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解决汽车上电子设备全景系统调幅(AM)辐射发射测试超标问题,文章研究了汽车线束串扰原理——近场耦合理论,分析在实车上线束串扰的影响因素,利用仿真软件HFSS进行仿真验证.通过试验和仿真分析可知,增大线束间距离、非屏蔽线束替换为屏蔽线束可以有效抑制线束间串扰,进而解决了线束串扰导致的全景系统AM辐射发射测试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电磁场仿真软件分析"单端-差分"微带线结构的串扰问题。结果表明:增加单端干扰线和被干扰差分对的间距,可以同时减弱差分对的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单端线和差分对间添加防护线可大幅减少远端串扰,且近、远端串扰均低于40 dB;改变防护线与单端干扰线及被干扰差分对的间距,差分对的近、远端串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对垂直交叉线中串扰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修正后的传输线方程对垂直的导体间的串扰进行了频域模拟,通过反傅立叶变换得到时域信号。模拟表明,虽然垂直放置可使串扰幅度大幅度降低,但交叉线中仍有较强的干扰,串扰幅度与各端接入的负载有很大关系,对干扰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了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对平行导体间的串扰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和本方法进行模拟,得到一致的结果。该文对实际应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串扰是机载设备间互联线缆干扰耦合的重要因素。以混合模S参数为基础,建立单线-双绞线模型以模拟机载设备之间的动力线缆对信号线产生的串扰耦合。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串扰耦合测试方案,搭建串扰耦合测试系统,并根据测试获得的耦合系数评估单线-双绞线线间串扰耦合强弱。通过测试比较,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距地高度对线间串扰影响不大,线间距对线间串扰耦合影响显著,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增加设备间互联线缆的间距可有效抑制串扰耦合。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5英寸硬盘的"差分——差分"微带线结构,依据散射参量和模态分析的方法,仿真模拟了差分对之间的串扰情况,提出了选择适当的线间距减少串扰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读线路(被干扰线)上串扰衰减的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串扰和ASE噪声的区别,指出了如何衡量串扰对系统的损伤,并给出了同频串扰的理论,指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同时设计了一个同频串扰的实验,指出了对不同信噪比和不同串扰相位条件下串扰与接收机功率代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CMOS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中的串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刚  杨银堂 《半导体技术》2002,27(10):34-37
论述了混合信号集成电路中的串扰效应及其对电路本身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在重掺杂衬底中数字干扰对模拟器件的影响,并给出了数字噪声注入等效电路.同时从制造工艺和设计技术方面讨论了降低串扰效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线路单端接地时的信号低频干扰问题,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屏蔽层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分布,以及地表电位对芯线串扰电压的影响,通过仿真求得了多导体系统的耦合电容,建立了低频信号下传输线的电路模型。分析了屏蔽层电位、屏蔽层与两芯线耦合电容的差值、信号源输出阻抗对芯线串扰电压的影响,给出了线缆串扰电压的计算公式,并对比了一起轻型轨道衡工频干扰事故的实测数据,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实验室利用中红外激光干扰红外探测系统获得的数据表明,当入射到探测器上的激光功率密度达到8.15 W/cm2时,可以实现对红外探测器的串扰,当功率密度达到1.63×102 W/cm2时,实现全屏饱和.在饱和串扰过程中,跟踪目标丢失,实现了对红外探测系统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5类电缆性能测试的基本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宏斌  谭斌  杨波 《信息技术》2005,29(5):98-99
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最后一步是对布线系统的测试和评估,电缆的性能测试经常被忽视,基本指标有:近端串扰,综合近端串扰,衰减串扰比,等效远端串扰,综合等效远端串扰,回波损耗,延迟抖动等。  相似文献   

11.
干浩亮  吴世桂  陈龙  宋凯  黄伟 《现代导航》2020,11(6):412-416
甚高频通信邻道串扰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航空管制地空通信的一个难题,作为空管设备保障部门,须寻求有效的措施来抑制邻道串扰。本文以重庆江北机场机坪塔台出现甚高频通信邻道串扰问题为例,介绍了邻道串扰的定义,分析了邻道串扰产生的机理,提出了有效抑制邻道串扰的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工作实践,基本上解决了机坪塔台甚高频邻道串扰的问题。增加收发信机之间的系统隔离度,可以有效解决甚高频通信邻道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串扰与干扰源相位同步的减小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串扰信号相位改变与干扰源信号相位改变具有同步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在干扰线中点利用信号反相来减小串扰的方法。n条总线系统中,在编号为奇数(或者偶数)的传输线中点插入反相器,使每条传输线在前二分之一耦合长度和后二分之一耦合长度上获得的远端串扰信号幅度相等、相位相反,前后两部分耦合长度所产生的串扰信号经过自动叠加后,传输线上的远端串扰就会被抵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明显抵消串扰。  相似文献   

13.
