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包头市院前急救救治危重病人的发病时间聚集性.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包头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 2011年至2013年间,1、7、8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包头市区院前急救患者81 328例,前3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27 879例、循环系统急症13 467例、神经系统急症11735例.结论 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的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10年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广州市中心城区所有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观察急救出车的时间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和死亡原因等。结果:2010年,1、7、8、9月份是出车急救的高峰,9:00~10:00和20:00~23:00是出车的高峰时段;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患者110652例;男女比例为1.51:1:70岁以上(23.14%)、31~40岁(14.93%)、21~30岁(19.83%)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前5位疾病依次为创伤类(34.79%)、神经系统急症(21.79%)、循环系统急症(8.92%)、常见急性中毒(7.28%)、呼吸系统急症(6.90%)。结论:提高创伤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建立绿色通道;对有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启动快速现场急救反应,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据呼叫出车密度和疾病谱.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常熟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对急救培训内容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本地区院前急救处置和管理能力.方法 对2009年我中心全年接诊的院前急救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中心有效急救出车共接诊患者16459例.其中男性患者、外科急诊所占比例较大;外科急救以中、青年居多,以创伤为主,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猝死等以老年组偏多.结论 应加强创伤救治、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心肺复苏等能力的培训,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渝中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急救患者平均调度时间、路上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是(1.42±1.01)、(16.58±7.33)、(16.40±7.54)min、(11.06±5.12)km,死亡患者分别是(1.35±0.93)、(12.16±7.06)、(38.72±19.69)min、(6.99±4.03)km;②院前急救患者及死亡主要分布在下半年度;③在3453例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④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心脏性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二,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他类的死亡位居第三;⑤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徐辉  涂小平 《四川医学》2011,32(4):487-489
目的探讨并分析过去4年中我院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病种的分布状况,发病顺序,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更具针对性、物资配备更加合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5~2008年我院出诊登记的院前急救内科疾病相关资料,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8年我院院前急救内科疾病谱4年中各内科疾病分布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变,第一位以心血管系统急症为主,神经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分别排在第2、3、4位。心血管系统急症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神经系统急症中,最常见的是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意外;呼吸系统急症中,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为主;急性中毒中以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最常见。结论院前内科性急救疾病目前仍以心血管疾病为主。有目的地加强对本地区院前内科性急救疾病谱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院前医务工作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深圳华侨城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院前急救的2 673例病例,分析疾病的构成、发病年龄段及急救发生时间的分布特点。结果位于前7位的疾病是损伤、神经系统急症、中毒、循环系统急症、妇产科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前5种疾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段最高的为20~29岁的青年人,急救发生最多的时间段在18:00-00:00。结论应多关注年轻男性的健康,及时做好健康宣传工作,积极预防危急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5000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的病种分布及其特点,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前出车急救的1500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急救的性别分布特点、年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组急诊病种的构成特点及死亡病因。结果:15000例中,男性9840例,占65.6%,女性5160例,占34.4%,P〈O.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20岁者1600例,占10.7%;21~40岁者7130例,占47.5%;41~60岁者3226例,占21.5%;年龄〉60岁者3044例,占20.3%。院前急救前5位病种依次是创伤、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中毒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原因前5位是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外伤、猝死及中毒。结论:院前急救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以21~40岁者居多;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均为疾病的重要病种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性疾病和非创伤性疾病在院前急救中所占比重及两组疾病之间出诊率的差异性,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点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方法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实施院前急救的3934例伤病员,根椐病因分为创伤性疾病组和非创伤性疾病组。创伤性疾病组包括交通事故伤员和其他外伤伤员,非创伤性疾病组包括内科性急症病员、儿科性急症病员和妇产科性急症病员。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两组在院前急救中所占比重及两组之间出诊率的差异性。结果创伤性疾病组占院前急救的67.54%,非创伤性疾病组占院前急救的32.46%;创伤性疾病组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非创伤性疾病组,占院前急救的2/3;两组出诊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创伤性疾病组出诊率明显高于非创伤性疾病组。结论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性疾病在院前急救中占比重明显高于非创伤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出诊率明显高于非创伤性疾病,院前急救工作应以创伤性疾病急救为主,非创伤性疾病急救为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珠海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改善珠海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方法汇总2008年1月-2010年12月珠海院前急救服务数据,调查走访,召开访谈会,总结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珠海市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提供的服务基本符合社会需求,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急救模式所限。