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心律失常合理治疗,首先必须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要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心脏电生理变化,二是要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这样才能对不同心律失常选择恰到好处的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心律失常的发生,根据心脏电生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自律性异常、传导性异常和/或不应期改变所引起。一、自律性异常自律性是自动节律性的简称,它包括自动性和节律性两个方面。心脏特殊传导组织  相似文献   

2.
A.自律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搏规律、心率和心脏起搏点的异常,或冲动传导出现障碍从而使心房和心室的正常激动程序发生改变。因此,心律失常可由于冲动起始、冲动传导或以上二者均不正常所致。造成这种冲动起始或传导不正常的电活动,可以是由于产生心房、心  相似文献   

3.
正房室阻滞(AVB)的心电图临床常见,AVB是指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电活动从心房下传心室的过程中出现了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的现象。根据传统概念,房室阻滞分为不全性和完全性AVB,前者包括一度AVB,二度AVB和高度AVB,而完全性AVB又称三度AVB。房室传导阻滞总述一.AVB的心电图分类人体心脏有着完整的特殊传导系统(图1),自主心电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先激动心房,再经房室结、  相似文献   

4.
房室交接区是正常窦性激动下传心室的必经之路,也是心律失常最常涉及的部位,因此房室传导功能的临床电生理学有特殊的重要性。房室传导功能大致可区分为传导功能正常,过速或称加速和阻滞三类,本文重点讨论房室阻滞的电生理学。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电生理学指标:1.体表心电图P-R问期在012~02O秒;2.食管或右房内快速起搏时,经房室交接区的文克白阻滞点>130次/分3.窦性心律时希司束电图的A-H和H-V间期分别为80~110ms与40~50ms。该指标对分析房室传导功能是否正常和选择心房按需起搏有重要意义。加速性房室传导的电生理学标…  相似文献   

5.
细胞之间动作电位或兴奋传导称为胞间传导。可兴奋细胞间的电耦联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胞间结构来实现的,这种结构即是缝隙连接。现已证实心脏的正常传导和引起心律失常的异常传导都与缝隙连接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心脏活动是一个心电激动与心肌机械活动的综合过程,首先产生电激动,而后在相应部位出现心肌机械运动。心电图有助于观察电活动的起源与传导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而超声心动图可通过观察房室壁和瓣膜运动、心内血流频谱的变化来明确心脏机械运动的节律异常,从而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两者从不同角度对应观察,有助于了解与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芳之  刘丰 《山东医药》2002,42(23):51-52
小儿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律性异常 :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束 -浦肯野纤维系统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特征。在正常心脏 ,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都要高。当窦性心律降至次级起搏点自身频率以下时 ,或次级起搏点冲动频率超过窦性心律时 ,心脏的起搏点将从窦房结转向窦房结以外的次级起搏点。副交感神经受刺激或窦房结病变均可引起窦性频率减慢或受抑制 ,即发生“逸搏”。另外 ,很多因素可提高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 ,使得在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也发生心脏起搏点的转移 ,称为…  相似文献   

8.
心脏浦肯野纤维是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最后分支 ,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呈网状相连 ;浦肯野纤维的电生理异常可导致冲动传导异常以至心律失常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 ,心脏浦肯野纤维的跨膜动作电位及其发生机制———跨膜离子流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而某些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引起浦肯野纤维的电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Verapamil 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此药不具有β-受体阻滞或类似奎尼丁对细胞膜的作用,而是干扰细胞水平的钙传导。Verapamil 对人体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延长房室连接处向下传  相似文献   

10.
<正> 70年代以来,心脏起搏技术已由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发展至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已至应用阶段,本文略作一慨要介绍。一、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机理 1.异位起搏点存在增高的自律性,自动去极化作用明显增强,激动发放频率加快。可表现为早搏、心动过速。 2.激动传导异常系指激动的折返传导或环形运动。亦可表现为早搏、心动过速或扑动、颤动等。二、心脏起搏防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原理及方法。心脏起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机理,取决于起搏刺激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异位心律发生的部位(即室上性还是室  相似文献   

