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2.
张鸣 《新闻世界》2008,(11):47-48
在新闻一线工作的记者一般都会由报社分派去分管几个部门的日常联系和采访,业内俗称“跑口子”。有经验的老记者心里都有一本“明白帐”,清楚哪些是“肥”口,哪些是“瘦”口。在都市报,一般来说几种类型的部门属于“肥口”,又称“大口子”。一种是出政策的部门,比如教育部门、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等;一种是与民生联系密切的部门,比如医疗系统、工商部门、建设系统等:一种是能出“故事”的部门,比如公、检、法系统,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关”二字可谓备受青睐。诸如“有关部门应该……”“希望有关部门……”等等不一而足。以致现在人们对“有关”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喜欢用“有关”,大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比较复杂的事件,人们确实一时弄不清到底具体该由哪些部门负责,无奈只好用“有关”代之;二是该负责的部门比较多,为省事起见便用“有关”代之;三是明知是那个部门,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碍于情面,或为了减少麻烦,只好用“有关”这个模糊语言来为“元凶”遮遮羞。  相似文献   

4.
科学上的分类,是很严肃的事情,是有限定的内容和确定的外延的严密结合体,而且有相对的方面而区别并共同存在的,不是随心所欲地诡称出许多所谓的新形式。我深以为惑的是新闻界的有识之士何以呼吁:“第8届(即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会,把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单列组进行评选”。倘这样单列分类,那么,哪些是“深度报道”,哪些又属于“非深度报道”呢?我看评委们就很难将所有全国新闻单位推荐来的新闻稿中抽出哪些是“非深度报道”的,即便是有原因评不上好  相似文献   

5.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巳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态,随便加状语,下定论。例如:报道一个单位的学习情况,少不了“认真”一词,好象不说“认真学习”,就没学习;报道某部门开展某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6月7日的一条消息中,报道了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厅长苗万和辞官经商的过程。苗万和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新闻中称苗万和此举是“不当‘太平官’,跳出‘安乐窝’”,笔者实难苟同。首先,一个省的业务主管部门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相当繁重,绝不是什么供人们清谈闲聊的“安乐窝”。在这些部门中,工作人员面临着优存劣汰的态势,竞争时时存在,当“官”也绝不是  相似文献   

7.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提出要从9个方面采取22条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时隔18年中央再次以一号文件部署农业农村工作。当前,做好“三农”问题已摆上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地方党报报道有关“三农”工作也热了起来。从以往“三农”工作报道中,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关”二字可谓备受青睐。诸如“有关部门应该……”“希望有关部门……”等等,不一而足。以致现在人们对“有关”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一些同志在新闻报道中喜欢用“有关”,大批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比较复杂的事件,人们确实一时弄不清到底该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无奈只好用“有关”代之;二是该负责的部门比较多,为省事起见便用“有关”代之;三是明知是那个部门,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碍于情面,或为了减少麻烦,只好用“有关”这个模糊语言来遮掩。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新闻报道中动辄…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有关件(简称“国六条”)以来,房产新政影响渐现,围绕新规的争议余波犹在。广州各报在“国六条”报道中可谓异彩纷呈,其“政策解读”、“市场分析”、“信息服务”、“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笔试作述评。  相似文献   