结论 120急救中心要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逐步实现珠海市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科三个环节中(院前院内急救及IC U)首要的一环,已受到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我市急救中心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出车1610次,其中急救人次(到达现场后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1191例占总出车次数的73.98%.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方法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实施院前急救的3934例伤(病)员中死亡的202例伤(病)员,根据致死原因分组,因外力损伤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的分入创伤因素致死组,因疾病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分入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将创伤因素致死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死亡的人数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2657例,死亡89例,死亡率3.35%;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1277例,死亡113例,死亡率8.85%;两组在院前急救中的死亡人数,经χ2检验,死亡率经U检验,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急救半径内,非创伤性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明显高于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结论应重点加强非创伤性急症院前急救技能和心肺复苏的培训工作,提升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1996~2004年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院前急救状况。方法对广州市中心城区1996~2004年所有经120呼叫出车的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4年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例数平均发展速度为119.90%,平均增长速度为19.90%。出车次数平均发展速度为118.05%,平均增长速度为18.05%。院前急救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38:1。院前急救前5位疾病为创伤(27.7%)、脑血管意外(9.4%)、高血压病(4.7%)、中毒(4.6%)和猝死(3.8%)。结论今后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遏制创伤事故发生的发生,加强院前、院内高效的心脑血管急救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在院前急救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弄清县市120院前急救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及医院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本院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全年出诊3401次,救治患者3019人次,死亡141人;无效出诊619次,占出诊比例的18.2%;欠费755次,占出诊比例的22.2%;呼救比较集中在上午8时后至晚上24时前,中位数16.471;急救半径中位数9.55km;急救反应时间中位数是18.24m in;院前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中毒、小儿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院前死亡前五位的病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及溺水;儿科出诊以新生儿、婴儿及学龄儿童为主。结论:创伤是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小儿内科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县市级医院的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分析2006年1月~2008年8月院前出车急救6074例,根据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除84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未能抢救外,余均进行了积极的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成功率达95.46%、猝死抢救成功率为2%.院前急诊病死率为2.86%.结论 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紧急、发展快、伤病种类多,必须技术过硬,熟悉各种常见急症,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兰州市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自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125天的院前急救出诊病历,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兰州市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是女性的1.72倍,以40~49岁组(18.49%)、20~29岁组(14.14%)及70~79岁组(13.63%)为主,其主要疾病为创伤(30.05%)、神经系统疾病(20.29%)、心血管系统疾病(15.41%);兰州市院前急救的呼救高峰时间是14:00~18:00;平均院前急救时间为(24.55±2.06)min,平均急救服务半径为(2.239±1.763)km。结论:根据兰州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强化重点人群安全意识,合理调配人员设备,加强急救体系建立及重点时段的急救医疗资源配置,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分析2005年至2006年院前出车急救6074例,根据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 除84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未能抢教外,余均进行了积极的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成功率述95.46%、猝死抢救成功率为2%,院前急诊病死率为2.86%.结论 院前急救病情来势志、发展快、伤病种类多,必须技术过硬,熟练各种常见急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任萍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2):106-107
大庆120紧急救援中心与下属各网络急救站无行政隶属关系,致使院前急救工作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加之各急救站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都是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担任,医务人员在负责院内急诊的同时还要担负院前急救出车的任务,造成紧急情况下无暇分身,延误出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指挥中心及各急救站进行工作改进,提高了各急救站的出车速度,缩短了到达急救现场的时间,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青海省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青海省120急救指挥中心数据库中调出2010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一年的呼叫量(41750次)中,日时间分布以18:00 ~21:00为最高(8 219次、占19.67%),以03:00~06:00为最低(2 129次、占5.11%);②在院前有效急救12 480例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为59.63%(7 443):40.36%(5 037);③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神经系统急症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26.83%(3 348);④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3 285例,占2.63%,心源性猝死居首位.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对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及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