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火龙果溃疡病是火龙果上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防治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研究结果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bjq-a对罗汉果斑枯病(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防治效果,为罗汉果斑枯病的绿色防控及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发酵液共培养、凹玻片悬滴和显微观察等方法手段,测定拮抗菌株bjq-a与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对峙培养后的菌丝形态、菌丝生长抑制率及孢子萌发抑制率;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分析bjq-a对罗汉果斑枯病菌的防治效果;通过检测bjq-a发酵液中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含量,初步分析bjq-a的抗菌机理。【结果】拮抗菌株bjq-a与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对峙培养30 d,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2.5%;40%和20%bjq-a发酵液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5%和96.2%;50%bjq-a发酵液对罗汉果斑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5%;bjq-a发酵液能造成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膨大畸形;应用20%bjq-a发酵液防治罗汉果斑枯病,发病时间延迟1 d,病害发生率降低60.0%,病斑扩大抑制率为82.2%;bjq-a菌株能分泌高活力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细孢壁水解酶,是产生拮抗活性的机理之一。【结论】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拮抗菌株bjq-a对罗汉果斑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剂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贵州省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及病原菌的碳氮源代谢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Biolog表型芯片技术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7;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短时间的紫外光照射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火龙果溃疡病菌对PMl、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利用率为18.42%,对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率为52.63%。【结论】贵州火龙果溃疡病病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病原菌较耐高温,生长环境偏酸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XZ-2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油料研究课题组分离到的1株大豆内生多粘类芽孢杆菌,为明确该菌株的发酵条件及其对3种主要大豆病害的室内生防潜力。【方法】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XZ-2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显微观察研究该菌株对引起大豆主要病害的3种病原菌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炭疽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XZ-2在pH值6~8生长情况最佳,在氯化钠浓度0~15 g/L生长情况相对较好,对光暗不敏感,致死温度为100℃,10min;XZ-2发酵液对3种大豆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活性,抑菌带直径分别为22.3,24.2和23.6 mm;显微观察发现XZ-2发酵滤液对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炭疽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的菌丝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受抑制的菌丝膨大、畸形,分枝增多;24 h后对照大豆炭疽病菌孢子萌发而XZ-2发酵滤液处理的大豆炭疽病菌孢子不萌发,说明XZ-2发酵滤液可抑制大豆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结论】XZ-2对大豆疫霉病菌、大豆炭疽病菌和大豆菌核病菌等3种病菌菌丝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大豆炭疽病孢子萌发,说明该菌株对供试的3种大豆病害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6.
新疆枣果黑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带病枣果中分离得到32株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枣果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病原菌抑菌率达86% 的拮抗细菌菌株xj063-1.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拮抗菌株xj063G1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通过致畸菌丝的形态观察,发现抑制机理主要为抑制病原菌孢子产生和萌发,使得菌丝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相似文献   

8.
1株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对桑根腐病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有显著拮抗作用的细菌,并测定其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健康桑树根际土壤中分离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孢子萌发法筛选出对靶标菌株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gyr A和gyr B基因序列鉴定拮抗细菌菌株。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测定拮抗菌株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防效果。【结果】从桑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出8株对L.theobromae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YZ14-3的抑制效果最好。该菌株及其培养液对L.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3.3%和55.6%,挑取抑菌圈上的L.theobromae菌丝镜检发现,菌丝畸形膨大;L.theobromae分生孢子在YZ14-3的培养液中不能萌发,且分生孢子因细胞壁降解而解体;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和基于gyr A和gyr B基因序列BLAST分析结果构建的系统发育树,YZ14-3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YZ14-3的生防效果达67.94%。【结论】B.amyloliquefaciens菌株YZ14-3对L.theobromae的抑制效果较显著,可应用于L.theobromae所致病害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内生细菌EDR2菌株的分类地位以及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作用,为该菌株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皿内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菌株EDR2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并结合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内生细菌EDR2菌株能够有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并可导致菌丝出现畸形、细胞质外渗,同时其还对病菌的菌核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培养原液的抑制率可达到96.6%。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EDR2的培养原液和无菌培养滤液对苗期油菜菌核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都在80%以上;菌株EDR2的喷施时间可影响其防治效果,其中以接种病菌前1d喷施防治效果最好,可达到95.4%;培养原液及不同倍数稀释液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明显不同,随着稀释度的增加,其生防效果降低。菌株EDR2对供试的16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出较广的抑菌谱。结合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认为,内生细菌EDR2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综合皿内及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认为,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DR2是1株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较好防治潜力和开发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0.