唐荣芳  何华光 《电子器件》2023,46(6):1708-1713
光纤陀螺由于构造限制,电路输出信号中易受驱动信号串扰,导致输出结果精度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影响了电路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为此,提出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光纤陀螺电路串扰自检测方法。首先,分析光纤陀螺电路串扰的原理,对光纤陀螺电路进行闭环检测,获取到电路信号变化规律。其次,根据得到的干扰信号函数,建立电路串扰模型,由于电路串扰间存在互容特性,针对串扰线路使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结合电流的连续性,建立串扰电路信号变化函数;根据光纤陀螺检测中的振动频率,依据电路串扰的时间序列以及电路零均值、非高斯、统计非零峰度,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解析串扰信号,完成电路串扰的自动检测。经实验验证:本文方法能够节省大量提取时间,平均耗时节省35min,检测精度提高34%,能高效的完成串扰检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等效系统传递函数法得出了1 490 nm数据光波对1 550 nm有线电视(CATV)光波拉曼串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用相对强度噪声指数(RIN)来表示拉曼串扰,修正了CATV通道载噪比(CNR)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计算及实验结果表明,拉曼串扰与1 490 nm光功率有关,可使CATV系统低频端的(CNR)下跌5 dB,而且以太空闲字符码流会造成62.5 MHz及其倍频分量较大的单频干扰.指出了克服拉曼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传输线模型出发,分析了二平行直导线间串扰的低频模型有效性,得出允许3dB误差的条件下,低频模型在工程计算串扰中的电学短线和频率足够小的具体限值;同时分析了端接阻抗大小对串扰耦合的影响。对电磁兼容性中的串扰耦合的工程应用有实际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些学者对双绞线电磁干扰进行研究,建立了精确的干扰模型,但并不适合工程应用.为此根据电磁兼容优势效应理论,推导出双绞线传导干扰主要由差模电流引起,辐射干扰主要由共模电流引起.分别利用广义二端口网络模型和电流元分析方法建立双绞线串扰和辐射的简化模型,从而有效估算双绞线串扰电压和对外辐射场的大小,最后给出滤波连接器的选择方法,为工程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互连设备电磁干扰提供了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7.
在对双绞线电磁干扰进行研究中,一些学者建立了精确的干扰模型,但并不适合工程应用.本文根据电磁兼容优势效应理论,推导出双绞线传导干扰主要由差模电流引起,辐射干扰主要由共模电流引起.分别利用广义二端口网络模型和电流元分析方法建立双绞线串扰和辐射的简化模型,从而有效估算双绞线串扰电压和对外辐射场的大小,为工程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互连设备电磁干扰提供了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一种65nm CMOS互连线串扰分布式RLC解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65nm CMOS工艺,综合考虑电容耦合与电感耦合效应,提出了一种互连线耦合串扰分布式RLC解析模型.采用函数逼近理论与降阶技术,在斜阶跃输入信号下,提出了被干扰线远端的串扰数值表达式.基于65nm CMOS工艺,对不同的互连耦合尺寸下的分布式RLC串扰解析模型和Hspice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误差绝对值都在2.50%内,能应用于纳米级SOC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19.
基于65nm CMOS工艺,综合考虑电容耦合与电感耦合效应,提出了一种互连线耦合串扰分布式RLC解析模型.采用函数逼近理论与降阶技术,在斜阶跃输入信号下,提出了被干扰线远端的串扰数值表达式.基于65nm CMOS工艺,对不同的互连耦合尺寸下的分布式RLC串扰解析模型和Hspice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误差绝对值都在2.50%内,能应用于纳米级SOC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20.
信号完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深亚微米工艺ASIC设计过程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以一个H.264解码芯片设计中的串扰分析过程为例,讨论了信号完整性分析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文章首先介绍了串扰产生的原因,然后分析了串扰的几种情况及对电路的影响,接着对为如何防止串扰以达到快速时序收敛提出了几种策略,最后以一个H.264解码芯片的串扰分析及修复为例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芯片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