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期间接受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并获得9~12个月的随访脊柱结核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脊柱融合率及脊柱稳定情况、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脊柱融合率提高以及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无丢失,脊往后凸畸形改善,平均矫正角度12°。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腰椎结是安全有效,手术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病变的节段、前方脓肿范围等因素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age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 78例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研究组给予Cage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研究组37例为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4.9%;对照组30例为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e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骨融合率高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评估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和后路椎体间植骨在重建胸腰椎脊柱稳定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19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及腰椎滑脱症患者,分别应用Steffee(44例)、RF(38例)、AF(82例)、RF-Ⅱ型(32例)进行复位固定并行后路椎体间植骨.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RF、AF和RF-Ⅱ型共152例均达到解剖复位;Steffee轴向复位差,水平复位满意.术后196例经6~24个月随访,按Wiltse分度法,各系统术后椎管容积有非常满意的恢复.按张光铂分类法,椎管侵占恢复至0~1度.按Franrel分级,胸腰椎骨折脱位病人,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有效率93.1%;腰椎滑脱症患者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4.5%.196例获随访病例术后骨折和植骨均获牢固愈合,无复位丢失,无术后感染,无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等.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具有三维空间内多重矫正力的灵活性和维持解剖复位的坚固性,恢复脊柱的生理解剖序列,为后路椎体间植骨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中应用。方法对2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GSS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并随访。结果随访10~38个月,18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达90.0%;13例Ⅰ度滑脱基本复位,7例Ⅰ度滑脱4例基本复位,复位率达85.0%。结论后路减压并采用GSS内固定、Vigor spacer椎间融合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对该病的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决定着疗效的好坏.自1989年9月~2002年6月,我科共完成61例腰椎滑脱手术,分4种手术方式 ,经过术后3~12个月随访,其中以RF-Ⅱ加后路椎体间植骨的疗效最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脊柱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各项临床治疗指标的改善情况(包括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以及椎管侵占率等).结果 对照组中疗效优秀33例,良好7例,尚可2例,差0例;观察组中优秀25例,良好9例,尚可5例,差3例.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及椎管侵占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加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符合生物力学特征,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下腰椎失稳,经椎弓根螺钉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56例患者,并对术后植骨融合和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优49例,良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4.5%。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弓根钉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椎骨融合率第1年为90%,第2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可使滑移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脊柱间融合达到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应用经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术中在C臂辅助下行C1、C 2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磨钻准备植骨床,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18例72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获12-24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12-18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5.8±3.5)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结论经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恢复脊髓功能和早期投入正常生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上颈椎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术中血管及脊髓损伤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X线片及CT扫描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螺钉位置满意。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三维稳定效果、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上颈椎损伤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骨水泥充盈,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取钉时统计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角)、伤椎前缘与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对腰背痛症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塌陷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Cobb角、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取钉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并发症,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于骨外科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该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医院骨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探讨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患者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治疗前改善极显著(P0.01);治疗后矢状面后凸角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外科临床上对于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矢状面后凸角,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41例椎间盘钙化、椎间隙狭窄、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明显不适,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及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发生,Macnab标准评分在90.24%以上,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腰椎间盘钙化、椎间隙变窄和巨大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防止中、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是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骨水泥填充辅以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15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中骨巨细胞瘤11例,骨母细胞瘤3例,骨样骨瘤1例。术中将肿瘤彻底刮除,95%酒精浸泡创面,骨水泥填充骨缺损空腔,辅以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初期均无严重并发症,15例病例术后随访1~6年,所有病例均无肿瘤复发,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达到正常活动范围,屈曲范围120~135°,过度伸展0~5°。术后按MSTS评定标准对下肢功能进行评定,评分26~30分,平均28.9分。结论骨水泥填充辅以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良性骨肿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在伤后6 h~10 d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本组全部病例术前、术后及随诊时均摄正侧位X片、CT或MR I扫描检查.结果经X片、CT检查,病椎高度恢复90%以上,伤前的后突畸形Cobb角平均为25.5°(11°~32°),术后纠正至平均4.4°(1°~7°).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Frank分级:A级11例,B级32例,C级34例,D级25例,E级18例.1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88例单纯AF器械撑开复位,32例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后随访平均1年.结果:Frank分级A级14例无进展,其余均有1~2级进步,D级以下均完全恢复正常功能.9例Cobb's角度丢失大于5度.结论:AF固定系统能达到精确复位.脊柱Cobb's角度丢失,可能通过病椎替代物植入术解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在后路脊柱三维矫形钉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腰椎不稳症患者4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工作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前等待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3.29±0.96)vs(6.38±1.50)d、(15.13±1.36)vs(19.50±1.69)d,均P〈0.01];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工作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95.8%vs66.7%,100.0%vs75.0%,P〈0.05)。结论对腰椎不稳症手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能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工作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8年8月至1995年3月,对髌骨环形钢丝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并治疗了髌骨粉碎性骨折2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例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2~68岁,平均39岁。手术时间在伤后24h~13d,平均5d。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SS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SSE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15例,同时行横突间植骨融合。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5)%。结果:随访15个月,15例均固定坚固,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15例植骨均融合,12例伤椎椎体高度恢复,2例残留15%,1例残留20%的压缩未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2例A级未恢复,其余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SSE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可实施三维矫正固定,并可定量调节复位,固定坚固。椎体的复位控制在伤椎原有高度的(90±5)%,可减小伤椎椎体内的空隙,可能有利于椎体骨折愈合以及增加前柱、中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