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赵满庆 《甘肃科技》2013,29(11):115-116,136
对大跨度连续梁-拱桥梁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控制精度的因素很多,在各种因素中最复杂的是施工中温度效应的消除、温度变化等对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影响。以跨越西宝高速公路特大桥(63.4+136+63.4)m连续梁-拱组合桥为例,采用0℃和20℃两种温度作为合龙温度与设计合龙温度10℃进行对比分析,考虑不同合龙温度条件下对成桥后桥梁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应力的变化情况,得出可供设计和施工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控制措施及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使成桥线形和内力最大限度地满足设计要求。影响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精度的因素众多。其中,在施工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控制精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方法、对箱形截面的温度场进行了观测,并用观测结果剔除温度对施工控制的影响。同时还还提出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应力监测的一些具体概念,并分析了在监测中应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朝晖 《甘肃科技》2016,(17):94-95
对于铁路桥梁工程,特别是连续梁桥来说,由于其能够很好满足行车稳定的条件,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连续梁的自身特点,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比较严格,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施工控制。本文通过对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的研究,特别是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特点进行分析,对一座铁路连续梁桥进行施工控制,结果表明,施工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连续梁桥的施工质量,使得主梁顺利合拢且梁体平顺。  相似文献   

4.
PC连续梁桥常采用悬臂浇注的方法施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节段施工的周期会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影响成桥后梁体的徐变效应。本文结合一座铁路连续梁桥的施工过程,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探讨了悬臂施工节段的施工周期对连续梁桥成桥后徐变效应的影响,得出对于连续梁施工具有参考意义的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5.
多因子预测模型在连续梁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在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过程中的挠度和应力进行预测和控制这一问题.建立SCGMmv(1,h)是基于均值生成时序的多因子预测模型.将SCGMmv(1,h)预测模型与具体工程相结合,利用挠度与应力的相互关联,预测挠度值与应力值,并与GM(1,1)预测模型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实例结果表明,SCGMmv(1,h)多因子预测模型在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对挠度与应力的预测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杨晓明 《工程与建设》2023,(4):1102-1105
为了研究大跨预应力钢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拆除施工过程的受力特性,分析悬臂拆除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托淮河4号桥拆除施工,利用有限元分析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跨径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拆除施工过程的变形特性、应力变化及边跨临时支撑反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钢绞线受到灌浆的影响,虽然锚固位置被切除,但其施加在未拆除梁段上的预压效应依然存在,使得悬臂拆除过程中预压效应无法与结构自重很好地平衡,导致主梁的受力更加复杂;拆除开始时应该重点关注下缘混凝土避免出现压溃,后期应关注上缘混凝土避免出现压溃;现场的变形及应力变化规律与倒拆理论计算规律基本一致,在拆除过程中结构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中跨采用浮吊吊运悬臂拆除,边跨提前搭设支架,在支架上进行节段分块拆除,是大跨径连续梁拆除的可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文斐 《甘肃科技》2010,26(10):109-110,135
对采用悬臂施工的连续梁桥,为确保合拢精度,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挠度进行预测。研究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连续梁悬臂施工控制中的应用,借助MATLAB中的工具箱建立径向基核函数模型,对施工过程悬臂端预拱度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应用于连续梁桥施工控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赵效祖 《甘肃科技》2016,(10):98-100
为减小连续梁施工过程中梁体位移变化,提供连续梁桥的施工质量,在连续梁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梁体关键部位进行监控控制,本文通过探讨分析连续梁的监测控制方案,建立一个合理的观测测量系统,并以一座连续梁进行实际监控控制为例,进行线形控制分析,监控结果表明,观测测量系统能够使连续梁桥顺利合龙,且合龙误差较小,成桥后梁体线形平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某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从施工过程安全控制、线形控制及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3个方面阐述了大跨度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方法.通过分析及研究可知,混凝土容重及温度为主梁线形的敏感性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梁体重量,且在温度稳定时间段进行线形监测.基于本文所述的控制方法,依托工程主梁线形控制良好,能够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相应的研究成果对同类桥梁的施工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桥梁施工监控在大跨度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连续梁桥悬臂施工的特点,对大跨径连续梁悬臂施工的监控技术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施工影响因素分析、混凝土材料力学参数测定、施工控制仿真计算、施工控制现场监测以及立模标高的确定与调整等,并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对同类桥梁的悬臂施工监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收缩徐变对连续梁桥悬臂施工阶段受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分析是桥梁结构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会对应力监测有很大的影响.该文首先利用软件对桥梁进行建模计算,然后通过某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过程中的应力监测,实际测量分析了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变值,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监控是施工中的核心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监控调整桥梁结构的线型和内力达到预期的设计值,确保桥梁结构的施工安全。文章重点介绍了跨沪杭桥的施工监控特点。  相似文献   

13.
程彦 《工程与建设》2012,26(4):554-556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采用悬臂法施工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使得桥梁结构各施工阶段的内力与线形偏离设计值,因而很有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该文以某大桥为背景,介绍悬臂浇筑PC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桥梁建设中,连续梁结构体系己成为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因此,连续梁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连续梁桥施工中移动模架法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大跨度连续梁桥工程建设事业的迅速,大跨度连续梁桥工程的相关施工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跨河大跨度连续梁桥支架现浇施工时,地基处理的方法及质量直接影响到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成桥后的线性。本文从宁车沽永定新河特大桥区段工程的施工实践出发,在对该工程做概要说明的基础上,然后就该工程支架现浇施工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说明,最后就该工程中的支架现浇施工阶段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预应力混凝土的大跨度连续箱梁,在施工阶段或使用过程中,普遍出现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裂缝本文分析了大跨度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方法、对箱形截面的温度场进行了观测,并用观测结果剔除温度对施工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羽  王宗林  高庆飞  黄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2):5672-5675,5684
以富绥松花江公路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对箱梁温度数据采集及理论计算分析,得出了施工阶段混凝土箱形截面温度梯度模式,并将其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中的温度梯度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温度梯度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过程中挠度的影响,提出了施工过程中避免温度梯度影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笔者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特点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意义,从结构参数、施工工艺、施工监测、收缩徐变等方面分析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跨连续梁式桥的施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的形成须经历漫长的施工及复杂的体系转换,其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和成桥状态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是桥梁建设成败的关键。施工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使各个施工阶段理论控制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最终达到设计成桥状态。在大跨连续梁桥的建设中,为保证桥梁施工质量和桥梁施工安全,实施有效的施工控制是相当重要的,越来越多的大跨连续梁桥在施工中进行了专门的施工控制。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规范徐变模型中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未根据实际温度和湿度变化而取固定值的问题,通过研究桥梁实际变化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构建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函数,嵌入CEB-FIP 90徐变模型,建立考虑混凝土桥梁实际工作环境的温湿变化徐变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徐变系数与试验值更吻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港珠澳大桥组合连续梁桥徐变效应分析,明确了成桥10 a间温度和湿度变化对组合连续梁桥的最大应力和长期变形的影响规律,温湿变化徐变模型计算的最大挠度比规范值大10%以上,这表明考虑温度和湿度变化计算徐变的必要性,为合理、可靠进行桥梁结构的徐变效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