火龙果是一种新兴的热带水果,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火龙果溃疡病,导致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为了研究新暗色柱节孢菌的遗传变异与基因功能,必须建立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但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构建含有gpdA启动子、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和潮霉素(Hygromycin)抗性基因为筛选标记的双元表达载体,对新暗色柱节孢菌的孢子进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成功获得了阳性转化子。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阳性转化子菌丝能够产生绿色荧光,野生型菌丝不能产生绿色荧光;PCR检测证明了转化子基因组中整合了潮霉素抗性基因。因此,本研究成功实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新暗色柱节孢菌中的稳定遗传表达,为研究新暗色柱节孢菌对火龙果溃疡病的致病机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鸦胆子去油后废渣的抑菌活性成分,为开发生物药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滤纸片法等测定鸦胆子废渣粗提物及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禾谷镰刀菌、茄子黄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等18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并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对其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结果】在10 mg/mL浓度下鸦胆子甲醇提取物仅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为33.33%;但在5 mg/mL浓度下其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明显,对12种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苦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5.71%、56.47%和51.72%,对应的致死中浓度(EC50)分别为2.65、3.48和2.10 mg/m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火龙果溃疡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浓度为2.5000 mg/mL时抑制率达100.00%;在紫外光和自然光条件下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抑菌活性稳定。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catechol(1)、benzofuran-2-carboxaldehyde(2)、1H-Indazole(3)、vanillic acid(4)、cleomiscosin A(5)等5种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鸦胆子中分离获得,但化合物1、2、4和5对供试火龙果溃疡病菌、苦瓜枯萎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均无显著抑菌活性(P>0.05)。【结论】鸦胆子废渣中含有抑菌活性成分,在植物病害防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大化岩滩库区网箱养殖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估算出广西大化岩滩库区的网箱养殖容量,为大化岩滩库区渔业开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3月~2011年7月,对大化岩滩库区的11个位点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分析水体氮、磷含量确定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并通过构建库区网箱养殖承载力模型估算大化岩滩库区的网箱养殖容量.[结果]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因子,广西大化岩滩库区水体磷承载力为528t,网箱养殖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鮰的最大鱼产力分别为32393和23250t,对应的网箱养殖面积分别为431907和33214 m2,水库网箱养殖承载力分别为6.7‰和5.2‰.[结论]广西大化岩滩库区养殖容量较大,适宜开展水库投饵网箱养殖,但由于库区流速大、面积小,因此要合理安排网箱,防止局部地区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柑橘黄龙病病原亚洲种16S rDNA序列的特异引物检测疑似黄龙病的砂糖橘叶片样品,为砂糖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采自广西9市17个采样点的214份疑似黄龙病及无症状砂糖橘叶片样品,用试剂盒法提取叶脉基因组DNA,采用柑橘黄龙病亚洲种16S rDNA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检测,统计待检样品柑橘黄龙病病原菌亚洲种的带菌率。【结果】对214份样品的Nested-PCR扩增结果,部分样品可得到1160 bp左右的特异条带,与预期大小相符但条带明暗不同。来自广西9市17个采样点的砂糖橘叶片样品均检测出黄龙病亚洲种病原,平均检出率均在66.0%以上,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来自东兴市的样品,检出率为100.0%,检出率最低的是来自南宁市的样品,检出率为66.9%;斑驳、缺素型黄化、叶脉黄化、小叶和无症状叶片样品中均可检测出黄龙病亚洲种。【结论】Nested-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各种症状样品的黄龙病病原,可用于柑橘黄龙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黑茎病菌分离鉴定及其R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新疆近期发生的向日葵黑茎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该菌进行RFLP分析.[方法]用常规分离培养法从田间采集的向日葵黑茎病病株获得致病菌,观察该菌的形态学特征;用PCR法对该菌115区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向日葵茎点霉黑茎病菌进行分子比对,明确二者的同源性;选取10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该菌的ITS区PCR产物进行RFLP分析.[结果]该菌的形态学特征为茎点霉属真菌,与向日葵茎点霉黑茎病菌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说明该致病菌为向日葵茎点霉黑茎病菌Phoma helianthi Taberosi.