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利用3种叶绿体DNA条形码序列ndhF、psbA–trnH、rps16对竹亚科植物17个属的98个竹种进行DNA条形码聚类分析,并对已知的43个耐盐竹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种DNA条形码序列对竹子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平均通用性在96%以上;psbA–trnH未能对瓜多竹外的竹亚科植物种属进行聚类,能对部分耐盐竹种进行聚类;ndhF、rps16条形码序列能对部分种属进行聚类,对牡竹属、箣竹属、苦竹属中包含的耐盐竹种聚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竹种耐湿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及其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竹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淹水胁迫对不同竹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建立符合竹种耐水湿生理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以筛选出耐水湿竹种,为安徽省竹种进一步的耐湿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利用7个单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竹种的耐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单项指标集约于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0.908。通过隶属函数值D评价耐湿性的强弱,并利用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3类:第Ⅰ类是耐湿类型,包括灰水竹和淡竹;第Ⅱ类是中度耐湿类型,包括红壳竹和实心竹;第Ⅲ类是不耐湿类型,包括毛竹。利用耐湿性的综合评价值与单项指标间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可以预测其他竹种耐湿性的大小。结合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方法,耐水湿竹种筛选试验表明,以灰水竹和淡竹耐湿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厦门市海悦山庄内竹园竹类及盐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竹园内及周边应用的竹种主要有8属27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配置的形式和类型主要有与石配景、与亭配景、与水体配景、与景墙配景、与其他园林植物配景、营造曲径通幽的竹径等;竹类受盐害程度较明显,竹类植物盐害等级为0级的有10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37%;盐害等级为1级的有12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44%;盐害等级为2级的有3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11%;盐害等级为3级和4级的各有1种,均占调查竹种总数的4%。  相似文献   

4.
沿海沙地引种竹子和木麻黄固沙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沿海沙地10种引种竹子和木麻黄的固沙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17个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后,转化为6个独立新指标,即土壤持水性能、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单根平均抗拉强度、土壤颗粒机械组成、土壤排水能力及有机质含量。各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各竹种和木麻黄10-20 cm土层固沙功能强于20-40 cm土层,其中在10-20 cm土层中以花吊丝竹、绿竹和大头典竹的固沙功能较强,而在20-40 cm土层中以麻竹、花吊丝竹、鼓节竹的固沙功能较强。聚类分析结果将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各竹种和木麻黄固沙功能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5.
淡竹实生苗构件生物量模型拟合与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是中国优良的中型经济和绿化竹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揭示淡竹幼苗的生长发育规律,测量了淡竹1年生实生苗的多个形态学指标,采用Logistic模型和多项式函数对其生物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分析了多个构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量变化、生物量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量分配。结果表明:淡竹1年生实生苗多个构件生长量随时间的关系服从Logistic模型,株高与干质量之间线性相关显著,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在不同生长时期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揭示了淡竹1年生实生苗的生长发育规律,不仅为中型经济竹种的快速培育和集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对其商业化的生产开发也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3种基质,4个种源的2年生柔枝松容器苗的年生长规律及其形态指标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2个处理苗木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4月份、5-8月份,地径处于迅速生长阶段;而苗高只在4-5月份整个生长季中唯一一次高生长,期间地径生长缓慢。P3种源的年生长规律与其他种源有较大不同,即地径生长起止时间相对较早,苗高生长期较长。对17个形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结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M1基质容器苗的苗木质量较差;M2、M3基质的苗木质量较好,其中又以M2基质P1种源和M3基质P2种源的苗木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7.
竹类(bolnbllsoideae)属禾本科,竹亚科,是植物中形态构造较独特的植物类群之一.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有50余属约1300种。我国是竹类的分布中心之一.自然分布的竹种就有30余属约500种,有着极为丰富的竹种资源,是我国传统的庭院规赏植物和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景观。但竹类在种植后要保持其优良的观赏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南竹北移后因露天栽植冬季气温过低而无法生存.必须将竹类盆栽摆放室内观赏,并进行有效合理的养护,  相似文献   

8.
草珊瑚实生苗年生长规律和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1年生草珊瑚实生苗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苗木质量评价和分级标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7~10月是地径和苗高生长旺盛期,75%遮荫度的生长量最大,50%遮荫度的地径生长呈现双峰趋势,在9月间有一个低谷;地径、苗高、根系长和根系数量能直观反映苗木质量,可作为苗木质量评价的分级指标,并以此建立了苗木分级标准,即Ⅰ级苗地径≥0.30 cm、苗高≥20.0 cm、根系长≥15.0 cm、根系数量≥10条;Ⅱ级苗地径≥0.20 cm、苗高≥15.0 cm、根系长≥10.0 cm、根系数量≥8条;达不到Ⅱ级苗标准的为不合格苗。  相似文献   

9.
厦门园博苑应用的竹种主要的有10属41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竹类受盐害程度较普遍,盐害等级为1级的有33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80.5%;盐害等级为2级的有8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19.5%;盐害等级为0级、3级和4级未见。  相似文献   

