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现行侧重于以汽车动力性能为依据的城市道路规范,同城市居住区所提倡的“人性场所”、“以步行为主”的交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矛盾的。文章调查了昆明市主城区部分居住区道路,分析了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反汽车动力性能核心设计原则。以此实现“以步行为主”“行人优先”的理念,并列举了居住区道路设计的主要手段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薛亮  韩伟 《山西建筑》2007,33(16):28-29
从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中国式养老入手,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居住区道路网结构、无障碍步行环境、休息座椅、照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应老年人的居住区道路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重庆西永组团居住区项目在规划设计中遵循城市规划脉络,营造城市化氛围,立面设计上因地制宜,旨在打造自然生态的居住与商业环境,其建筑立面造型设计散发浓郁的人文学院气息;景观设计结合原始地貌,提高了居住品质,达到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最佳契合;道路设计将景观融入居住区.实现街区间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健身场所由于其便利性、可达性而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从居住区健身项目的选择、健身场所的布局选址、健身资源的整合、健身场所功能的多样化集约化、与居住区景观的融合、对周围居民的影响以及细节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居住区健身场所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英 《四川建筑》2010,30(6):26-26,29
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居住区道路设计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历史根源,调查分析了这种设计产生的社会问题,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住区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中讨论了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6.
叶玉龙  刘颂 《住宅科技》2010,30(5):22-25
伴随着近些年城市化的高速度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大型、多功能居住区。其道路系统对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作用愈加重要,其中步道作为绝大多数居民的出行途径将更是道路设计的重点。单一功能性步道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围绕步道创造至美的环境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在环境设计中营造以人为本、满足人的不同层次要求的怡人空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通过对人性化步道的目标、原则、设计要素、空间布局、尺度等进行探索,对居住区步道人性化设计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城市居住区的“绿视率”调查——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高密度趋势,介绍了"绿视率"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以北京市西三四环间的恩济里、定慧里、铁路小区等7个居住区为例,系统地阐述了利用绿视率理论进行居住区视觉生态调查的主要内容、程序和方法,包括调查对象分类、采样点布置、照片的获取与修正、绿视率计算等方面。针对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的绿色居住区建设,进一步从开放空间、步行系统、植物布置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本次绿视率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高密度城市居住区视觉生态设计的总体布局、道路设计以及植物布置与构成等若干导则。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城市中私人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时期.本文对城市居住区中的“人-车-路”关系进行探讨,为城市居住区交通规划和道路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其道路设计往往强调"通而不畅"之原则。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居住区建设出现了大规模、高层、高密度并普遍建设着地下空间等特征,这一原则已难以适应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之需要。同时提出居住区道路规划应从"通而不畅"走向"人车分离",并在具体设计中遵循以下导则:1在保证居住区基本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采用"人车分离"之通畅路网;2充分利用地下车库进行人车分离;3采取对城市交通体系更友好的形态,使居住区路网规划与市政道路更加通畅地衔接;4多个居住区的地下车库等空间宜互联互通,以提高其利用率。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出现的新特征,适时调整居住区路网规划原则,对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和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长春 《山西建筑》2010,36(31):297-298
从幕燕滨江路的功能入手,重点就道路设计标准、平面设计、横纵断面设计及路面结构作了阐述,然后对路基处理及边坡防护进行了简要说明,以期通过完整的道路设计展现南京滨江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1.
浅议居住区人·车·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市小汽车数量快速增加带来的居住区交通环境问题,阐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车.路三者的关系,就城市居住区道路与居民户外活动特点,以及汽车对居住区道路和居民的影响作了论述,并提出建立居住区道路复合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谢浩 《住宅科技》2012,32(1):1-3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出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住区.文章从注重人性化原则、创造和谐交往空间、优化绿化水体设计、交通道路合理分流和适度发展智能小区等方面进行探讨,强化建筑师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思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薇  余庄  刘琳 《城市规划》2016,(12):49-57
选取合肥市东南区域典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和室外实地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量化模拟了夏冬两季住区室外环境的风速图,并分析了其模拟通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得到了住区内不同环境的通风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对通风的影响;再根据模拟参数,在住区内选取样点实地观测了不同环境特征下的住区夏冬两季的空气负离子和风速、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正离子等数据,探索了住区室外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温度、湿度和空气正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进一步整理了近4万个有效数据应用于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时空分布研究,推导出夏季风速与空气负离子的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偏相关分析,得出城市住区环境中空气负离子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给出了线性回归方程Y=-0.001X-0.003。最后结合建筑布局的组合、开敞空间的设计和线性道路的组织等分析了空气负离子和风速的分布规律,用以说明评价住区室外环境通风状况的可行性,为今后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住区道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回顾了住区道路的发展模式,并结合香港山地住区交通组织的实例,探索适合步行者的住区交通组织模式。指出在小汽车加速进入居民家庭的背景下,步行者仍然是住区交通的主体,交通安宁仍是首位问题,并强调步行与公共交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静  娄梅  樊濬 《福建建筑》2009,(11):22-24
天府住宅小区由四栋30层高层住宅组成,从营建和谐共生、人性化、邻里空间、自然生态绿色的健康社区、节能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对道路、公共建筑、景观、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住宅区单体设计与规划相结合,采用内敛式布局,能充分利用场地。  相似文献   

16.
张群  王荣 《城市建筑》2014,(18):71-72
本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某一住宅小区的规划和设计,分别对道路、建筑物和环境及景观三部分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揭示环境行为学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吴淑芳  于英 《住宅科技》2008,28(2):56-58
文章结合现代化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物、水体、植物、道路等景观要素在小区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并提出将各景观要素作为一个整体与小区生态环境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等建议和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许松辉 《规划师》2003,19(11):58-61
当前我国居住环境空间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城市设计因而被引入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并逐步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改善居住区环境,沟通单体设计与规划设计等作用,具体可以应用于处理空间组合及体量、入口、道路、组团、中心绿地及广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赟  张鲲 《山西建筑》2012,38(19):2-3
从住宅建筑、道路、园区内的小品及公共设施、绿化景观几方面研究了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可辨识性,并通过探讨分析,提出一套加强居住区外部空间可辨识性的思路和手法,解决了居住区设计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捷 《山西建筑》2007,33(25):79-80
从人们的心理需求与住区环境设计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住宅景观环境的现状,指出现代城市住宅应加强视觉景观品位设计,并介绍了视觉景观环境设计的手法和途径,以满足舒适、休闲、惬意、健康文明的生活需求,使人居环境更加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