通过RFLP分析确定了该病菌的酶切位点.[结论]该致病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向日葵黑茎病由向日葵茎点霉黑茎病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枣黑斑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分析病害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枣黑斑病的高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文献公布的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HSP70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与灵敏度检测,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确定枣黑斑病菌侵染动态监测和越冬场所。【结果】该检测技术对枣黑斑病菌的检测的最低浓度为4.886 pg/μL,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症之前检测到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越冬场所进行检测与验证病果、病叶及冠下表层土壤是枣黑斑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结论】建立的枣黑斑病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菌,可应用于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和越冬场所的监测与验证,为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广西新引进的13个甘蔗品种(系)的抗寒能力及其生理生化特性,并研究蔗区筛选抗寒品种的有效方法.[方法]以当前广西蔗区主栽品种新台糖22号作为对照,对自然低温条件下引进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分类,并分析比较人工低温条件下各类抗寒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相比新台糖22号,湖光1号、台糖88-99、CP84-1198和云蔗99-601属于强抗寒性品种;赣蔗18号、C1-2003、园林9号、台糖98-0432、福农15号、台糖98-1626和粤糖96-86属于中抗寒性品种;园林6号和园林8号属于弱抗寒性品种.强抗寒品种的脯氨酸含量比中弱抗寒品种约高25%,可溶性糖含量与中弱抗寒品种相当,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比弱抗寒品种高19%,丙二醛含量和质膜渗透率与中抗寒品种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弱抗寒品种低15%和30%.[结论]湖光1号、台糖88-99、CP84-1198和云蔗99-601属于强抗寒性品种;低温胁迫条件下,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及质膜渗透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甘蔗品种抗寒力高低,可用作评价甘蔗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广西牡蛎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好地促进广西牡蛎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政府管理部门及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对当前广西牡蛎养殖业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当前广西牡蛎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促进广西牡蛎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果]目前广西牡蛎养殖业普遍存在种质资源良莠不齐、牡蛎死亡现象时有发生、牡蛎加工方式落后、牡蛎贸易链短等问题.[建议]通过挖掘本地种质资源优势,建立无特定病原体(SPF)牡蛎原种场;合理规划养殖,构建安全高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模式;研究、引进养殖和加工新技术,延伸牡蛎产业链条等方式,以促进广西牡蛎养殖业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牡蛎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向日葵黑茎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向日葵黑茎病 Leptosphaeria ifndquisdi Frezzi,无性态:Phorna macdonaldi Boerma是国内新发生的检疫性病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对新疆向日葵黑茎病发生分布、危害、病原菌、症状及发病规律等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防控对策.[结果]明确了向日葵黑茎病在新疆的发生分布范围、症状特征、病原形态和发病规律.[结论]向日葵黑茎病现分布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9县3市;田间症状为叶柄处黑色椭圆形病斑,造成植株死亡;日照时数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与降雨次数无关,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加强以植物检疫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防控措施,能控制其发生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推动广西马铃薯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新时期下广西马铃薯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广西马铃薯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广西马铃薯生产主要存在缺乏高产抗病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种薯市场混乱、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低、自然灾害频繁、马铃薯产业链薄弱等问题。【建议】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扶持力度以培植龙头企业、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加强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和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免耕栽培技术深度研发、加强种薯市场监管力度、大力发展马铃薯贸易、开展小型机械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马铃薯贮藏加工技术,以推动广西马铃薯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