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国强  周燕  魏玉辉  朱琳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9):1644-1648
目的通过考察茵栀黄颗粒(茵陈、栀子、金银花和黄芩)对肝细胞膜转运体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ABCC2)、Na+-牛黄胆酸共转运多肽(Na+/taurocholate cotransporter,Ntcp/SLC10A1)及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ABCB11)表达的影响。方法胆管结扎术制备胆汁淤积大鼠模型;生化检测和HE染色,观察茵栀黄颗粒的干预效果;流式细胞仪测定肝脏转运体Ntcp、Bsep和Mrp2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茵栀黄组肝细胞的脂肪病变和水肿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5),Mrp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Ntcp、Bsep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细胞膜转运体Mrp2的表达升高可能是茵栀黄颗粒的退黄利胆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甘草配伍芫花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中药十八反中甘草与芫花同用对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取单味甘草及单味药芫花各100g,分别加水200m1煎煮浓缩药液至50m1,配伍组将甘草及芫花各100g加水400ml,煎煮浓缩药液至50m1。20只大鼠分成甘草组、芫花组、甘草加芫花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各5只大鼠,采用灌胃法,药物剂量按0.2m1/10g大鼠计算,每日灌胃1次,连续7d;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大鼠心、肝、肾功能及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芫花对动物肝功能及心肌酶谱等指标有一定影响,但配伍甘草后对以上指标的影响有加重的趋势,对大鼠心、肝、肾组织形态有一定影响。结论:甘草、芫花同用后可能存在着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甘草与海藻不同比例配伍应用后对肝脏的毒理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灌服相应药物的水煎液。用药第22天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甘草与海藻1∶2配伍应用组、1∶4配伍应用组小鼠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脏组织MDA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并且甘草海藻1∶4配伍应用组与甘草海藻1∶2配伍应用组之间在升高小鼠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脏组织MDA含量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GSH-Px活性在甘草海藻1∶2和1∶4配伍应用组明显降低,并且甘草海藻1∶4配伍应用组与甘草海藻1∶2配伍应用组相比较在肝脏组织GSH-Px活性降低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海藻1∶1配伍应用组能降低血清AST活性及肝脏组织MDA含量,同时升高肝脏组织GSH-Px活性(P<0.05)。结论甘草海藻1∶2配伍与1∶4配伍应用会导致肝脏组织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及肝脏组织的损伤,而甘草海藻1∶1配伍应用对肝脏氧化-抗氧化平衡的维持具有一定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甘草-芫花煎剂对肝癌腹水模型小鼠的干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昆明种雄性小鼠1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芫花单煎组、芫花-甘草(1∶0.25,1∶0.5,1∶1,1∶2,1∶4)组和甘草单煎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小鼠腹腔均接种肝癌腹水瘤细胞系H22,并分别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12 d后分别测量各组小鼠的腹水量、腹围和体重及肝肾指数,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肾脏组织中水通道蛋白2(AQP2)和肾加压素受体(V2R)的蛋白表达,生化法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尿肌酐(Cr)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腹水量、腹围、体重、肝指数及血清中ALT,AST,BUN,C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肾指数显著降低(P0.01),AQP2,V2R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芫花单煎组和芫花-甘草1∶0.5,1∶1和1∶2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的腹水量和体重(P0.05,P0.01);芫花单煎组和芫花-甘草1∶1组同时能显著降低小鼠的腹围(P0.05,P0.01),降低AQP2,V2R蛋白的表达(P0.05,P0.01)。与芫花单煎组比较,芫花-甘草1∶1组能显著降低小鼠的腹水量、腹围和体重(P0.05,P0.01),降低AQP2,V2R的表达(P0.05),芫花-甘草1∶4组则使其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不同比例甘草的配伍能增强或抵消芫花抗小鼠肝癌腹水的作用,且相关变化可能与其有效调节了肾组织内的AQP2和V2R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长期灌胃给予大黄素对大鼠血清肝功能、肝脏转运蛋白及代谢酶UGT1A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素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大黄素低剂量组(20 mg·kg~(-1)·d~(-1))、中剂量组(40 mg·kg~(-1)·d~(-1))及高剂量组(80 mg·kg~(-1)·d~(-1)),灌胃30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大鼠肝脏中转运蛋白P-gp、Mrp2、Mrp3、Oatp1、Oatp2、Bsep、Ntcp及代谢酶UGT1A1的mRNA表达,以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大鼠肝脏中P-gp、Mrp3、Ntcp及UGT1A1的蛋白表达。结果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P、TBIL、DBIL、TBA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肝脏P-gp、Mrp3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而肝脏中Ntcp及UGT1A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结论长期给予较高剂量的大黄素有肝脏毒性的风险。