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对峙培养法,利用PDA、KBM和MYG等3种培养基分别测定399株内生细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3种培养基上均表现出一定拮抗作用的菌株95株,拮抗率为23%.温室条件下测定399株内生细菌对芝麻立枯病的生防效果,共筛选到25株茵可有效降低芝麻立枯病发病率和严重度.优化后的筛选方案为:首先利用3种培养基对内生细菌的拮抗性进行体外初筛,选择3种培养基上均有拮抗性的菌株为目标菌株(95株),再将初筛的拮抗性菌株进行体内复筛,选择可有效降低芝麻立枯病发病率和严重度的生防菌株(22株).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内生真菌嗜线虫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NQ8GⅡ4菌株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效及作用机制,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枸杞根腐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ium barbarum)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对枸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防御酶活性测定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预先3 d接种NQ8GⅡ4菌株能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高达70.07%。拌土法接种NQ8GⅡ4菌株可显著降低温室中枸杞根腐病的发生,防效为76.38%,与化学药剂多菌灵防效相当。接种NQ8GⅡ4菌株显著促进枸杞生长,株高、侧枝数、叶宽、茎粗和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61%、90.56%、52.50%、32.35%和44.69%。在病原菌胁迫下,接种NQ8GⅡ4后21 d与不接种相比POD、SOD、PAL和CAT活性分别增加33.92%、65.64%、57.96%和41.59%,MDA含量减少44.23%。说明接种NQ8GⅡ4菌株可以促进枸杞幼苗生长,激发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缓解病原菌胁迫导致的膜脂过氧化作用,进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防治芝麻立枯病的高效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芝麻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硅唑对芝麻立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最小,仅为0.5751 mg/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EC50值为0.9199 mg/L。啶酰菌胺和多菌灵对立枯病菌也有较强的抑菌效果,EC50值分别为1.3770 mg/L和1.5138 mg/L。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抑菌效果显著,可作为芝麻立枯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4.
利用植物根际细菌生物防治黄瓜立枯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田种植的黄瓜植株根际分离出113株根际细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根际细菌对黄瓜苗期立枯病的生防效果,从中筛选出1株对立枯病菌具有较强作用的菌株06-83.防治效果为70.1%,优于多菌灵拌种的防治效果.分别利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发现06-83属于荧光假单孢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利用滑石粉制备含有上述菌株的可湿性粉剂,测定了室温保存条件下不同时期可湿性粉剂中所含细菌的存活能力,发现室温保存120 d后细菌数量仍达到1010cfu/g.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对番茄立枯病有生防效果的菌株B4-8的分类地位,并探索其生防作用机理和安全性,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B4-8进行鉴定;以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抑菌谱,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番茄立枯病的生防效果;采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初步分析菌株的作用机制,并以洋葱和生菜叶中脉致病模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聚乙二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载体转入枸杞内生轮状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NQ8GⅡ4菌株中,通过生物学测定和PCR检测,获得与野生型NQ8GⅡ4菌株无明显差异的转化子57株,转化效率(单位质量的DNA转化子数)为2 850 株 • mg-1。通过遗传稳定性、表型、荧光性、拮抗性和致病性对比,获得1株与野生型NQ8GⅡ4菌株无差异的转化子。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枸杞内生真菌在宿主植物中的侵染定殖规律和生防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植物内生放线菌防治西葫芦白粉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葫芦白粉病为对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盘筛选试验,从50个内生放线菌菌株中筛选出2个防病效果较好的菌株,叶盘筛选试验发现菌株GKSHJA和PR1-8的无菌滤液原液在接种病菌的同时使用防治效果最佳,分别达到60.98%和63.22%。温室人工接种白粉病菌的盆栽试验发现,GKSHJA无菌滤液原液在接种前、接种后24 h喷雾,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55.22%和16.44%;菌株PR1-8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1.94%和24.39%,且GKSHJA和PR1-8无菌滤液的5倍稀释液在接种病菌的同时使用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其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7.81%和30.19%。在自然感病的田间试验中,菌株GKSHJA和PR1-8无菌滤液的5倍稀释液对西葫芦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56.33%和69.88%。这些结果表明,菌株GKSHJA和PR1-8作为防治瓜类白粉病的生防菌株,具有开发应用潜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卫甜  李宏伟  苏建坤  刘建凤  刘红霞 《园艺学报》2016,43(12):2391-2400
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病发病严重的田块采集黄瓜健株和病株,从不同生境(土壤、根围、叶围、茎围、根内、茎内和叶内)分离得到587株生防细菌。通过对各菌株胞外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产嗜铁素活性进行测定,根据不同指标对菌株进行赋值,选择出157个菌株。进一步对其进行指纹图谱聚类分析,根据ARDRA图谱分析,筛选出47个菌株。通过47个菌株温室防效试验,发现9株菌株的防效达40%以上,其中菌株HW2的防效高达57.02%,其来源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另外8个均来源于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中3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47个菌株的活性赋值和温室防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83。通过试验建立了针对CGMMV筛选生防菌株的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其他病毒病害生防菌株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 菌株的固、液体发酵物防治设施番茄和黄瓜根结线虫,研究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效以及施用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en-myco-93-63 菌株固体发酵物1 V∶200 V对黄瓜和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分别达到了65.62% 和57.69%;施用生防菌使得植株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19.57%,放线菌数量增加了316.67%,真菌数量降低了28.57%,以上3 种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由7.4×106 cfu·g-1增加到16.75×106 cfu·g-1,增加了126.35%。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组织分离法从‘宁杞5号’枸杞健康根筛选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采用两点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盆栽试验探究其对枸杞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活性,为枸杞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资源菌。结果表明,8株DSE菌株均可定殖于枸杞根部,形成典型的DSE结构,且对枸杞根腐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12(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81.47%;8株DSE菌株发酵滤液和挥发物质对枸杞根腐病菌的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菌株S12发酵滤液浓度为10%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78.43%;菌株M1(Alternaria alternata)发酵滤液浓度为50%时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为91.48%;菌株M1产生的挥发物质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94.10%。盆栽试验中,菌株M1和S12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效果,防效分别达89.54%和83.17%,优于50%多菌灵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本结果表明DSE菌株M1和S12可有效防治枸杞根腐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和应...  相似文献   

