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60只家兔全椎板(L3,L5)切除为实验模型,研究了自制的聚乳酸薄板、明胶海绵在预防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中的作用。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聚乳酸薄板生物相容性好,能降解,可吸收,局部存留时间长,能有效地防止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明胶海绵早期防止纤维瘢痕粘连有一定作用,晚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椎板切除是脊柱外科中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术后引起的硬脊膜周围粘连严重影响脊柱外科的手术效果,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被称为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surgery syndrome,FBSS)。FBSS发病率5%~10%,硬膜粘连是FBSS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再次手术效果成功率只有30%~35%,并且15%~20%的病例症状会加重[1]。本文对椎板切除术后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材料和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Wang Q  Xiang Y  Hou C  Wu Y  Yang X  Gu X  Xu W  Kang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6):379-381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椎板切除后硬膜外几种防瘢痕粘连物质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周围粘连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分别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4、8、12周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并测定胶原纤维含量。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硬膜外瘢痕自第4周开始形成,于第8周达高峰,12周时开始软化、收缩;透明质酸钠与几丁糖预防瘢痕形成均有明显效果,其中几丁糖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组织相容性以自体游离脂肪最好,其次是几丁糖、透明质酸钠。结论几丁糖对硬膜外周围瘢痕形成、粘连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粘连形成及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瘢痕形成使硬膜及神经根产生粘连、受压,神经根营养和活动受限,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和危险〔1〕。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周围粘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板切除”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脊柱疾患中的常规步骤,但部分病例椎板切除部在术后愈合过程中所形成瘢痕组织可突入椎管,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当瘢痕与神经根外膜或硬脊膜形成粘连、产生压迫时,可使腰腿疼痛症状复发,导致手术失败,即出现“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其发生率高达6%-15%。如何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瘢痕粘连成为目前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自1948年Key和Ford提出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认为术后瘢痕形成来源于椎管前方损伤的纤维环开始。多年来诸多学者针对此项难题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预防此症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几丁糖改性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 新西兰兔 2 4只 ,行L2 、L4及L6椎板切除术 ,造成 8mm× 5mm硬脊膜裸露区 ,共 72个节段 ,随机分为 3组 ,分别植入不同的材料 :A组植入几丁糖改性膜 ;B组植入透明质酸钠 ;C组用生理盐水对照。术后 2、4、8、12周处死动物取材 ,进行瘢痕形成情况的肉眼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硬膜外粘连等级评定及图像分析等。结果 C组硬膜外形成致密粘连 ,B组部分粘连 ,A组无明显粘连。结论 几丁糖改性膜对硬膜外粘连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其作为椎板切除术后的内植物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几丁糖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膜硬周围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不同材料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观察不同材料对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预防效果,作者以14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聚合纤维素(PCMC)、透明质酸钠(SHA)、明胶海绵(GF)、棘上韧带(L)和游离脂肪(FF)在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周围粘连中的作用。通过肉眼、光镜、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增强MRI扫描观察。结果显示:椎板切除后硬膜周围粘连的高峰在术后8周内。PCMC作为三维的屏障材料能有效地防止硬膜的粘连。SHA早期防止粘连有一定作用,晚期作用不明显。明胶海绵和棘上韧带防粘连无效。FF虽可防止硬膜的粘连,但感染率高,脂肪萎缩与坏死严重,晚期几乎均不同程度地向椎管内嵌入,甚至造成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相似文献   

9.
