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雪文  袁孝亭 《地理教学》2021,(1):14-17,35
认知心理学是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本文通过分解认知过程,探索地理认知的逻辑组织规律,并将其研究结果作为区域认知水平评价的等级划分依据。基于区域认知的涵义和具有公信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制定区域认知水平评价的指标和内容体系,从而提出相应的地理认知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匡贞胜  赵彪  孙斌栋 《地理科学》2023,(7):1174-1184
港澳回归以来粤港澳政府间合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中国中央政府以纵向嵌入的方式助推大湾区建设来破解跨域协作难题。基于多维动态过程视角,系统分析了三地产业结构、府际关系、社会文化变迁与跨域协作的内在关联,认为产业结构消长压缩了经济合作空间,社会文化交融不足弱化了三地协作动力,而全面管治权与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则重构了府际间政治距离,这为中央政府高位推动跨域协作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指出,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虽可在短期内调动各方积极性,但受制于地方政府理性人与代理人的角色关系,难以维持跨域协作的长期能动性。未来应树立动态过程管控理念,建立制度性跨域协作框架与功能性跨域治理机构,督促港澳采取积极产业政策,并高度重视三地社会与文化交融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质遗迹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因其蕴含丰富的环境信息,涉及众多学科知识,需要经过恰当的诠释才能够全面展示其丰富内涵。采用知识旅游这一新视角,通过对知识旅游概念的阐述,指出地质公园是典型的知识旅游产品。对其中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需要从形态、时空和理念三个层面进行逐渐深入的认知,以便于实现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促进知识旅游活动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地理过程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解释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解地理机制的关键。虽然中学对地理过程教学也开始关注,但是仍然不够重视,关于地理过程的教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地理过程在地理知识中起到桥梁和粘合剂的作用,串联孤立的地理知识点,使得地理知识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挖掘隐含的地理过程元素、融入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关注地理过程的未来变化趋势、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地理过程等培养学生认知结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修志 《地理教学》2014,(23):40-42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学科基本结构教学的重大创见。书中谈到"知识点不是孤立的、分散的点,而是关系上的点、风格上的点、系统上的点",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层次及相互间的联系,更有利于牢固地掌握已有知识。根据该理论,笔者认为,在中考备考中,会做大量习题,在讲解试题时,应尽可能借助题目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研究领域中,乡村性被普遍认为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然而,现有研究基本没有从游客感知视角对乡村性要素结构进行辨识,未能展现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认知逻辑,也无法体现乡村性和乡村旅游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游客感知视角下,使用VEP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受访者提供的乡村照片以及相对应的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纳。研究发现:1)乡村性要素可依据游客视觉、听觉、触觉、味-嗅觉和定位系统构建乡村性结构,并可从中归纳出“本底乡村性”和“植入乡村性”两种类型。2)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在个人主观层面存在“核心—边缘”结构的感知特征,其中“核心乡村性”和“边缘乡村性”两者之间界限模糊,且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3)在游客感知视角下,乡村性和乡村旅游吸引力之间存在“感知系统—乡村性要素—乡村性景观—乡村旅游吸引力”为逻辑主线的认知机制,认为乡村旅游吸引力虽然可以以本底乡村性构成的本底性景观为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复合的结构,由本底乡村性、植入乡村性组合而成的本底性、植入性和融合性景观综合构成,其中尤其不能忽略融合性景观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营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8.
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法、数量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日喀则市藏族、汉族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认知的异同性。研究表明,藏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得分高于汉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得分。藏族、汉族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水平可分为高、中、低3类。认知空间呈现圈层结构与混合结构模式,可分为藏汉一致性、藏族独立以及汉族独立3种认知空间类型。影响居民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知因素有共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景观走廊质量、宜居性、基础设施两项是藏族居民关注的主要影响因素,汉族居民更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融入感。  相似文献   

