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目的 和方法通过对51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51例患者有4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粥样斑块,发生率88.2%,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起始部位.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惠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3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81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类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其次是主干部。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清  范洪禹  于晓艳  刘芳 《中外医疗》2012,31(4):180-180
目的通过CT动脉造影(CTA)采集的数据进行颈动脉分叉粥样硬化狭窄处的流体力学分析,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方法选取10例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伴管腔狭窄的患者,采集CTA数据,进行流体力学分析,着重观察管壁剪切力分布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颈动脉分叉处存在湍流区域,不同方位管壁剪切力分布不均,部分软斑块去剪切力较低,为斑块脱落高危病灶。结论通过对于颈动脉分叉狭窄处的流体力学分析有利于预测斑块脱落风险。  相似文献   

4.
探讨颈动脉分叉类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208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分叉部解剖学结构分为直分叉、直弯分叉、弯分叉。结果显示208例患者中颈动脉直弯分叉占46.16%(192/416),其次为弯分叉27.88%(116/416)、直分叉25.96%(108/416)。直分叉、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左侧,直弯分叉在右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左侧(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PSV、EDV、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心脏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直弯分叉与弯分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颈动脉分叉类型能够对颈动脉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分布特点及超声特征,为临床预测脑梗死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对65例脑梗死及30例对照组受检者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查分析斑块发生的解剖部位、内部回声和表面特征,并根据斑块内部回声特征进行分型,测定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IMT),将病变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且以等回声、低回声斑块为主,脑梗死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溃疡斑块均出现在脑梗死组。结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确定斑块的部位和性质,可为临床预测脑梗死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脑梗死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脑梗死组和9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128例有90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0.3%,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5%,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8.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中、重型患者软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脑梗死病人及72例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超声及血脂分析检查.结果 9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60例(占62.5%),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以分叉处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较健康对照组严重,脑梗死组的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有关;血TC、T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分别检测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2例无明显脑血管病(对照组)老年人的颈动脉,比较两组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分布情况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明显厚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分布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斑块性质,脑梗死组以软斑块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块为主。结论:老年人颈动脉IMT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类型均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秦杰  许志辉  陈琪 《当代医学》2021,27(18):80-82
目的 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及其分布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所以研究对象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分布及斑块类型.结果 实验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常见的斑块类型均为硬斑;实验组混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斑块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论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准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狭窄程度及其分布,且无创、操作简便,可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脑梗死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98例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和112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共121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脑梗死病灶的同侧,以颈动脉分叉处及颈总动脉多见.脑梗组IM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组颈总动脉 PSV、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直观显示颈动脉内膜病变,能敏感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严重程度,对于脑梗死患者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色超声检测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8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各组内软斑和混合斑比硬斑更易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P<0.05)。两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软斑与混合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在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超声分级,并与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检测的90例患中,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组69例,对照组21例。结果:冠心病组中,IMT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冠脉病变组之间无差异。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分叉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冠心病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病率成正比。颈动脉超声可对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颈动脉复杂斑块(不规则或者溃疡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预示因子。本研究通过双能量CTA(Dual energy CT angiography DECTA)分析复杂斑块的发生频率和部位,及其与狭窄度,心血管风险因子,和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DECTA评价451例急性脑缺血患者,斑块表面的形态学分为三类:平滑,不规则及溃疡。溃疡部位分为位于狭窄最大处近端和远端。结果共542条颈动脉可见斑块,三类斑块数量为:平滑斑块325(60%);不规则斑块125(23%);溃疡斑块92(17%)。其中81(72%)个溃疡位于最大狭窄近端。复杂斑块更多见于狭窄度30%的血管(P0.001)。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OR,4.1)。症状侧复杂斑块发生率高于无症状侧(P0.01)。结论 DECTA可以对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复杂斑块多伴有血管中重度狭窄。溃疡多位于最大狭窄处近端,复杂斑块与高胆固醇血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分布与动脉开口、分支有关。对39例尸体腹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分布进行观察及对7例左、右髂总动脉(有斑块)作1mm厚的连续横切,通过微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左、右髂总动脉内斑块分布,均以分叉的内侧壁面为多。左、右侧分别占病变例数90%、93%。在病变血管中可见管壁内侧增厚的新月型斑块。从流体力学分叉管处的速度剖面可知,分叉管内侧壁面切应力高于外侧。这与粥样斑形成的高切应力理论相吻合。高切应力对内皮的损伤可看作是早期粥样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用HDI型超9彩色声像仪,观察4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8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两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两侧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内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发现:(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主干与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粥样硬化斑块32例,占78.0%;(2)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脑梗死组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舒张期末流速值、最高流速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反映外周阻力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软斑块是可能发生潜在老年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3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梗死侧和非梗死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管异常发生率、宽块类型及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宽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生率为85.5%(100/117),显著高于对照组(45,2%。P〈0.01)。两组粥样硬化宽块检出率分别为65,8%(77/117)。32,3%(30/93)。差别有显著意义(P〈O.01)。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6,5%。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脑梗死组患者软宽及复合性宽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粥样硬化宽块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对防止宽块形成、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及性质。结果 86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4.4%,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者检出率28.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Single low shear stress results in atherosclerosis in viv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therosclerotic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locatesinthefirstrankofdiseasesand causesofdeathinhumanbeings.Inflammatory response-to-injuryhypothesisofRossR[1],a widelyacceptedtheoryforatherogenesis,argued thatatherosclerosis(AS)isaninflammatory disease,thathyperlipidemiaistheprincipalrisk factorforAS,andthatlowshearstressplaysa majorroleindeterminingthelocation,extent,and severityoflesions.Buttheseconclusionsmainly dependedonfindingsinvitro,andhowsinglelow pulsatileshearstressworksinvivoin a…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71例疑颈动脉病变者,测量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了解斑块部位及形态特征,观察管腔血流充盈情况及测量血流速度.结果 71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48例,检出率为67.6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以硬斑多见,左侧略高于右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