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是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历史街区更新采取的策略多源自感性认知,如何根据定量化分析指导更新策略是目前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与网络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拓扑模型,对街道空间进行空间句法解读,预测道路流量并利用热力地图进行校验;结合城市POI数据对历史街区空间特征与景点分布特征、商业布局进行耦合性分析并识别几类特征空间,归纳总结问题区域和潜力区域。结果表明: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街道可达性与商业网点分布基本耦合,与景点分布耦合性较差;德胜门内大街、定阜街等街道附近具有较强商业潜力,前海北沿、前海东沿、银锭桥胡同、万年胡同等街道附近存在游客流量过大的风险。针对上述街道空间提出空间改造和空间利用优化建议,为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广州状元坊及周边历史街区为例,对广州城南历史地段进行空间肌理演化分析论证.认知状元坊及周边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功能布局、地块性质及街道尺度等城市空间尺度,初步探索反映历史地段空间本质特性的视觉特征研究途径,籍此思考城市空间调研对城市设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街区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临港生态示范区为实验范围,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微环境领域研究经验,通过空间"形态"与"生态"之间的关联特征进行方案设计。运用Envi-met、FLUENT、VASARI等计算机模拟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对街区生态环境进行模拟,并基于模拟结果提出街道空间绿色出行舒适度的改善策略。研究方法有助于在规划方案阶段辨析设计方案的优劣,有效地确定建筑的高度、体量和形态等特征,进而总结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街区模式语言,为城市设计的编制、评估和管理提供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8)
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决定着城市生活品质。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存量规划语境下的"小街区,密路网"导向为街道公共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采用实地定点调研、与空间句法轴线地图及百度热力图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对街道空间中人行活动反映的侧重点,提取其中有效的信息,为街区空间公共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的传统街道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空间特征规律。近年来,围绕其展开的保护和研究层出不穷,但多是基于有限认知下的感性保护与设计,存在诸多不足,未对传统街道空间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控制。基于数据的技术方法在城市设计中逐步兴起,本文以苏州平江路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分析软件SPSS,尝试将数理统计的方法运用到街区尺度的城市设计中,以期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空间保护和更新模式,合理延续传统街道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基于城市商务区功能属性的绿化特色街区的概念、特征和建设意义,提出商务区绿化特色街区设计应以街道的尺度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路网结构、空间容量、建筑形态等空间环境要素。文章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从街区结构、街道界面、公共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城市商务区绿化特色街区的设计策略,探讨绿色理念在街区层面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逐渐衰老,城市老旧街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本文基于深圳市旧城区环境整治和改造的实践背景下,以龙岗区龙城街道"特色街区"营造为例,在分析了特色街区内涵的基础上,了解龙城街道现状街区的特征及问题,明确了龙城街道"特色街区"微改造的目标、思路、空间结构,并从"微改造"的角度研究适用于"特色街区"微改造的内容及对策,为同类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激烈的城市文化竞争过程中,城市内部产生多种类型的文化空间,而自下而上的跨国文化消费空间是城市独特文化的空间载体。本文以柏林"贫困但性感"的克洛伊茨贝格街区为例,探究具有丰富跨国亚文化特征的文化消费空间的演化过程与机制。该街区原本具有深厚的跨国文化积淀,新世纪以来,其在柏林经济文化转型与后现代文化消费转型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跨国文化消费空间。具体的空间作用机制包括:以全球个性文化体验消费为先导;由多级政府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入以及社区协调为支撑;最终得以激活街区经济、文化与社会活力,从而使得该街区成为柏林对外宣传与全球营销的城市文化热点。本研究丰富了对世界城市文化动力的认识,也对城市内部跨国、跨地方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多方互动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是个极具"空间特征"的场所,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原生生活特质,展现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本文立足现状调研,结合集美学村这一独特的"学城型"历史文化街区概况和其空间形态发展历程,在理解其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石鼓路街区为代表,对其从街巷格局、功能分区、街道空间、环境、立面、断面、第一/二次轮廓线、风貌保护建筑等方面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并从使用人群需求角度提出街区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改善石鼓路街区环境,促进发展,助力延续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11.
街道体系兼具城市交通和公共空间的双重职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优化街道体系也是当前存量背景下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城市双修视角,立足对老城区街道体系现状的解读,从街道交通、商业服务、街区活力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空间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乌兰浩特老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现状窄街密网格局,提出了"重引‘街流’、交通先行,腾挪空间、‘静序’停车;人本布局、重塑街区,商业为带、链接生活;多元共生、空间共享,窄街密网、活力趣生"优化老城区街道体系的三大策略,为类似区域的老城区改造更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特色街区的当代研究与城市文化精神内核的复兴需求、悠闲旅游业的发展、城市人文环境和商业消费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密不可分。研究如何在特定城市街区或地段以空间体验手段介入,营造城市空间特色,可持续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独具意义的城市学科综合课题。该文选取苏州独具特色的平江路历史街区为例,基于环境行为视角进行空间结构整体性分析。研究搭建"空间体验"与"序列场景"理论模型,分析街区空间结构层级要素,提出优化空间形态的更新思路,并探究新时期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造血功能,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本文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在研究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念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的视角,梳理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变迁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实践研究从历史街区更新的价值认知和更新技术判定为技术手段,继而提出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7,(11)
历史文化街区既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及风貌特色的空间载体,又是体现城市空间品质及活力特色的重要场所,而以原住民为活力主体的空间提升是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内在动力。文章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理念,通过对街道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分析与筛选,构建街道空间活力因子体系,并以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基于原住民空间融合的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以期从提升空间活力角度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颜旸洋 《山西建筑》2014,40(30):35-37
以成都洛带客家民居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洛带历史来源、区位地理环境、街道空间特点分析了古镇城市设计特点,探讨了洛带古镇的保护措施,以弘扬和延续洛带历史街区的城市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步行街区建设实践,从分析步行街区的空间与功能构成入手,重点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模式;分析城市步行街区空间涵义、特征和步行空间界面构成要素。通过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运行机制及功能与空间的构成,为塑造城市步行街区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周韬  郑文晖  陈启泉 《风景园林》2019,26(3):99-104
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已从三维空间建构转向空间体验与感受。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数值变化反映街道景观特征,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反映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以街道贴线率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贴线率如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连续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媒介是网络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社会个体感知城市的方式发生变化,并拓展了城市意象的研究范畴。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清明上河图》古代城市意象图片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性地提出解析网络媒介数据中城市意象再表达的分析方法,包括场景图片的叠合分析、高频分析与要素提取;其次,以《清明上河图》为实证研究对象,揭示网络媒介中公众对于古代城市意象的认知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历史图景中空间意象的认知高度集中在街道、桥头与城楼等特征性标志物和节点空间,反映了“流动空间”中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系的结节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空间意象的社会建构过程也是当前历史街区中地标性建构筑物“符号化”趋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正>街道是城市交通的载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邻里单位、城市意象和新城市主义等经典城市理论都对街道作了不同的诠释。2016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第16条"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更是提出对街道和街区要特别关注。在国外,近年来在经济转型、精明增长等背景下,全球许多城市的街道得以复兴,街道公共空间的功能被人们认知,全球多个城市也都提出街道设计手册/指南/导则,并开展街道复兴的实践。为此提升街道空间环境品质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街道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