10.
厦门园博苑应用的竹种主要的有10属41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竹类受盐害程度较普遍,盐害等级为1级的有33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80.5%;盐害等级为2级的有8种,占调查竹种总数的19.5%;盐害等级为0级、3级和4级未见。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制定1年生桢楠容器苗的分级标准,提高桢楠苗木种植成活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分级指标的分级体系,获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8 cm,地径≥0.65 cm;Ⅱ级苗:38 cm>苗高≥31.7 cm,0.65 cm>地径≥0.56 cm;Ⅲ级苗:苗高<31.7 cm,地径<0.56 cm。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通过对各种苗木形态指标之间、苗木形态指标与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出苗木形态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因此,苗木形态所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是重迭的。考虑到形态指标反映苗木质量的信息量,及指标测定方法的简便程度和生产上的可操作性,除苗高和地径这两个常用的指标外,>5cm长Ⅰ级侧根数与侧根鲜重关系密切,能较好地反映苗木须根状况和造林成活率,且简便易行,能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是控制根系的有效指标,从而解决了在评定苗木质量时,单是苗高和地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苗根状况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对5种龙船花属植物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积累情况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幼苗的根长与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其中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器官的生物量不同;同种不同变种、变型的植物,其生长的一致性则较高;橙红龙船花(Ixora coccinea var. coccinea)和黄龙船花(I. coccinea var. coccinea f. lutea)具有较大的根冠比,生长迅速;而邦德胡卡红仙丹草(I. coccinea var. bandhuca)比叶面积较大,截获光的能力更强;龙船花(I. chinensis)、橙红龙船花和矮龙船花(I. williamsii ‘Sunkist’)较耐瘠薄,有利于在非理想环境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闽楠1年生盆栽幼苗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不同高温和相对湿度组合的方法,测定高温和湿度交互作用下不同处理时间闽楠幼苗叶片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的降低,胁迫时间的延长,闽楠幼苗受到的胁迫逐渐由单一的高温胁迫演变成高温+大气干旱胁迫以及高温+大气干旱+土壤干旱三重胁迫,闽楠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外部形态受到的影响加剧。其在生理生化、形态上的反应和适应与单独的高温逆境胁迫一致,但程度不同。闽楠幼苗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5~30℃,在30℃高温条件下胁迫时间超过10 d,不论大气相对湿度如何都应加强水分管理,应通过遮阴和浇水降低大气温度、提高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40℃+50%组合则是闽楠幼苗不能承受的极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连香树和榉树容器苗苗木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苗高和地径作为分级质量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连香树和榉树2树种8个月容器苗的苗木分级标准进行探讨。计算分析得出以下标准:连香树Ⅰ级苗,苗高≥34.65cm,地径≥0.38cm;Ⅱ级苗,34.65cm〉苗高≥28.35cm,0.38cm〉地径≥0.29cm;Ⅲ级苗,苗高〈28.35cm,地径〈0.29cm。榉树Ⅰ级苗,苗高≥26.0cm,地径≥0.29cm;Ⅱ级苗,26.0cm〉苗高≥19.5cm,0.29cm〉地径≥0.20cm;Ⅲ级苗,苗高〈19.5cm,地径〈0.20cm。  相似文献   

17.
甜瓜枯萎病是目前甜瓜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病害之一,利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克服甜瓜枯萎病的最有效措施。为了在甜瓜生产上有效应用嫁接技术,以思壮10号为砧木、厚皮甜瓜东方蜜1号为接穗,采用插接、贴接及双断根嫁接三种方法进行嫁接,研究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工效、嫁接苗素质以及嫁接苗定植后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插接和贴接的嫁接速率相近,均显著高于双断根嫁接(182.7 株·h-1),但贴接的成活率(93.29%)显著低于插接和双断根嫁接,插接和贴接的嫁接工效(分别为254.5 株·h-1和256.5 株·h-1)显著高于双断根嫁接(177.7 株·h-1)。比较不同嫁接方法嫁接苗的高度、接穗茎粗、最大叶长和宽,发现双断根嫁接苗综合素质优于插接苗和贴接苗,贴接苗除了苗高度显著低于插接苗外,其他秧苗素质与插接苗无显著差异。三种嫁接方法嫁接的秧苗及自根苗定植后的生长比较接近,坐果节位、节间长度、最大叶大小无显著差异;果实大小、果形指数、果肉厚度、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三种嫁接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嫁接苗(插接法除外)平均单果质量显著大于自根苗,嫁接苗的果形指数有下降趋势,嫁接苗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自根苗。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不同材质烤烟育苗小棚对成苗质量的影响,精简烤烟漂浮育苗小棚制作过程并提高烟苗成苗质量,对竹制池梗拱棚、土夯池梗竹制拱棚和钢筋制池梗小拱棚漂浮育苗的温度、烟苗生育期、长势、出苗率和生物学性状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钢筋制池梗拱棚的干、湿球温度和水温适宜,成苗质量高,出苗率高达93.98%,茎高、茎围、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