角蛋白人工腱膜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黏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角蛋白(keratinsubstance,KS)人工腱膜材料用于预防全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黏连的效果。[方法]Wistar大白鼠60只,随机分3组,每组20只,咬除T。:全椎板,造成2rnrnX8rnlffl大小的椎板缺损,加入不同处理因素,A组:空白对照组;B组:人工腱膜组;C组:白体腱膜组。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各时间点大体观察采用Rydell瘢痕黏连程度评级标准评分。完整取出T。:节段,包括椎旁肌。经HE染色后,镜下组织学观察采用改良Nussbaum标准行评分。同时切取2,4、8、12周人工腱膜组硬膜外瘢痕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所测数据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取a〈0.05作为统计显著差异的标准。[结果]KS人工腱膜材料无毒性和排异反应:A组的Rydell评分,改良Nussbaum评分高于B、C组(P〈0.05),B组C组比较无差别(P〉0.05)。B、C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的硬膜外瘢痕形成。[结论]硬膜外瘢痕黏连主要来自硬膜后方的血肿和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的增殖。KS人工腱膜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物理屏障作用。将l(S人工腱膜放置在椎板缺损处,能够有效的防止纤维组织侵入椎管,预防硬膜外瘢痕黏连。在动物实验中,KS人工腱膜能够安全有效的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10.
肖映波  胡力平  刘琦 《中国骨伤》2001,14(8):485-485
作者 1992年以来研究用半椎板和全椎板切开回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66例。经临床观察 ,效果十分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66例 ,男 42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73岁 ;左侧 40例 ,右侧 2 6例。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2年。 36例有腰外伤史。全部病例经CT或椎管造影定位。L4 ,5间隙突出 40例 ,L5S1间隙 2 6例。椎间盘髓核侧突合并神经根管狭窄 30例 ,中央型突出 12例 ,单纯侧方突出 2 4例。单纯侧方突出或合并神经根管同侧狭窄者作半椎板切开回置 ,中央型突出者作全椎板切开回置。2 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以病变间隙为中心作后…  相似文献   

11.
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防止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几种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损伤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并测定胶原纤维含量。椎板切除术中临床上用不同防粘连方法共188例。分3组,即A组硬膜外未做任何防粘连处理共15例。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以防粘连共64例。C组为硬膜外涂布几丁糖的同时加自体硬膜外带血供脂肪覆盖共109例。术后半年进行功能评定和MRI检查。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硬膜外瘢痕自第4周开始形成,于第8周达高峰,12周时开始软化、收缩。透明质酸钠与几丁糖预防瘢痕形成均有明显效果,其中几丁糖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组织相容性自体游离脂肪最好,其次是几丁糖、透明质酸钠。临床结果C组为最佳防粘连方法,B组其次,A组明显差于上述两组。结论:几丁糖对硬膜外周围的瘢痕形成、粘连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5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切除L5椎板后造成12mm×5mm硬脊膜裸露区,A组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B组充填质量分数为2%的透明质酸钠,C组用酒精保存的异体硬脊膜覆盖,D组用透明质酸钠充填后再用硬脊膜覆盖。术后2、4、8、12周进行肉眼及光镜观察,8周还行硬膜外粘连等级评定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A组硬膜外形成致密粘连,B、C组部分粘连,D组无明显粘连。结论保存硬脊膜与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为预防椎管内粘连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透明质酸钠对硬膜外疤痕中胶原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对硬膜外疤痕中胶原成分影响。方法:采用兔非相邻节段椎板切除模型,分透明质酸钠组和生理盐水组,2、4、8周取材作透射电镜、ELISA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透明质酸钠组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较差,胶原纤维蔬松,且I/Ⅲ胶原含量比低于对照组。4、8周透明质酸钠组I期胶原染色较浅,各时期透明质酸钠组Ⅲ型胶原染色均较深。结论:透明质酸钠能提高伤口中疤痕Ⅲ型胶原含量,提示其能减少硬膜外疤痕形成  相似文献   

14.
