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姜丽丽  王勇  史春生  詹邶  李晶 《安徽医药》2018,39(6):659-661
目的 探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例(21只眼),分别行角膜刮片实验室镜检和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结果 21例(21只眼)患者中,实验室检查与共焦显微镜检查双阳性患者11例(52.38%),单共焦显微镜阳性患者7例(33.33%),单实验室检查阳性患者1例(4.76%)。共焦显微镜检出率为85.71%,实验室检出率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8例(38.10%)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好转13例(61.90%)。4例(19.05%)患者在症状体征阴性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基质层菌丝残留。结论 共焦显微镜检查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率,并可根据共焦显微镜实时检查结果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2.
18例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蕾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141-142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近年来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8例,所有患者早期均行局部清创、碘酊烧灼、生理盐水冲洗后,给予氟康唑1ml作结膜下注射;同时口服伊曲康唑0.2g,1次/d,并辅助给予贝复舒眼液,口服多种维生素治疗,疗程14~42d。结果本组18例中治愈17例,占94.4%;好转1例,总有效率达100%。1例出现一过性刺激症状,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性较高的眼病,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是保护眼球、抢救视力的关键,早期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绝大多数轻症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方法 角膜炎患者首诊,怀疑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常规涂片检查菌丝阳性的患者22例用0.2%氟康唑点眼1 h/次,较重者结膜下注射0.2 ml,1次/d,对伴有前房积脓者,加用静脉滴注0.2%氟康唑100 ml,1次/d.结果 本组患者22例,治愈14例,治愈率63.7%,好转5例,好转率22.7%,无效3例,无效率13.6%.结论 氟康唑局部频繁点眼及结膜下注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是一种新型、无创伤性的角膜影像学检查仪器,我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德国海德堡公司研制的HRT-Ⅱ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并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作了探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分别从病因、临床分型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病因以及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后,80例患者中治愈35例(43.8%),好转42例(52.5%),无效3例(3.8%),总有效率为96.2%。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根据病因和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角膜刮片或结膜囊涂片证实为真菌性角膜炎并常规治疗2周无效的患者19例(19眼)。于病灶区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50μg/0.1m L)。术后继续使用局部、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角膜情况及前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19例进行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注射液,术后联合抗真菌滴眼液及全身药物治疗。3例患者(15.8%)角膜基质单次注药后好转,8例患者(42.1%)重复注药后好转。9例患者(47.4%)角膜基质注药后出院时视力明显提高,17例患者(89.5%)出院时角膜浸润面积减少,10例患者(83.3%)前房积脓减少或消失,2例患者(66.7%)角膜内皮斑显著减少。术后随访6月,未发现继发性眼内炎和青光眼等。结论:角膜基质内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安全有效,短期内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0月就诊的45例真菌性角膜炎分别从临床分型、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患者治愈33例,好转7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0%。结论采用抗真菌治疗,采用局部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会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口服伊曲康唑0.2 g·d~(-1)。1个疗程3周。平均用药18 d。结果: 30例治疗结束时痊愈15例(50%),好转15例(50%)。停药后1个月痊愈18例(60%),好转12例(40%),总有效率100%。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应早期确诊用药治疗,病情重、溃疡面大的用药时间长。伊曲康唑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伊曲康唑口服,每次0.2g,每日1次,配合3%碘酊局部烧灼清创后涂伊曲康唑药粉及1%溶液点眼治疗36例(36眼)真菌性角膜炎,并与以氟康唑治疗为主的12例(12眼)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用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6例中治愈31例,占86.1%,对照组12例中治愈8例,占66.7%,两组间治愈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 伊曲康唑可成为治疗外因性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0.2%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后碘酊烧灼及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26例。结果26例(26眼)治愈23例,好转3例,无效0例,平均治愈日数18.5d。结论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明显优于以往采用二性霉素B联合碘酊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总结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药物治疗的临床表现、病程及治愈率。方法30例(32只眼)患者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治疗上采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结膜下注射,同时用抗生素及抗真菌剂滴眼(1%5-氟胞嘧啶和0.1~0.3%两性霉素B),加强散瞳治疗。急性期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可口服抗真菌药(酮康唑)1~3疗程;多种维生素族药物口服,坚持全疗程;2.5%碘酊小病灶早期烧灼,或大病灶的中晚期烧灼,一般不超过3次。结果30例(32只眼)经药物治疗,其中21只眼3~10周溃疡治愈,其余11只眼疗程为3~5个月。合并症病例因病灶穿孔后新生血管深入而愈合。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早期诊断,早期合理用药是治愈的关键。小病灶、表浅者用抗真菌剂并及时病灶烧灼效果肯定,预后留有浅层斑翳;治疗期均禁用激素,病灶愈合后仍应巩固用药1月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10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患者作为治疗组。在给予TACE的同时行PSE:并在同期患者中随机抽取10例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20倒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肝功能Child分级A、B、C级分别为12、7、1例。