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吸氧是治疗多种疾病普遍使用的辅助性治疗,它能使组织充分获氧改善细胞缺氧状态,提高心肺功能,也是临床中常规的护理技术操作.而临床工作中常有执行吸氧医嘱与记录吸氧时间费用出现误差,造成治疗不及时和实际吸氧时间与医嘱不符发生治疗和费用纠纷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吸氧是临床预防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常采用的措施,也是治疗胎儿窘迫和使新生儿窒息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讨产时常规吸氧对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预防作用,我们对产时吸氧的产妇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雾化用氧气吸入器和扶舒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4月~ 2012年8月使用雾化用氧气吸入器和扶舒清一次性使用吸氧管的60例患者进行吸氧和雾化吸入治疗及护理,观察患者使用后的感觉及效果.结果 多功能雾化用氧气吸入器既能配合扶舒清进行吸氧,又能独立进行雾化治疗,同时能减轻临床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结论 扶舒清一次性使用吸氧管的应用提高了湿化效果,减少了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的污染,避免了院内感染,保障了患者用氧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吸氧的方法较多,如单侧鼻导管法、双侧鼻导管法、鼻塞法、面罩法等,但各有利弊.对于心内科病人来说吸氧特别重要,特别是氧饱和度低的病人抢救时,吸氧更是治疗中的重要措施,但仅使用双腔鼻塞或面罩吸氧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氧饱和度,为此采用了面罩及双腔鼻塞双路吸氧,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艳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077-1077
吸氧是临床上基本且必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但由于吸氧装置缺乏,两病患共用一吸氧管道屡见不鲜.以往玻璃的三通管只适合橡皮管,如今已不适用.笔者经实践,发现用一次性输液器可自制三通管应急,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6.
氧气吸入疗法(简称氧疗)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医疗护理技术之一[1],是治疗缺氧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措施.但在用氧过程中有些患者或家属对吸氧缺乏正确的认识,临床上常出现如拒绝吸氧、随便中断吸氧、任意调节氧流量致吸氧过量等不按医嘱吸氧的行为,从而影响氧疗的效果,甚至使病情恶化[2].  相似文献   

7.
毛惠娜  刘雪琴  赵晓琳 《护理研究》2006,20(29):2720-2720
吸氧是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临床上常有病人因心理因素、医学知识缺乏或氧气装置有异味等原因拒绝吸氧[1],也有病人因外出检查或治疗返回后未能及时和正确执行吸氧医嘱。为保证吸氧治疗的连续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参照目前使用中的静脉输液卡[2],设计了床头吸氧卡,经全院28个护理单元使用3个月后,发现因实际吸氧与医嘱不符所造成的出院结账时减费的情况明显减少。现介绍如下。1床头吸氧卡的设计床头吸氧卡的设计和内容以科学、合理、简洁、方便、实用为原则,注重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床头吸氧卡的规格为32开打印纸,以电子…  相似文献   

8.
氧气疗法(以下简称"氧疗")是针对缺氧状态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目前临床使用的吸氧装置大多不能保证吸入氧气的恒温恒湿,在吸入过程中这种干冷气体会使吸氧者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鼻腔酸、胀、干、痛及黏膜损伤,因此导致吸氧者因感到不舒服而拒绝吸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吸氧者的不适感,提高其依从性,改善氧疗效果,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研制了一种新型恒温恒湿吸氧装置,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吸入氧气的温度和湿度问题,经初步试验应用观察,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胡瑞 《家庭护士》2009,7(7):578-579
[目的]观察鼻前庭吸氧在2岁以内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2岁以内患支气管肺炎并且有中度缺氧症状的住院惠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鼻前庭吸氧,对照组采用常规鼻导管吸氧.设定氧流量为1.5L/min.观察两组患儿吸氧前、吸氧后30 min、吸氧后1 h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及临床缺氧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SpO<,2>和缺氧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前庭吸氧和常规鼻导管吸氧对2岁以内中度缺氧患儿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0.
巧用引流管     
赵宇  许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7):2882-2882
在很多临床手术科室中,因为床位少、病人多,经常采取加床措施,但有些病人因为病情重,需要长期吸氧治疗,而又无正规床位的时候,墙壁吸氧的方式就无法为病人治疗,通常采用2种方法:吸氧管与听氧管连接,到长度合适为止,但增加病人的一次性消耗费用;用橡胶管连接,湿化瓶与吸氧管较软,易被病人及重物压迫,导致无效吸氧.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特向大家介绍一种引流管连接法.  相似文献   