大黄素致肝毒性可能与肝脏中P-gp、Mrp3表达的上调、Ntcp及UGT1A1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疏肝祛瘀法配伍的中药复方对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Ntcp、Bsep及Mrp2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大鼠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并以5g/kg·d的清热化湿疏肝祛中药复方干预,同时以熊去氧胆酸(90mg/kg·d)为对照,于ANIT给药后24、48及72h随机处死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中1/3数量的大鼠,取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Ntcp、Bsep及Mrp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24、48、72h肝组织Ntcp、Bsep及Mrp2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P0.01);复方组24及48h的Ntcp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复方组及熊去氧胆酸组三个时相点Bsep、Mrp2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清热化湿疏肝祛瘀法中药能够上调ANIT诱导的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肝脏细胞Ntcp、Bsep和Mrp2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防治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不同配伍条件下麻杏石甘汤中钙离子溶出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伍条件下药液中钙离子(Ca2+)溶出量变化,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各单味药物、不同配伍条件下和不同浸泡和煎煮时间药液中Ca2+溶出量。结果:除杏仁外各单味药水煎药液中均含钙,其中石膏Ca2+溶出量最高,其次为麻黄,甘草Ca2+溶出量最低。石膏与其他药物配伍合煎,使药液中Ca2+溶出量降低。石膏单煎药液中Ca2+溶出量最高,其次为石膏、甘草配伍组,石膏、麻黄配伍组和石膏、杏仁配伍组,石膏、麻黄、甘草配伍组最低,复方配伍组药液中Ca2+溶出量仅高于石膏、麻黄、甘草配伍组。石膏和复方药液中Ca2+溶出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煎煮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但复方实测药组液中Ca2+溶出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较为缓慢,石膏组和复方理论组药液中Ca2+溶出量下降迅速。结论: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2味药、3味药和复方配伍均可降低药液中Ca2+溶出量。增加浸泡时间可使药液中Ca2+溶出量增高,增加煎煮时间并不能使药液中Ca2+溶出量持续升高,反而在达到峰值后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复方配伍意义在于使药液中Ca2+溶出量保持在一个较高且稳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清胰Ⅱ号对胆管结扎造成的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高剂量清胰Ⅱ号组(0.5,1.0 g·kg-1),连续ig给药7 d后,采用胆管结扎(BDL)术制备小鼠肝脏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制模后72 h麻醉处死动物,收集血液和肝脏观察各组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PCR)检测肝脏胆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显著增高,肝组织病理显示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变性和坏死,同时胆酸合成基因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甾醇12α-羟化酶(Cyp8b1),类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小分子异源二聚体伴侣(SHP),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蛋白(Ntcp)mRNA表达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可降低ALT,ALP活性和TBA,TBIL水平,改善其病理损伤,上调上述基因mRNA水平(P0.05)。结论:清胰Ⅱ号对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通过作用于肝脏中与胆汁酸合成和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以维持胆汁酸的稳态。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144-149
目的:基于肝损伤级联反应关系观察黄药子水煎液(decoction of Dioscorea bulbifera,DDB)连续给药对小鼠肝脏的影响,探讨其致肝损伤的早期作用机制。方法:黄药子水煎液多次灌胃给予小鼠,测定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下黄药子水煎液对小鼠生化指标、细胞膜指标、氧化与抗氧化指标、线粒体指标、病理组织的影响,并使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CYP)2E1表达。结果:黄药子水煎液剂量-毒性试验中,较空白对照组2g/kg剂量组小鼠钠钾ATP酶(Na~+-K~+-ATP)、钙镁ATP酶(Ca~(2+)-Mg~(2+)-AT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总巯基(T-SH)均有统计学差异;当剂量增加到20g/kg,小鼠Na~+-K~+-ATP、Ca~(2+)-Mg~(2+)-ATP、MDA、SOD、GST及T-SH均呈显著变化,SDH明显降低。黄药子水煎液时间-毒性试验中,与各自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灌胃给予20g/kg剂量的黄药子水煎液,各给药组小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升高,同时黄药子水煎液可显著增强20天给药组及30天给药组CYP2E1表达。10天给药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个别小鼠肝细胞轻微嗜酸变性;20天给药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点状或小灶性坏死外,还可见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30天给药组小鼠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除与20天给药组结果相同外,还可见大量小鼠肝细胞坏死,Na~+-K~+-ATP、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MDA、SOD、GST、T-SH及SDH均有明显改变。