10.
从事新闻工作14年来,我先后在晚报、党委机关报、都市报三类报纸当过社会、时政、经济、科教等多个不同条线的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对被称为公安“110”的一次舆论监督,摸了一把“老虎屁股”。这次报道,不仅是对一个记者良知、勇气和智慧的考验,它所引出的关于媒体应如何开展新闻策划、政法机关应如何对待媒体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带响的报道”,习惯总是先说说它包括哪些体裁及各自特点。在这方面,有些同志看法不一致,又缺少权威定论,只好各说各的理。我想,如果给“带响的报道”取个较科学的名称,应该把它叫作“录音报道”。所谓“带响的报道”中的“响”字,就是“音响”的简化,这个“音响”也有特定含义,即“新闻事件实况音响和新闻人物谈话的录音”。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6月7日的一条消息中,报道了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厅长苗万和辞官经商的过程。苗万和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新闻中称苗万和此举是“不当‘太平官’,跳出‘安乐窝’”,笔者实难苟同。首先,一个省的业务主管部门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相当繁重.绝不是什么供人们清谈闲聊的“安乐窝”。在这些部门中,工作人员面临着优存劣汰的态势,竞争时时存在,当“官”也绝不是什么“太平官”。当然,由于我国现行体制还有不少弊端,机构庞大,人员超编的状况没有多少改变。有些机构的某些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正经事不干,却擅长搞歪门邪道,失职、渎职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这不等于国家的专设机构本身就是“安乐窝”,国家任命的工作人员都是“太平官”。如果把政府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分别笼而统之地称作“安乐窝”、“太平官”,无疑会伤害大批  相似文献   

13.
档案接待利用工作是全面展示档案馆业务和服务质量的对外“窗口”。之所以称它为“窗口”,是因为这项工作是档案部门同杜会各界方方面面联系的纽带,是传递档案信息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桥梁,是档案部门对外形象的具体体现。档案部门必须通过这个“窗口”才能把利用价值体现出来,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真正发挥其经济……  相似文献   

14.
就 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 ,“发现”对每个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在经济生活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记者 ,只要你用敏锐的目光 ,深邃的思考 ,就能去发现蕴藏在新闻背后具有及其重要价值的报道 ,定能把经济新闻的题材做得“出彩”、“传神”。作者不是跑经济部门的专业记者 ,但由于长期在新闻采访一线 ,对整个经济条线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 ,我觉得 ,只要你用心思考、观察体验 ,即使是很小的部门 ,不大的条线 ,其新闻线索也是层出不穷。去年以来 ,记者稍微留意一下盐业部门 ,做了两年的实践体验 ,…  相似文献   

15.
沈阳军区某高炮旅常委把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作为自己份内的事,用新闻报道反映、带动部队工作。旅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5年被集团军评为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获得“前进杯”。旅长一条铁规定由于旅队驻地分散,报道人员每次采访都得乘坐公共汽车下连。去年“八一”,驻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部队看望慰问官兵,由于当时报道干事正在部队野训点采访,加上没有车,等赶回部队时,慰问活动已早早结束。旅长刘迎春将此事看在眼里,同时也记在了心上。在旅交班会上,刘旅长向全旅宣布了一条规定:今后只要是报道组用车,值班首长必须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机关各部门…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新闻线索来源极其重要。记要确保责任领域里的报道不缺位、不遗漏,又要挖掘独家、权威、有影响力的“重头报道”,这一切都须依托于新闻源的开拓。近几年,媒体竞相推出的“重金征集新闻线索”、“每周评选最佳新闻线索提供人”,都显示了开拓新闻源和发展“新闻线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毕卫 《新闻前哨》2007,(5):43-44
近几年来,随着城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经济在都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许多媒体配置专门人员,设置专门版面,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报道工作。然而,由于城区上有省市,下有街镇、社区,新闻报道的空间往往受到一定掣肘,稿件易“上不着天”(缺乏省市级新闻的权威性)、“下不着地”(缺乏街镇、社区新闻的鲜活性),新闻价值的提炼、挖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常常流于一般性综合或小而碎的分散式一区一事的工作报道,让采编者有一种吃鸡肋之感。城区报道如何走出这种尴尬的境地呢?结合自己多年跑社区、城区报道的经验,我觉得对城区报道树立“组合报道”的意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杨陈晨 《声屏世界》2006,(11):66-66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9.
先来看两条报道:一则《当街宰活狗 路人侧目摇头》的消息说:“连日来,记者不断接到读者反映,称郸城县新华路一家狗肉店,隔三岔五当街宰杀活狗,血淋淋的场面令人胆寒。……”消息结尾“希望有部门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已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