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顺行岛状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达到修复肢体无端组织缺损时不损伤其主干动脉的目的,设计以浅静脉干远端为蒂的顺行岛状静脉皮瓣,临床应用6例,结果5例成活,11例坏死。结论为静脉岛状皮瓣成活过程比较复杂,严格选择适应证,采用促活措施是此类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达到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时不损伤其主干动脉的目的,设计以浅静脉干远端为蒂的顺行岛状静脉皮瓣。临床应用6例,结果5例成活,1例坏死。结论认为静脉岛状皮瓣成活过程比较复杂,严格选择适应证,采用促活措施是此类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创伤性拇趾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5年1月以来,应用两种皮瓣修复创伤性拇趾缺损24例,其中应用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11例,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13例。结果 11例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全部成活;13例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皮缘少许坏死。结论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修复拇趾远节和近节部分缺损的修复;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近跖趾关节拇趾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总结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经验,探讨小隐静脉的不同处理方法对该皮瓣成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共53例,小隐静脉未作特殊处理25例;分别于外踝水平行小隐静脉结扎23例及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5例。结果对小隐静脉未作处理的病例,术后皮瓣坏死1例、部分坏死3例,均有较明显臃肿;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臃肿。随访6个月~1年,前者有明显色素沉着者5例,其余皮肤颜色及质地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解剖恒定,是修复小腿远段、踝周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对小隐静脉的不同处理方法对该皮瓣成活及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吻合浅静脉的掌背动脉岛状皮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吻合皮瓣浅静脉方法,解决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不畅,疗效满意。方法:在切取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时,保留皮瓣远端一段轴行掌背浅静脉,随皮瓣逆行翻转后将静脉反折吻合于掌背静脉网上。结果:自1990年8月~1995年1月,共治疗1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皮瓣发生张力性水泡。结论:本术式有效地解决了掌背皮瓣逆行翻转后静脉回流不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创伤性拇趾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 1995年 1月以来 ,应用两种皮瓣修复创伤性拇趾缺损 2 4例 ,其中应用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 11例 ,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 13例。结果  11例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全部成活 ;13例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中 11例全部成活、 2例皮瓣远端皮缘少许坏死。结论 蒂部延长的足底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修复拇趾远节和近节部分缺损的修复 ;远端筋膜蒂足内侧岛状皮瓣适用于近跖趾关节拇趾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应用12种不同类型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共160例。皮瓣类型:虎口背侧筋膜蒂皮瓣25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0例,指背筋膜蒂皮瓣9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8例,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23例,前臂骨间背动脉岛状皮瓣28例,桡动脉鼻烟窝皮支皮瓣15例,桡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2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12例,足底内侧逆行皮瓣3例,足背动脉逆行皮瓣5例。其中血管蒂皮瓣104例;筋膜蒂皮瓣34例;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2例。结果145例逆行岛状皮瓣完全成活,皮瓣完全坏死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6例。术后随访,成活的皮瓣外观、质地良好。结论逆行岛状皮瓣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皮瓣较薄,与受区皮肤质地、色泽比较接近等优点,是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串联动静脉皮瓣移植在指尖再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指动脉皮瓣串联吻合前臂浅静脉皮瓣结合移植再造拇指及手指指尖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计指动脉岛状皮瓣逆行转位置于拇指及手指末节掌侧,游离前臂浅静脉皮瓣覆盖指末端创面,动脉化吻合再造拇指及手指指尖15例。结果组合皮瓣中,动脉皮瓣全部成活,动脉化静脉皮瓣完全成活14例,远端表皮小部分坏死1例,经换药后愈合。结论串联动脉皮瓣组合移植为拇指及手指指尖再造提供一种较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失败原因分析及技术改进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分析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方法1994年7月至2003年5月,临床应用逆行岛状皮瓣160例对其中15例于术失败者进行了分析。结果静脉回流障碍是引起逆行岛状皮瓣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9例),其中,发瓣完全坏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4例;皮瓣的蒂部扭转或受压是术后皮瓣坏死的另一重要原因(3例)。结论吻合皮瓣远端浅静脉可改善逆行皮瓣的静脉同流,切断并结扎皮瓣蒂部浅静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仅依靠逆行岛状皮瓣蒂部的两条伴行静脉能够保证皮瓣的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0.
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远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此种病人17例。术后根据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7例,时间3周~5年,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4例。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采用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远端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下段创伤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机制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机制的研究与进展。方法查阅有关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迷宫式途径”和“瓣膜失效途径”两种理论。结论逆行血供皮瓣中静脉逆流的“迷宫式途径”和“瓣膜失效途径”是共同存在、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2.