结论:小鼠长期给予DDB可使肝脏发生损伤,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对肝脏的时间-毒性关系为首先降低细胞膜Na~+-K~+-ATP、Ca~(2+)-Mg~(2+)-ATP活性,上调CYP450,进一步破坏氧化与抗氧化系统或线粒体功能,黄药子水煎液致肝损伤早期作用机制可能为损伤肝细胞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葛根散等3首方剂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干预效果,探讨3首方剂防治酒伤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各给药大、中、小剂量组,制备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给药组以中药水煎剂灌胃,对照组代以蒸馏水,检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及肝细胞Bax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肝细胞Bcl-2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散和葛花解酲汤在一定剂量下都能显著减少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肝脏凋亡指数和Bax蛋白的表达(P<0.01),显著增加小鼠肝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P<0.01);石膏汤在一定剂量下能显著减轻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P<0.01),但对小鼠肝脏凋亡指数及Bcl-2、Bax的表达无影响,与葛根散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散和葛花解酲汤能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减少细胞凋亡,可能与其解酒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牛黄解毒片方中中药配伍能否减低雄黄的肝毒性及其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雄黄组,牛黄解毒片全方组(7.8 g·kg~(-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3.8 g·kg~(-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雄黄组(7.3 g·kg~(-1))和正常组5组,雄黄组剂量设置为0.5 g·kg~(-1),根据《中国药典》的牛黄解毒片组方比例,设置其他给药组剂量(含等效雄黄量),各组经口给药9周,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与氧化损伤,并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原位凋亡和凋亡相关分子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雄黄组小鼠肝组织出现显著水肿,且局部有坏死,而牛黄解毒片全方组及其他给药组的肝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雄黄组的丙二醛(MDA)明显升高(P0.05);TUNEL凋亡指数,Bax表达平均吸光度A明显增加,Bcl-2表达平均A明显减少(P0.05);与雄黄组比较,牛黄解毒片全方组的MDA明显降低(P0.05),TUNEL凋亡指数,Bax表达平均A明显下降,Bcl-2表达平均A明显增加(P0.05);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后,凋亡指数较全方组增加,Bax表达亦明显增加,但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牛黄解毒片方中中药配伍可减低雄黄的肝毒性,抑制雄黄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认为是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抑制过程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表达而阻碍Bax表达来实现的,抑制药物与甘草、黄芩、大黄3味中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扶正化瘀方(FZHY)对肝纤维化小鼠骨髓细胞肝脏归巢的作用。 方法: BABL/C雌性受鼠性别交叉法骨髓移植模型基础上,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成模后,治疗组以FZHY方4.6 g ·kg-1 ·d-1 ig 4周。 PCR,病理及肝功能检测成模情况;通过FISH法标记Y染色体,观察雌性受鼠肝脏内骨髓源性细胞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性受鼠肝组织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FZHY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FISH法标记Y染色体观察显示,FZHY组小鼠较模型组肝内骨髓源性细胞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FZHY组小鼠较模型组肝脏SDF-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在肝脏损伤时,FZHY可能通过抑制肝内SDF-1蛋白的表达来阻止骨髓源性细胞迁移入肝,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髓源性细胞入肝后促进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十八反”中药甘草芫花不同配伍方式的HPLC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初步阐释了甘草-芫花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方法:对不同配伍方式的甘草-芫花提取液进行HPLC对比分析。结果:不同配伍方式的HPLC图存在一定差异,31~47min之间混煎液出现1个特征峰,而合并液在此时间段内有10个特征峰,初步推测芫花甘草两种不同的配伍方式,其煎出成分有所差异。结论:芫花-甘草不同的配伍方式,其化学成分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同甘草与芫花作为配伍禁忌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苦参与甘草配伍后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及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口服灌胃给药,观察小鼠活动状态,记录1周死亡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光镜下观察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液中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苦参与甘草配伍后水煎液中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有变化;苦参配伍甘草小鼠死亡率降低,对小鼠部分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对脑组织与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影响。结论:苦参经甘草配伍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降低,可能与水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21,(5)
目的筛选特色裸茎金腰Chrysosplenium nudicaule Bunge(亚吉玛)逆转ANIT致小鼠肝内胆汁淤积(IC)型肝损伤的有效部位。方法灌胃ANIT的橄榄油溶液诱导小鼠急性IC,测定小鼠血清中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RT-PCR法测定各极性部位对小鼠肝组织中小异源二聚体伴侣(SHP)、Na~+-牛磺胆酸转运体(NTCP)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部位(EAP)和正丁醇部位(BAP)高剂量组(4.0 g/kg)能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ALP、TBA、DBIL、TBIL水平(P0.05,P0.01),且能上调小鼠肝组织SHP、NTCP mRNA的表达(P0.05,P0.01)。结论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为裸茎金腰逆转小鼠急性IC的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6.