11.
氧气湿化装置污染情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吸氧装置是医院常用的治疗设备,并直接与患者接触.为防止因吸氧而造成呼吸道医源性感染,临床上普遍只重视对氧气湿化瓶装置的消毒与管理.目前全国各医院尚无统一的消毒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光电控制智能化吸氧计时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气吸入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操作,准确及时地给病人吸氧,对病人治疗乃至维持生命都非常重要。护士根据医嘱和病人病情给病人吸氧,并按吸氧操作常规,在吸氧登记本上记录开始和停止吸氧时间。但临床上有的病人需要长期吸氧,有的只需要间歇吸氧,这样护士在记录吸氧时间上很难做到准确无误,病人经常因吸氧收费问题与护士发生纠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制了光电控制智能化吸氧累积计时器,临床应用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氧疗作为数十年来最常用的可直接、有效改善低氧血症,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治疗或辅助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在临床及家庭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吸氧管是进行氧疗必不可少的医疗用品之一。于香兰等[1]研制了口鼻吸氧管,解决了鼻部疾患、张口呼吸病人的吸氧问题。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鼻吸氧管有双鼻孔、单鼻孔两种类型,但由于病人病情变化,常有单、双鼻孔吸氧管更换的需求,此时需要重新更换整套吸氧管道,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且如何存放被更换下的吸氧管是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  相似文献   

14.
鼻塞导管吸氧法是输氧管及其垂直连通且相互平行的鼻插管构成的吸氧装置.鼻插管放于鼻前庭内,并与鼻腔紧密接触吸氧.目前临床使用鼻塞导管为一次性材质,每3天更换1次.间断吸氧患者吸氧停止摘下吸氧管后,鼻插管处如不精心管理易造成污染.为此,我们设计了一次性吸氧管保护装置-H型套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临床护士,每天要给需要吸氧的重症患者吸氧,其中鼻导管吸氧最多最常见,一次性单头和双头吸氧管是临床上常用的医疗器械,双头吸氧管尤其多用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在运用原有吸氧管吸氧的过程中,患者通常会有不适,或因躁动,或因多次取插,亦或是吸氧管腔内的水雾等.引起吸氧患者不适的诸多因素中,吸氧管摩擦鼻中隔及鼻孔内壁而产生疼痛,局部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以及湿化瓶内的水冲入鼻腔引起呛咳都是重要因素.为了提供一种舒适性吸氧管,以解决现有存在的问题,2011年6月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舒适性吸氧管,应用于呼吸内科,使用效果满意,2012年8月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病人吸氧导管的改进及其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治疗中,往往根据病情需要吸氧,一般常采用一次性鼻塞给氧或一次性鼻导管给氧两种方式.但在吸氧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清醒病人反映吸氧时鼻腔不适,有的甚至拒绝吸氧;昏迷病人痰易堵塞鼻导管头端,气管切开病人鼻导管头端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内时,随着病人翻身、叩背、咳嗽、躁动等情况,鼻导管易脱出.这两种情况均影响氧气的有效吸入,影响病人的氧疗效果,延缓病情康复.特别是在脑外科病区经常会出现上述不良情况.为此,我科护理人员不断摸索实践,对气管切开病人吸氧导管及其固定方法进行改进.通过34例病人的试用,找出了有效的吸氧方式和妥善的固定办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赵修芬  陈宝珠  林泽红 《全科护理》2013,(36):3454-3454
吸氧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是一种必要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缩小梗死范围,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但在临床工作中往往有许多病人由于多种原因,常拒绝吸氧.我院针对2013年5月13日收治的1例拒绝吸氧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多方面劝导后病人积极配合氧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鼻在心脏直视手术后气管切开脱机吸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将本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CCU)气管切开脱机吸氧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3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方法进行气道护理.结果 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氧气导管脱出率、血气分析及3d后肺部感染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切开脱机吸氧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相关临床指标改善明显,肺部感染率明显降低,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面罩、鼻塞联合吸氧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呼吸急促,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较低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用面罩吸氧、鼻塞吸氧、联合吸氧3种方法,对照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联合吸氧比单一面罩吸氧、鼻塞吸氧提高氧分压显著.结论联合吸氧方法对呼吸急促,PO2及PCO2降低的患者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吸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在预防骨科术后患者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骨科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患者99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无吸氧组、低流量吸氧组以及中流量吸氧组,将低流量吸氧组和中流量吸氧组统称为吸氧组。在术前1 d吸氧前检测T淋巴细胞,对低流量吸氧组以及中流量吸氧组分别给予持续低流量和持续中流量吸氧,比较吸氧组和无吸氧组患者术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精神状态、康复时间、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在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吸氧组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无吸氧组(P0. 05),中流量吸氧组高于低流量吸氧组(P 0. 05);吸氧组的CD8~+低于无吸氧组,中流量吸氧组低于低流量吸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吸氧组患者康复时间短于无吸氧组(P 0. 05);两组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优良率在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吸氧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优良率均优于无吸氧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无吸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行吸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可明显提高患者体内细胞免疫水平,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