各值与煤层开采为无限开采时相应的值相近;曲线法预测地表沉陷时,走向主断面半盆地移动变形值均小于倾向主断面下山半盆地移动变形相应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中深埋煤层多工作面开采的地表沉陷特征,采用FLAC3D模拟小保当一号井112201工作面及两侧相邻工作面先后开采的覆岩破坏、应力变化和地表移动特征。研究表明:112201工作面单独开采,覆岩塑性破坏表现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凹”形,覆岩最大破坏高度达165m, 112202工作面的开采使老采空区覆岩二次破坏高度增大6.67%,112207工作面开采使老采空区覆岩三次破坏高度增大10.91%;相邻工作面的开采使112201工作面覆岩应力变化经历“稳定—打破—初步稳定—二次打破—再稳定—三次打破—终稳定”的复杂过程;112201工作面开采形成的地表移动盆地范围受相邻两侧工作面开采的影响而变大,且沉陷中心向两侧扩大,相邻工作面的沉陷中心则偏向112201工作面老采空区一侧;岩移观测资料显示,单工作面倾向地表下沉曲线表现为“V”形,相邻工作面的开采使其地表最大下沉量增大了6.08%,地表下沉曲线最终表现为“W”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驿煤矿11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新驿煤矿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参数和地表移动规律,证明了1106工作面开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初步掌握了部分地表移动特征,为该煤矿的"三下"开采设计、采区设计、土地复垦、综合利用等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煤矿开采活动引起地表沉降,造成了地表水土流失及其沙漠化,严重影响地表生态环境.本文以察哈素煤矿31采区3101工作面为背景,从地质及开采条件方面入手,对地表移动变形及地表沉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岩移观测站.利用GPS技术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研究3101工作面在开采过程地表沉降规律,得到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相关参数,对采区内的建筑物的保护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煤炭技术》2016,(2):310-312
对某堆存煤矸石中残存的煤(固定碳品位为28.92%)进行了系统的浮选实验研究(矿物学分析、磨矿细度试验、浮选药剂试验,以及开路、闭路流程试验),重点考察了常用3种调整剂(石灰、硅酸钠及六偏磷酸钠)对该煤矸石中煤浮选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影响,最终获得固定碳可作为动力原煤使用,大大提高了该煤矸石的利用价值,实现了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6,(10):321-323
针对司马矿浮选尾煤灰分低,且销售价格低、销售不畅、占用大量工业场地等问题,对浮选尾煤的特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先进选煤工艺分析比较,给出司马选煤厂尾煤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宏伟  张国栋  张斌  王升 《煤炭技术》2015,34(6):270-272
发热量是动力煤主要计价指标;对于单一矿区的煤,可通过测量煤炭灰分、水分预测发热量。但配煤入洗时煤质特性不均一,难以简单地建立模型预测。本文基于配煤入洗中的发热量可加性原则,分别建立单一煤炭的发热量预测模型,然后根据配煤比例加权平均获得最终公式,从而利用灰分、水分等指标预测配煤产品发热量。  相似文献   

14.
煤炭转化中的煤炭液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爱彬 《煤》2004,13(1):44-45,5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大大增加,石油供应的缺口将越来越大,中国作为富煤贫油的国家,采用液化技术是实现煤炭高技术转化和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辛置洗煤厂入洗高低硫煤人工配煤,准确度低,不及时,经常出现精煤硫分波动,造成销售损失,提出改造配煤系统方案.改造后,保证了配煤硫分达到要求指标(<10 %).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海石湾矿井借鉴煤与瓦斯防突技术,实现煤、气、油共生突出矿井上山安全揭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矿井的不断升级改造,原平煤器已满足不了生产需要,针对平煤器的特点进行了液压、电控改造,改造后的平煤器自动化程度较高,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煤炭技术》2015,(8):283-285
分析了火石咀煤矿选煤厂的煤质及可选性,对选煤厂整体工艺系统进行了分析,确定采用块煤斜轮重介+中块原煤三产品旋流器重介+末煤不入洗的工艺流程,并对各工艺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生产实践,表明该流程具有灵活性强,流程简便、生产环节少,分选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孟祥华 《煤炭技术》2007,26(4):103-105
通过聚煤古构造的研究,分析了影响榆木桥煤盆地含煤段形成时的控制作用,探讨了含煤段与含煤性及煤田构造形态与聚煤古构造的关系,对煤矿开采及煤田外围普查、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强化煤质管理 提高煤炭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杏花煤矿通过建立严格的煤质管理机制,实行三级煤质管理体系,制定整改措施,加强井下采、掘段队煤质管理,增加综合煤炭回收率,提高煤炭质量,提高洗煤产品回收率,增加了企业收入,树立了企业产品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