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
阑尾黏液囊肿CT及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阑尾黏液囊肿CT及X线诊断文献报道相对较少,而且本病无典型临床表现,就诊原因多样化,难以确诊。笔者搜集1995年1月~2006年3月行CT及钡剂灌肠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阑尾黏液囊肿患者,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腺癌的CT表现。方法:搜集3例经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腺癌的临床及CT资料,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例回盲部及盆腔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肿块内部见斑点状钙化,肿块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1例回盲部囊性肿块,无明显实质性病灶,囊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仅囊壁轻度强化;2例同时合并盆腔积液。结论:阑尾黏液腺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等可考虑本病,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A)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胰腺SCA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单囊性肿块影或由多个囊构成的囊性肿块影;6例位于胰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尾部;直径1~11 cm,平均4.4 cm;多囊型4例,少囊型3例,微囊型1例,单囊型1例;边缘均可见分叶,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6例病灶间隔及囊壁可见强化。结论:胰腺SCA CT影像学表现多样,存在一些特征性的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MSCT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MSCT表现,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囊腔类型、中央瘢痕、钙化及强化特点等。结果:43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中,浆液性微囊型囊腺瘤34例,浆液性寡囊型囊腺瘤9例。34例浆液性微囊型囊腺瘤的囊直径平均为(4.2±0.5)cm,其中多囊蜂窝型29例,囊内见多发厚薄不均的蜂窝状分隔,其囊隔厚度为0.03~0.2 cm;多囊海绵型5例,瘤内呈海绵状囊实混杂密度,囊隔显示不清。34例微囊型囊腺瘤内有中央星芒状纤维瘢痕14例,放射状或砂砾状和囊壁上斑点状钙化14例,上游胰管扩张4例。9例浆液性寡囊型囊腺瘤中单囊型4例,呈圆形或卵圆形,囊直径平均为(3.1±3)cm;多囊型5例,边缘呈分叶状,由数个小囊构成,囊壁薄而光滑、均匀,其囊壁厚度<0.1 cm。增强扫描表现:微囊型囊腺瘤中囊内分隔、中央星芒状纤维瘢痕及实性成分多呈轻中度强化,囊内分隔及实性成分越多,强化越明显,中央纤维瘢痕多呈延迟强化;寡囊型囊腺瘤囊内无强化,仅囊壁、囊隔呈轻度强化。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微囊型囊腺瘤CT平扫呈蜂窝状或海绵状,瘤中央见星芒状纤维瘢痕及放射状钙化,增强扫描见囊壁、分隔及实性部分呈轻中度或显著强化,中央纤维瘢痕呈延迟强化;寡囊型囊腺瘤由单个或数个大囊组成,无中央纤维瘢痕及钙化,增强扫描见囊壁、囊隔呈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6.
多灶性肾细胞癌的MD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细胞癌(RCC)的多灶性是指一侧或双侧肾脏发生一个以上具有相同病理类型的癌灶。而CT是评价肾脏肿物的标准影像技术四,尤其是多排螺旋CT(MDCT)已经成为泌尿器官评价的最新技术。目前国内外关于多灶性RCCMDCT诊断的相关文献为数不多.本文搜集我院近3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多灶性RCC19例,回顾性分析MDCT表现.旨在探讨和评价MDCT对多灶性RCC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阑尾粘液性囊腺瘤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例女,67岁,2年前偶然发现右中下腹包块,无特殊不适,2年来包块不断增大。B超示右中腹部相当于右肾下极见一囊性肿物,考虑右肾囊肿。CT平扫示右中下腹部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尚清楚,CT值约为22H u,大小约为7cm×10cm,与右肾下极境界不清,边缘见一小弧形钙化影(图1),考虑右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肿瘤(AMN)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N的影像表现及诊断,其中3例行CT增强检查,16例行CT平扫检查。结果 19例病灶皆位于右下腹;阑尾腔呈囊状、长管状扩张;病灶最小者阑尾短径约16 mm,最大者短径约49 mm。12例见粪石;11例患者病灶壁见钙化;7例壁厚薄不均;3例出现分隔;10例患者病灶周围模糊。1例患者病灶1年复查后变大。结论AM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如囊壁钙化、短径>16 mm,出现分隔、壁结节等,均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肾集合管癌的MD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增加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7例,术前分别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髓交界期及实质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肾集合管癌均以肾脏髓质为中心;所有病灶境界不清,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犬齿交错状排列,未见包膜;7例肿瘤中,1例肿瘤密度均匀,4例肿瘤密度不均匀,1例肿瘤呈显著低密度;平扫肿瘤实质成分CT值平均为35.5HU(30.1~44.7HU),动态增强后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CT值平均为52.7HU(34.2~72.0HU),实质期CT值平均为74.5HU(40.0~89.3HU)。病理上肿瘤有明显的间质反应,伴纤维增生,而纤维间质多呈延迟强化。结论:肾集合管癌中心多位于肾髓质,肿瘤境界不清,无包膜,患肾轮廓相对正常;肿瘤密度多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集合管癌具有不同于其他肾细胞癌的CT特点,影像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阑尾黏液囊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囊肿的CT表现特点。结果:7例阑尾黏液囊肿6例为均匀囊性包块,1例为囊性伴分隔;5例为圆形,2例为卵圆形或管状;6例边界清晰、光整,1例边界不清;1例囊壁伴钙化;4例行增强扫描,3例无增强,1例呈轻度环形强化。结论:CT扫描是阑尾黏液囊肿术前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典型CT表现为:右下腹圆形或卵圆形,囊性水样密度或软组织密度肿物,密度均匀,伴有(或不伴)有囊壁钙化,增强扫描无增强或囊壁仅有轻度环形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CT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顾性分析32例2007年7月~2009年4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诊断为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64层CT表现。结果32例输尿管癌中位于输尿管上段5例,中段9例,下段16例,其中2例为多发,病变长度1.3~22.0cm,平均5.9cm。输尿管肿瘤的部位、范围、形念、周围情况以及肿瘤上方肾盂输尿管的扩张程度均得以清晰显示。