9.
心理地图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地理事物空间表征,是提升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运用GIS辅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优势正逐渐显现。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认知理论,从GIS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地图的建构机制,并提出了不同认知阶段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易桂芳 《地理教学》2010,(12):50-51,44
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认知冲突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它是促使学生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高中地理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和注意力集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问题式教学的指导建议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建构了基于认知冲突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并以“风积地貌”为例,以“平潭岛磹水村大沙山”为主题情境,创设问题链,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地理综合思维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其概念的界定和结构的明晰关系到地理学领域综合思维应用的规范性,也影响着地理教育领域综合思维培养方向的正确性。论文基于地理综合思维主流的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三维分类,尝试对细分小类进行组合,形成了6种地理综合思维认知结构模型假说。以高中学生为样本,运用地理综合思维测量量表获得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水平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地理综合思维的认知结构假说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结构假说与数据拟合不够理想。讨论认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是地理综合思维外在的形式认知结构,它们表征了地理综合思维全面、系统、动态的思维特征,而体现心理发展本质的地理综合思维内在认知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确立。  相似文献   

14.
以广州花城广场为案例,通过设计以认知地图、照片拍摄以及眼动实验环节的视觉研究方法,对花城广场的空间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分析认知地图以及眼动数据可以发现,认知地图中高频率出现的要素和眼动实验得出的参与者感兴趣要素相一致,花城广场的建筑物、边界、场所和区域是参与者比较感兴趣的要素,以上要素在眼动实验中首次进入时间短,在认知地图中出现频率高;2)通过分析注视点注视时间热点图,可以得出在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中应注重建筑物、构筑物、装置和场地的合理结合,注重空间层次和空间秩序,注重营造场所的规划设计结论。在应用上,照片拍摄、眼动实验等视觉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为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公众参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宇桦 《地理教学》2021,(2):18-20,59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引发认知冲突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本教学设计以杨浦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为线索,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深化对地理概念和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长时间序列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 一直是空间结构模式分析中的薄弱环节, 而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 有助于对区域空间结构现状研判和对未来优化提供科学支撑。本文从结节区的视角, 对江苏省域地区过去2800 年间发展轴线产生、发展、主导、跃迁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解析。选取春秋、隋、元、今4 个时点作点-轴、双核型空间结构的横向比较, 认为存在4 个发展阶段:春秋至南北朝、隋至南宋、元至清、民国至今;其中, 元至清和民国至今阶段, 分别发现区域发展中存在双核共振轴、港城共振轴现象。共振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心城市(或市区)轴与门户港城(或港口县域)轴及其交通链接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存在于过渡型区域发展背景下的沿江与沿海区域。最后, 从城市职能的变迁、点-轴型发展轴的跃迁、现代交通线的布局、相邻区域(上海)4 方面对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乡村景观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在旅游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需要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基于旅游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强化景观可辨性、保持景观乡村性、强调旅游参与性。  相似文献   

18.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1,(12):41-43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知觉和环境的整合,提倡身心融合的认知方式.初中地理教学常囿于传统教学状态,教学双方都期待改革.本文从现状出发提出初中地理"沉浸式教学"的策略,即变纯粹大脑认知为身心投入的体验式理念;利用互动式学习促师生身心融合的生成性学习;创设情境式教学加强身心体验;提出驱动式问题激发学生潜能;开放式评价构建具身观现代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地理研究》2008,27(3):703-714
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和庐山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复核效度检验、因素恒等性检验发现,游客感知理论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均值模型研究发现,除了服务感知结构变量,游客对九寨沟的资源和社区态度感知都显著优于庐山,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也好于庐山,因此九寨沟具有更突出的旅游竞争力。本研究拓展了旅游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创新地将结构方程均值模型成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建立社区态度结构变量,定量测度了社区利益主体与游客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显示旅游地建设不能忽视社区各利益主体对游客和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地名的生命历程包括命名和用名两个环节。地名的符号意义通过命名者得以构建,而在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又不断被重构。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通过大量微观个体的深度访谈,从地方民众认知的视角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文化符号意义的变迁及成因。结果显示:案例地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汉化趋势明显,其大致经历了少数民族语地名主导阶段、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地名共存分立阶段、汉语地名与汉译少数民族语地名主导阶段。随着语言文字环境和用名群体结构的剧烈变迁,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符号意义在新的用名环境中不断被弱化,地方民众对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的认知越来越有限,少数民族语聚落地名逐渐从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衰变为简单的空间指位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