卓实  江川  黄玉芳  潘艳琳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10):1397-1399
目的:研究甘草配伍能减轻黄药子对人肝细胞(LO2)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经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后的LO2细胞进行实时动态荧光强度检测。通过比较荧光强度的降低率来考察黄药子及其甘草配伍后含药血清在短时间内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LSCM记录细胞荧光强度变化,在10 min扫描停止时,黄药子各组荧光强度降低率与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甘草配伍组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黄药子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结论:黄药子含药血清短时间内即影响肝细胞膜通透性,甘草配伍后可明显减弱损伤作用,黄药子引起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其对肝细胞膜的直接损伤作用,甘草配伍减毒作用与此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海藻甘草配伍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0.5%CCl4花生油溶液皮下注射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灌胃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采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含量(GOT),探讨海藻甘草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海藻甘草1:1配伍和甘草海藻3:1配伍组别均能降低CCl4引起的小鼠血清GPT、GOT升高,对抗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尤其以海藻甘草1∶1配伍效果最显著。结论海藻甘草一定比例配伍条件下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甘草提取物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基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γ谷氨酰半胱胺酸合成酶(γGCS)、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的影响。方法 1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甘草提取物组(150 mg·kg-1)。给药后24 h处死取肝组织,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小鼠肝中Nrf2、UGT1A1、γGCS、MRP1和MRP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测定Nrf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甘草提取物显著诱导了小鼠肝脏中Nrf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Nrf2下游基因UGT1A1、γGCS、MRP1和MRP2 mRNA的表达也显著提高(均P < 0.05)。结论 甘草提取物诱导了小鼠肝脏中II相解毒酶UGT1A1、γGCS及转运体MRP1、MRP2,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转录因子的表达,激活Nrf2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柴胡黄芩配伍抗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宪龄  刘仁慧  张影  刘方洲 《中药材》2004,27(10):756-758
目的:研究柴胡、黄芩以不同剂量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求证二者配用时最佳的配比关系,并作相关机制探讨.方法:采用白酒灌胃造成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以单味柴胡、黄芩、小柴胡颗粒作为对照药,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检测相关肝功能指标及肝脏蛋白、MDA的含量,探讨柴胡、黄芩以不同剂量比例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柴胡-黄芩1:2组对各项检测指标影响最显著,能显著降低血清ALT、AST、GGT的含量,抑制肝内MDA的生成,改善肝脏的病理变化.结论:不同比例配伍的柴胡黄芩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发挥作用的强弱趋势不同,以柴胡-黄芩1:2组疗效最佳.其防治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稳定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肝脏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洪连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所致黄疸型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灌胃ANIT(100 mg·kg-1)花生油溶液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取血、肝脏,检测血清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PCR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洪连(1.0,2.0,4.0 g·kg-1)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TBIL和TNF-α的水平和肝匀浆中MDA含量,同时显著升高小鼠肝匀浆中GSH-Px的含量,洪连(2.0,4.0 g·kg-1)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TBA的水平和显著升高肝匀浆中SOD含量(P0.01),洪连(1.0 g·kg-1)组TBA,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洪连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中TNF-αmRNA相对表达量(P0.01)。病理切片显示洪连(2.0,4.0 g·kg-1)组能显著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洪连对ANIT所致小鼠黄疸型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