结论64层CT成像对于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更加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有力帮助,可作为目前临床检查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癌的CT表现及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肾癌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16例肾癌均为单侧单发,其中实性8例、囊实性6例、囊性2例。10例肾癌表现为相对乏血供。实性乏血供肾癌的强化特点为皮质期呈轻度、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实质期强化密度略减低或无明显变化,无延迟强化趋势。8例实性病变中5例突入肾窦,2例出现环状钙化。4例囊实性肾癌实性部分及壁结节血供较丰富,强化节律与富血供实性肾癌相近。2例囊性肾癌囊壁厚薄不均,均可见“浅分叶”,1例与肾实质交界区可见低强化软组织密度影。弥漫浸润型肾癌1例,边界不清,类似炎性病变,轻度强化,肾脏边缘可见棘状突起,伴肾周筋膜增厚、桥隔增粗及肾门旁淋巴结肿大。结论:不典型肾癌CT表现形式多样,需结合形态和强化特征综合分析;多层螺旋CT可全面显示病变,发现有价值的细节,从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脏肿瘤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4例肾脏转移瘤。用勾画感兴趣区(ROI)法测量病灶的SUVmax,同时测量病变的大小及CT值。结果:14例患者中,共计18个病灶,其中左肾单发5例,右肾单发6例,双肾单发2例,右肾2处转移灶、左肾1处转移灶1例。结节状弥漫性高摄取病灶11个,环形高摄取病灶6个,弧形高摄取病灶1个,SUVmax(4.3~21.5),平均值11.6±5.5。等密度灶8个,低密度灶7个,高密度灶3个,CT值范围15.0~35.0 HU,平均CT值(27.9±5.2)HU,病灶最大径范围1.1~7.2 cm,最大径平均值(3.3±1.6)cm。结论 :肾脏转移瘤在18F-FDG PET/CT显像有一定特点,18FFDG PET/CT对其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经胃镜确诊为胃癌的病人,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后,行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胃癌的影像学征象,探讨MSCT在胃癌检出及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52例,于术前1周内行MSCT检查.胃癌患者空腹于扫描前10~15 min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 mg、口服温开水800~1 000 mL后行MSCT扫描,根据病理提供的病变部位调整扫描体位.利用轴位和重建图像观察癌肿在胃壁内外浸润改变(T分期)、周围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N分期)、周围脏器侵犯转移(M分期).结果:CT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152例,病灶检出率为94%,T分期准确率为74.5%,N分期准确率为63.7%,M分期准确率为83.3%.结论:低张水充盈法MSCT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是有效判断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的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重复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CT检查的17例中15例诊断为结直肠重复癌,2例直肠及横结肠重复癌患者分别漏诊直肠癌及横结肠癌。行肠镜检查的16例中12例肠镜抵达回盲部,11例术前准确诊断,1例患者其中1处病变术前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4例患者因远端病变造成肠腔狭窄未抵达回盲部,近端肠道病变未发现,其中包括1例CT漏诊横结肠癌。结论:在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中,CT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认真把握结直肠癌的影像学特征,培养医生对于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意识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CT征象及其联合应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直径>1.0 cm的PTC的CT表现,共184例192枚,包括结节形态、咬饼症、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及微钙化,并与同期直径>1.0 cm的170例222枚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s,NG)的CT征象相比较,计算不同CT征象及联合应用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12例12枚PTC及5例6枚NG因完全钙化或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影响,病灶形态或强化特点显示不清,予以排除,172例180枚PTC及165例216枚NG符合纳入标准.两组在结节形态、咬饼症、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微钙化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CT征象中,咬饼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最高,分别为84%、94%、90%;两项CT征象联合中,形态不规则+咬饼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最高,分别为71%、100%、86%;三项CT征象联合诊断中,形态不规则+咬饼症+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及形态不规则+咬饼症+微钙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最高,均分别为23%、100%、65%;四项CT征象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9%、100%、63%.结论:尽管不同CT征象的单独应用在PTC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不同CT征象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PTC诊断的特异度,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见肾癌亚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癌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 3种肾癌亚型平扫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典型的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86例(男49例,女37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的患者口服倍他乐克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器官动态容积CT(DVCT)与SCA,将320排DVCT与SCA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纳入结果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50%的狭窄,分析320排DVCT对冠状动脉不同节段、不同分支狭窄判断的准确性;并根据有无伪影和是否符合进一步狭窄评价的要求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四个等级(Ⅰ~Ⅳ级)。结果 320排DVCT显示的1032个冠状动脉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Ⅰ~Ⅲ级);计算320排DVCT评价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96.1%、86.4%和98.0%,准确度为94.7%。结论 320排DVCT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各分支节段,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亦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