几丁糖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几种防瘢痕粘连物质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周围粘连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4,8,12周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并测定胶原纤维含量。SPR术后临床上用不同防粘连方法共216例,分4组即A组硬膜外未作任何防粘连措施15例,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作防粘连64例C组为硬膜外涂布几丁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材料预防硬膜粘连对脊髓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向椎管嵌入的原因及导致神经电生理异常的机理。方法:以2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高分子纤维素,游离脂肪移植,带蒂脂肪移植和对照组四组,每组6只动物。通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8周行光镜、脊髓节段性诱发电位(SCEP)和腰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LSCV)检测,观察了椎板切除手术为防止硬膜粘连所充填的上述不同材料对神经传导机能的影响。结果:椎板切除手术可酿成一过性脊髓传导异常。术后8周,游离及带蒂脂肪移植不仅可见移植物向椎管内嵌入,致使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尚可使脊髓及神经传导机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结论:脂肪组织移植用于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纤维化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
局部筋膜翻转预防椎板切除术后椎管粘连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椎板切除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防治措施,为临床寻找一种实用有效的预防方法。方法:用10只健康家犬,每只做4处椎板缺损,相隔两个椎体做一处。用翻转筋膜加带蒂脂肪、翻转筋膜加明胶海绵、自体游离脂肪和空白对照组随机植入椎板缺损处;以自体游离脂肪为标准对照,以未做特殊处理的椎板缺损区作为空白对照。双盲法观察2、3、4、8、12周的瘢痕生长和硬膜外粘连情况。观察手段用大体观察,光镜观察,电子计算机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用不同大小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大片脂肪植入组,n=20)、B组(直径约为4~6 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C组(直径约为2~4 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D组(直径约为1~2 mm的脂肪株植入组,n=20)、E组(空白对照组,n=20),在椎板切除造模同时,取手术动物的自体脂肪精确制成大小不同的脂肪株后,将其植入椎板缺损区.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各组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效果的比较结果为C组最优,B组次之,A组、D组差别不大.结论用直径为2~4 mm的自体脂肪株植入预防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比用其他大小的自体脂肪效果更佳,从而为在临床上应用自体脂肪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腔瘢痕粘连时选用移植体的大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用几丁糖(CHT)的同时在椎板缺损处植入磷酸三钙人工骨(TCP)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效果。方法:40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D四组,制作L4椎板损伤模型。A组硬膜外涂布生理盐水,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C组硬膜外覆盖人工骨,D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的同时加人工骨覆盖。术后12周对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检查,比较各组间瘢痕形成和粘连情况。结果:B、C、D组的改良Rydell-Balazs粘连韧度评分、胶原含量及改良Nussvaum组织学评分均优于A组(P<0.01),D组优于B组与C组(P<0.05),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几丁糖和人工骨能有效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形成,比单独应用几丁糖和人工骨预防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游离与带蒂脂肪组织在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与粘连的作用。通过肉眼、光镜、电镜、MRI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结果显示:游离与带蒂脂肪组织均可有效地减小硬膜外的瘢痕形成与硬膜的粘连;二者坏死吸收等组织的变化和感染率相同;抑制椎板再生能力一致;炎细胞浸润带蒂组重于游离脂肪移植组;并首次提出了脂肪移植后“异位移植”的排异现象  相似文献   

20.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lumbar spine surgery is peridural fibrosis, a fibroblastic invasion of the nerve roots and the peridural sac exposed at operation. Peridural fibrosis may produce symptoms similar to those the patient experienced preoperatively and, if another spinal operation is necessary,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injury at re-exposure. In a controlled study in dogs, we assessed the use of 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ePTFE) as a barrier to postoperative invasion of fibrous tissue into the laminectomy defect. In 14 dogs, a two-level laminectomy was done, at L4-L5 and L6-L7. In 12 dogs, an ePTFE membrane was placed directly over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 laminectomy defect at L4-L5 and within the defect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dura) at L6-L7. No material was implanted in two dogs (controls). Tissue for histologic studies was obtained from the controls and from ten dogs with the membrane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Two dogs with the membrane underwent reoper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peridural fibrosis in seven of the ten specimens in which the ePTFE membrane had been placed directly on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 laminectomy defect, some peridural fibrosis in all specimens in which the membrane had been placed within the defect, and extensive fibrosis in controls. The ePTFE membrane created an excellent plane of dissection for reoperation. No foreign-body reactions to the membrane or membrane-related infections occurred. We conclude that the ePTFE spinal membrane, when properly implanted, is an effective barrier to postsurgical fibrous invasion of the vertebral canal. Clinical studies of use of this material in spinal surgery are warranted. Received: 24 November 1997 Revised: 26 November 1998 Accepted: 2 December 1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