11.
约50%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患者先有双分支传导阻滞。这是因为在此类病人,房室间传导仅依靠剩下的一个分支,在缺氧或药物等影响下,可促发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由此,产生了这类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时是否需预防性地安置暂时性心脏起搏器,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等影响房室传导的药物对之是否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本文报告39例双分支传导阻滞者给以手术和/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经验,并用希氏束电图和心房起搏来研究其房室传导的电生理机理。双分支传导阻滞的标准为:(1)左前半  相似文献   

12.
<正>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近十余年来临床心脏病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它主要是指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和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脏电活动的方法,来研究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功能,并探讨心律失常发生机理的一门学科。早在1903年,Einthoven 用弦线电流计首次在人体表描记了心电图,开创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研究的新时代;90年来,不断累积了丰富的资料,阐明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功能.解决了许多心律失常的机理和诊断问题,但是,临床上也常遇到这样的事实,仅利用这种传统的体表心电图无法对心脏电生理功能作更深入地了解,无法对一些复杂心律失常加以识别。为此,学者们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β阻滞剂的电生理性能,对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某些可能机理进行讨论。β-肾上腺素能刺激的电生理效应已知β-肾上腺素能刺激对心室组织的电生理效应简述如下。儿茶酚胺对心室组织的作用与所用儿茶酚胺浓度、引起α-肾上腺素能刺激的程度,以及心室肌纤维正常与否有关。细胞作用在正常浦顷野纤维,β-肾上腺素能刺激不改变静息跨膜电位(RMP)、动作电位(AP)相0和相1或传导速度;但影  相似文献   

14.
前向性房室双径路传导是以房室交接区传导异常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心律失常 ,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要发现与确诊多需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偶尔在房性异位心律失常情况下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可以充分表现。现将我们发现的 4例报告分析如下。例 1 患者男性 ,43岁。阵发性胸闷、不典型胸痛及心悸就诊。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连续心电监护 ,体位及活动诱发 ,记录的心电图表现为阵发性频发房性早搏 (PAS) ,同一导联中 ,房性异位P波形态相同 ,联律间期相等 ,但P′-R间期有两种固定长度 ,一种较短 ,为 1 90…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病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线粒体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包括器质性和电生理损害,临床上最常见的为Keams-Sayr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害,发生的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我院收治过一例伊托必利导致心律失常,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55岁,有糖尿病病史8年,平时服用二甲双胍片降血糖。主因"意识障碍1h"于2012-03-03被送至我院急诊科。当时行心电图显示:心室纤颤,给予非同步电除颤  相似文献   

17.
报告21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一全传导系统功能测定的结果,其中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9例,传导系统不同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AVB)8例。SSS中合并传导系统其它部位病变的6例(67%),AVB合井传导系统房室结以上部位病变的2例(25%)。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缓慢心律失常而考虑安植起搏器治疗者,必须进行全面的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预激综合征(WOPOW)是激动通过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房室附加通道的异常传导现象。在以往的治疗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效果欠佳。一般认为:要使其长期通过正常传导道传导,手术切除异常传导道是解决旁路传导的根本措施。我院使用江浙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概念认为,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下称室上速)是指那些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的快速心律失常。但近来电生理研究证明,许多窄QRS波心动过速的环形运动涉及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心室和房室副束。因而,当今认为室上速应是那些起源和传导不局限于心室的心动过速。它包括了临床表现、预后、起源部位、传导径路、电生理机理等彼此不同的多种快速心律失常。电生理机理近年来证明,折返激动/自律性增强是室上速的常见机理,但不是唯一机理。理应还有另一些机理,如触发性活动、4相除极增强、早期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晚期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最近,实验研究显示利多卡因可抑制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缺血细胞的传导性。然而,关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地复习4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史,评价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房室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