观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及术后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S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对减轻术后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缓解脾亢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特比萘酚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的52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治疗组使用氟康唑联合特比萘酚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丁对照组的80.8%,治疗组的治愈天数为(36.19±13.18)d明显短于治疗组的(23.75±12.92)d;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后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比萘酚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妊娠妇女的影响,寻求最佳停药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1,ALT、AST正常的孕妇120例,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再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分娩后停药,B组30例分娩后4周停药,C组30例分娩后6周停药,对照组D组30例不用药。4组均于孕26~28周和分娩前检测ALT,AST,HBV-M,HBV-DNA定量。A,B,C组停药后(D组为产后)1月、3月、6月检测产妇ALT,AST,HBV-M,HBV-DNA。新生儿出生断脐后立即检测静脉血HBV-M,HBV-DNA定量,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g,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HBV-DNA定量在分娩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检测ALT、AST的总体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停药后1月HBV-DNA定量均回复至治疗前水平,HBsAg均>250 IU.mL?1,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6.74%(6/89)和31%(9/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用于妊娠晚期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安全有效,高病毒载量乙肝携带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及HBV-DNA定量。  相似文献   

15.
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奎硫平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对80例失眠症患者使用奎硫平治疗,每晚最大剂量400 mg,并观察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治疗效果;采用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4周,痊愈20例,显著有效42例,进步9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8.8%,显效率为77.5%,痊愈率为25.0%.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小剂量奎硫平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没有形成依赖的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颖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131-3133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激光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82例患者(93眼)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46眼),观察组41例(47眼)。对照组采用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激光加用羟苯磺酸钙治疗,3个月评价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IGF-1。结果两组治疗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01,P>0.05),治疗后对照组视力提高30眼,提高率65.2%;观察组视力提高38眼,提高率80.9%。观察组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9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2%)明显高于对照组(73.9%)(χ2=9.28,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和IGF-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3、0.496,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 IGF-1分别为(91.4±25.1) ng/L、(121.6±21.7) mg/L。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和IGF-1均明显降低(t=3.721、5.992,均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激光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VEGF和IGF-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9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行PLDD治疗,术后应用复方南星止痛膏;对照组行PLDD治疗,术后应用扶他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8%(46/49)比55.1%(2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个月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与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3.0±1.9)分比(6.4±1.2)分,(17.5±7.5)分比(47.1±8.3)分;对照组:(4.9±1.7)分比(6.4±2.8)分,(23.6±10.1)分比(47.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与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8.4%(9/49)]明显低于对照组[61.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PLDD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疼痛状况及腰椎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李彦  张先祥  罗涌  王邦琼  王怡 《中国药业》2013,22(14):24-2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使用艾塞那肽对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磺脲类药物治疗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分别在餐前1h(试验组16例)及餐前即刻(对照组14例)加用艾塞那肽皮下注射,均2次/日,维持2个月,第1个月每次5 μg,次月每次10 μg,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相关代谢指标,对胃肠道反应按食欲、恶心、呕吐分度统计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两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道反应均在4周左右逐渐缓解,在第5周加量后部分患者再次出现食欲下降及恶心症状,但第6周均已消失;首先消失的症状是呕吐,而食欲改善最慢;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胃肠道反应评价各项指标改善时间更早(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餐前1h注射艾塞那肽可能对该药引发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更适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O2激光应用于兔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开放手术条件下,应用CO2激光施行兔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记录肾切除时间及出血量,对切除术后的肾脏截面进行组织学检查,监测并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1周的尿素、肌酐值.结果 应用CO2激光可以在5~9 min顺利实现对兔肾实质的部分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3)ml,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1天及1周的尿素、肌酐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显示激光照射对周围肾脏组织损伤小.结论 应用CO2激光进行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