尿液转流在两种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中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40例两种术式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术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尿液转流的作用。方法将40例分为尿液转流组和非尿液转流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尿液转流组:阴囊纵隔皮瓣法有2例(2/14例,14%)同时并发尿瘘和感染,阴茎腹侧皮肤岛状瓣法有1/11例(9%)同时发生尿瘘及感染,非尿液转流组中阴茎腹侧皮肤岛状瓣法有4例(50%)发生尿瘘,阴囊纵隔皮瓣法无一例并发感染和尿瘘。结论应用阴囊纵隔皮瓣一期再造尿道时可以不进行尿液转流,而在应用阴茎皮肤岛状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时,进行尿液转流有利于较小尿瘘的自行愈合及减少尿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家兔逆行岛状皮瓣中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隐动静脉模型做成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静脉干组(皮瓣蒂远端结扎静脉干);B组无静脉干组(皮瓣近端、远端结扎静脉干);C组静脉干+表面渗出组(皮瓣远端结扎静脉),在皮瓣表面作切口引流。观察初始、术后各个时间段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观察指标:皮瓣大体观察;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血流情况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静脉压测定:A,B,C组皮瓣术后静脉压力均较术前升高(P〈0.05);A,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微循环观测:三组皮瓣蒂部静脉干的血管口径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扩张,B组管径扩张程度较A,C组明显,A,C组血管管径至术后7d时接近术前水平;但B组仍高于初始水平。A,C组皮瓣蒂部静脉干开始血流方向由皮瓣蒂部向皮瓣远端流动,而后血流速度减慢;自术后2h,皮瓣内血液开始直接通过静脉干向皮瓣蒂部逆流。B组皮瓣蒂部静脉干未见静脉中有血液流动。术后12d观察,B组皮瓣中可见新生小血管,皮瓣成活率最低。结论静脉干对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起促进作用;静脉瓣膜失效机制在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单纯依靠迷宫式回流不能保证皮瓣静脉充分回流;增加皮瓣表面渗出在皮瓣静脉回流中未见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Two patients treated by an osteocutaneous radial island flap with retrograde blood flow are described. Rotation of the flap and its distal vascular pedicle by nearly 180 degrees caused no impairment of the arterial flow, but i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venous return through the radial veins, as observed in one of our cases. Therefore, it is safer to include in the skin flap an additional vein, suturing it to a superficial vein in the recipient zone, thus ensuring normal venous flow to the flap as wel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wo patients treated by the use of an osteocutaneous radial artery forearm flap.  相似文献   

15.
颞浅血管顺行与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各种颢浅血管顺行与逆行岛状轴型皮瓣在眶区皮肤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颢浅血管的解剖分布及其与眶上血管、滑车上血管、耳后血管等的吻合情况,制备额部、头皮、耳前及耳后等各种岛状皮瓣,通过皮下隧道移转至受区,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眶区皮肤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共22例,顺行岛状轴型皮瓣13例,逆行岛状轴型皮瓣9例。其中,1例逆行耳后岛状皮瓣术后早期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积极处理,皮瓣远端仅有小片表皮坏死。术后因皮瓣臃肿行二次修复者6例,余形态及功能良好。结论 根据颢浅血管分布情况及其与眶上血管、滑车上血管、耳后血管等有丰富的吻合支的解剖特点,可制备各种顺行或逆行岛状轴型皮瓣用于眶区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面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颞浅动脉的解剖分布及其与耳后动脉的吻合特点,制备以颞浅动脉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修复面部缺损。结果:本组19例患者,17例全部存活,皮瓣的形态、色泽及功能良好。2例早期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积极处理后,皮瓣远端仅有小部分表皮坏死。结论:颞浅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解剖研究中发现,足底内侧动脉至少有2处与足底动脉弓相联,一是足底内侧动脉主干的远端,通过第一跖底动脉与足深动脉吻合;二是其较大分支——外斜支通过与第2,3趾总动脉的吻合。基于上述发现,设计出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3例,皆获成功,效果满意,为前足底负重区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皮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逆行岛状皮瓣或远端蒂皮瓣在临床应用中坏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逆行岛状皮瓣及远端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20例,其中12例皮瓣发生不同程度坏死,分析其坏死原因.结果 120例中皮瓣完全成活108例,坏死12例.完全坏死3例,其中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坏死2例,动脉供血障碍致皮瓣坏死1例.部分坏死9例,其中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4例,小腿内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经清创换药达到痂下愈合7例,经切取邻近其它皮瓣再次修复坏死创面2例.结论 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蒂部处理不当是导致皮瓣坏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逆行岛状皮瓣或远端蒂皮瓣坏死的原因探讨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逆行岛状皮瓣或远端蒂皮瓣在临床应用中坏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应用逆行岛状皮瓣及远端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20例,其中12例皮瓣发生不同程度坏死,分析其坏死原因.结果 120例中皮瓣完全成活108例,坏死12例.完全坏死3例,其中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瓣坏死2例,动脉供血障碍致皮瓣坏死1例.部分坏死9例,其中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例,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例,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4例,小腿内侧穿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1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经清创换药达到痂下愈合7例,经切取邻近其它皮瓣再次修复坏死创面2例.结论 血液循环障碍是导致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蒂部处理不当是导致皮瓣坏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