11.
多粘类芽胞杆菌ZF197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露地大白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白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白菜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显著抑制效果的生防细菌ZF19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大白菜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菜茎基腐病防治效果,并鉴定其在白菜根部的定殖能力;通过酶学试验和抑菌谱试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三明治法测定其发酵液的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菌株ZF197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对大白菜离体叶片立枯丝核菌的防效可达82.35%,盆栽防效可达78.57%;该菌株可在白菜根部稳定定殖,处理20 d后定殖量趋于稳定,保持在2.37 × 105 cfu ? g-1左右;菌株ZF197具有广谱拮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8种病原真菌和6种病原细菌的生长,其代谢过程中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菌株ZF197 96 h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8.58%;以棉籽饼粉作为碳源的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立枯丝核菌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楷正 《北方园艺》2010,(21):39-41
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67份土样中分离筛选出对立枯丝核菌抑菌带宽度超过10 mm的3株放线菌和5株细菌,对其中的强拮抗菌株B1和B4进行了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结合其菌落特征,初步将细菌B1确定为环状芽孢杆菌,细菌B4确定为多粘芽孢杆菌;同时研究发现细菌B1生长适温在34~38℃之间,B4生长适温在28~32℃之间,B1和B4生长的最适pH值分别为6.5、7左右,细菌B1最高可耐5%的盐度,细菌B4的最高可耐盐度为3%。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抑菌试验和浸种盆栽试验探究诺沃霉素A 对西瓜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诺沃霉素A对立枯丝核菌具有强烈的抑菌活性,抑制中浓度为1.726 0 μg · mL-1;经10 μg · mL-1 诺沃霉素A 处理后,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均发生异常;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 000 μg · mL-1 诺沃霉素A 浸种对西瓜立枯病防效为91.83%。  相似文献   

14.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 “茎基腐病”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干腐病拮抗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干腐病发生严重地区,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1株拮抗菌BAM-2,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AM-2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率均达80% 以上,其胞外抗菌物质经60~100 ℃处理30 min、胰蛋白酶及胃蛋白酶处理、紫外线照射及反复冻融处理,抑菌率均维持在95%以上;pH值在2~11之间抑菌率保持在83%以上。说明BAM-2的胞外抗菌物质对植物真菌病害抑菌谱广,在热、酸碱、蛋白酶、紫外线照射及反复冻融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研发为抗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农药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李兆防 《中国蔬菜》2010,1(18):64-68
用深绿木霉T95和球毛壳ND35两种拮抗菌株以及两者的混合菌株对由瓜果腐霉Pa和立枯丝核菌Rs引起的猝倒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平皿对峙结果表明,对瓜果腐霉Pa抑制作用最大的为ND35+T95混合拮抗菌,生长抑制率为73.36%,高于拮抗菌ND35对瓜果腐霉Pa的生长抑制率47.87%。而对立枯丝核菌Rs的拮抗作用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菜豆上ND35+T95混合菌株对猝倒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单个菌株深绿木霉T95,但在黄瓜、番茄上差异不显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拮抗菌株ND35+T95组合对立枯病和猝倒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9.05%和60.37%,均高于单一拮抗菌株深绿木霉T95的防治效果,但与对照化学药剂恶霉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发酵后的中药渣为试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初筛,通过平板对峙法进行复筛,研究了具有拮抗特性真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8S rDNA分子生物学特征,并检验了拮抗真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能力,以期资源化利用中药渣中有生防作用的菌种资源。结果表明:从中药渣中得到了7株对立枯丝核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真菌,F-1为柠檬青霉,F-2为黄曲霉,F-3为塔拉木霉菌,F-4为棘曲霉,F-5为深褐娭姆斯菌,F-6为烟曲霉,F-7为Albifimbria viridis。其中,F-3可产IAA;F-7可以解有机磷。  相似文献   

18.
刘伟  何彩  金娜  李栋  史星雲  刘鹏 《北方园艺》2019,(15):23-29
为获得对枸杞叶枯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从农田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51株芽孢杆菌,经病原真菌定向筛选得到1株对枸杞叶枯病菌拮抗活性较好的菌株LKYLW-1,其对枸杞叶枯病菌的抑菌带宽15.2 mm,采用平板对峙法、孢子萌发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LKYLW-1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菌株LKYLW-1对枸杞叶枯病菌菌丝有致畸作用;菌株LKYLW-1发酵液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EC50为9.35 mL·L-1;该菌株对枸杞叶枯病具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通过形态学特征、理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LKYLW-1进行了鉴定,检测了其代谢产物,研究发现菌株LKYLW-1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其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抑菌物质;证明菌株LKYLW-1在枸杞叶枯病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