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并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鼻型NKTCL的头颈部MRI及其中3例胸部CT资料。结果 24例中肿瘤发生于鼻腔17例,均累及单侧鼻腔,局限于单侧鼻腔6例、另11例见鼻腔外多个部位受侵犯;发生于鼻腔外7例,鼻咽受侵3例、口咽受侵2例、鼻咽及口咽均受侵者2例。11例患者见27处骨质破坏区,4例鼻中隔大穿孔,2例合并硬腭穿孔,6例淋巴结增大。17例在T_1WI及T_2WI呈等信号,3例见小斑片状T_1WI低信号及T_2WI高信号。增强后15例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强化; 5例见小斑片状坏死无强化区;另4例T_1WI、T_2WI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软组织肿块影。3例合并肺部异常,其中2例表现为两肺多发节段性实变影,部分实变影内见空气支气管征,另1例两肺见弥漫性粟粒状结节。结论鼻型NKTC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部分病例可合并肺部异常。  相似文献   

2.
鼻腔原发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鼻腔原发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鼻腔淋巴瘤相对特异的CT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证实的鼻腔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16例鼻腔淋巴瘤病理上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15例为NK/T细胞淋巴瘤,1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T表现:(1)发病部位:均为单侧发病,15例发生于鼻腔前部外侧壁,主要累及中下鼻甲,肿块多沿鼻甲形状蔓延生长,1例肿瘤主要位于鼻后孔;(2)密度:1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3)临近结构改变:①鼻前庭皮肤受累10例;②骨质破坏:15例NK/T细胞淋巴瘤未见明显骨质破坏,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鼻甲及钩突骨质部分吸收;③鼻窦受累:9例表现为鼻窦粘膜增厚或鼻窦内软组织肿块影;④1例侵犯眶内。结论:CT发现单侧鼻腔前部肿物,主要位于中下鼻甲,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骨结构破坏不明显;鼻前庭皮肤受侵;应考虑鼻腔原发淋巴瘤的可能。CT能直接全面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龙胜  郑穗生  陈立芳  陈贵林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16-1319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术前均行CT检查,分析其CT表现。结果:8例中双侧2例,单侧6例;3例肿块弥漫生长呈"铸型"改变,5例呈局限性肿块,其中3例位于鼻腔前庭部,2例位于后鼻孔;4例病变累及鼻翼、鼻背部及面颊部,2例肿块累及上颌窦,5例出现副鼻窦炎,2例有骨质破坏;1例出现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CT平扫肿块呈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论:原发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一侧或双侧鼻腔前下部,呈局限性或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往往累及鼻背、鼻翼及颌面部软组织,常伴有中线结构的骨质破坏,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鼻腔原发NK/T细胞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原发NK/T细胞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原发肿瘤位于单侧鼻腔10例,双侧鼻腔8例,发生在鼻后孔7例.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包括鼻旁窦受累11例,鼻咽12例,鼻唇沟9例,口咽1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CT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无钙化,注射碘对比剂后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CT冠状位及轴位扫描显示肿块位于单侧鼻、窦腔6例,双侧2例;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前下4例,鼻腔上部及筛窦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包括上颌窦4例,突破筛骨纸板到眶骨膜下间隙7例,向上破坏筛骨水平板和蝶平面,并浸润相应脑膜2例。结论 CT能很好地显示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尽管这些表现缺乏特征,对该肿瘤的定性诊断帮助不大,但CT对病变的全面评价是必要且较充分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CT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病灶12例,9例起源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鼻窦腔病灶2例;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3例,混合表现7例,多数(11/14)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腔者骨质破坏明显,2例均可见骨质缺损;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6例鼻翼、鼻背部皮肤肿胀,皮下脂肪层消失,3例颊部软组织肿胀。结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鼻型结外淋巴瘤CT表现及临床资料。8例CT平扫,2例CT平扫加增强。结果 10例中,Ann-Arbor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10例CD3、CD56、Ti A-1穿孔素及Ki67表达均阳性;病变位于鼻腔9例,呈鼻腔铸型生长,其中,单侧鼻腔8例,双侧鼻腔1例,鼻前庭皮下组织浸润6例,伴有鼻中隔粘膜梭形增厚6例,2例伴有鼻咽局部粘膜不规则增厚,3例有上颌窦口增宽,4例合并不同程度副鼻窦炎,5例伴有相邻骨质轻度吸收改变;发生于软腭及右侧口咽部1例;病变密度与横纹肌相仿,增强呈中等度强化;2例出现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有特征性,有助于与鼻炎、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鼻腔鼻窦平滑肌肉瘤(LMS)的临床资料及CT、MRI图像特征。女4例、男2例, 年龄范围8~74岁。3例鼻腔LMS均位于鼻腔中后部或后鼻孔区, 病灶边缘光滑, 膨胀性生长, 向后突入鼻咽腔并堵塞对侧后鼻孔区。3例鼻窦LMS病灶中位于上颌窦1例、筛窦1例、后组鼻窦1例, 均伴鼻外结构的侵犯。CT示鼻窦LMS骨质吸收破坏更显著。MRI T2WI示鼻腔LMS呈稍高或高信号, 鼻窦LMS呈等信号, 增强后鼻腔LMS较明显强化, 鼻窦LMS显著强化。5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为(0.91±0.25)×10-3 mm2/s。1例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鼻腔LMS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而鼻窦LMS易与其他恶性肿瘤混淆, 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9.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0.
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CT表现:局限型25例,位于鼻腔前部23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23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17例,增强后低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中下鼻甲、鼻中隔轻微浸润性破坏2例。弥漫型10例,表现为鼻腔中线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侵犯邻近鼻窦及面颊部软组织,6例蔓延到眼眶、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3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5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3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病变低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3例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结论大多数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1.
鼻腔和鼻旁窦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鼻腔鼻旁窦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腺样囊性癌25例,CT检查23例,其中CT平扫5例,增强扫描3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5例;MR扫描3例,均为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5例,上颌4例,筛窦2例,蝶窦1例,其余3例为鼻腔筛窦和鼻腔上颌窦肿块。肿瘤侵及范围包括鼻腔,上颌窦,筛窦,蝶窦,翼腭窝,颞下窝,眼眶,硬腭,眶下裂,圆孔,海绵窦等。窦腔呈膨胀性扩大和骨壁侵蚀性吸收破坏,并沿三叉神经分支润蔓延(表现为软组织侵及翼腭窝,眶下裂,圆孔,海棉窦等)。CT检查23例,其中20例表现为肿块内有低密度囊变区,占86%;2例肿块内有钙化,占8%;1例肿块密度较均匀。结论:鼻腔鼻旁窦腺样囊性癌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肿块内有大小不等低密度囊性区,窦腔呈膨胀性扩大和骨壁呈侵蚀性吸收破坏,并有沿三叉神经浸润蔓延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侵犯外鼻及鼻旁皮下20例、上颌窦17例、筛窦16例、鼻咽12例、眼眶10例、蝶窦7例、额窦4例、对侧鼻腔5例,个别病例侵犯颞下窝、颅前窝、颞窝、上腭和眶下裂。肿瘤分期:一期6例,二期10例,三期16例,四期2例。大多数病例病灶呈弥漫浸润状,边缘不清楚,密度均匀23例,稍不均匀11例,多数呈轻度强化。22例伴有骨质吸收破坏,12例无骨质异常。结论:鼻腔T细胞型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和病理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的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增强检查,11例行MRI平扫,其中10例行MRI增强检查。10例经穿刺活检证实,2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结果:单椎体病变7例(其中颈椎1例,胸椎4例,腰椎2例),多椎体病变5例,2例呈跳跃性改变,4例呈连续椎体受累(其中1例合并跳跃性改变);6例伴病理性骨折,4例椎体压缩;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其中7例为虫蚀型,2例为浸润型;同时合并溶骨性骨质破坏和骨质硬化1例。MRI示软组织肿块包绕脊椎生长,骨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在T1WI上呈等、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且MRI可显示骨质破坏不明显时髓腔内的早期浸润灶,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12例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弥漫大B细胞为主(10/12)。结论: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表现为单椎体或连续椎体侵犯,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单纯虫蚀型、浸润型或合并骨质硬化),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软组织肿块位于硬膜外且包绕病变椎体生长,椎间隙正常,无明显骨膜反应改变,无钙化灶;穿刺活检是早期确诊脊柱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NHL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中原发鼻腔8例,鼻窦3例。8例鼻腔病灶中5例起源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病灶肿块表现4例,浸润表现2例,混合表现5例,多数(9/11)密度相对均匀;位于鼻窦者骨质破坏明显且可膨胀性压迫骨质;位于鼻腔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较轻微;病灶易累及邻近结构。结论鼻腔、鼻窦NH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在该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RD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1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为RDD的12例患者(5例行CT平扫,3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4例同时行MRI与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12例RDD中,9例为纯结外型(中枢神经系统6例、鼻腔及鼻旁窦2例、骨肌系统1例),2例为纯结内型(颈部/颌下淋巴结),1例混合型(淋巴结及鼻腔)。3例累及淋巴结的病灶CT均表现为等-略高密度,1例RDD患者淋巴结内T2WI上伴有低信号纤维分隔。4例颅内RDD患者T2WI呈低-等信号,1例脑实质型RDD在T2WI呈高信号。3例鼻腔RDD均累及鼻翼,CT均表现为等-略高密度,鼻腔及鼻旁窦腔内软组织肿块趋向结节样改变,伴鼻中隔增厚及鼻甲肥大,其中1例邻近骨质吸收破坏及鼻甲受侵。1例骨骼病变大部分位于骨髓腔,呈磨玻璃改变,局部向外突破致骨皮质破坏。结论 RDD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影像学可提供一些诊断依据,但本病的认识仍需更多病例积累及经验总结,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诊断...  相似文献   

16.
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未做细胞学分类。病变发生于鼻前庭5例,鼻前部、鼻前庭上方16例,占据整个鼻腔5例。左侧鼻腔11例,右侧鼻腔9例,双侧鼻腔6例;肿瘤呈结节肿块型19例,黏膜增厚型7例。7例伴有相邻骨质呈虫蚀样破坏。病变累及鼻背皮肤致其增厚13例,其中有4例皮下脂肪消失。10例手术治疗,20例放射治疗(包括4例术后复发,局部放疗) 化学治疗。结论鼻腔原发恶性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鼻腔前部肿物无明显骨质破坏,多并存限局性鼻背皮肤增厚,对放疗敏感,应考虑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鼻及鼻咽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生于鼻咽3例,上颌窦2例,鼻腔1例,鼻腔、筛窦及蝶窦1例,鼻腔、额窦、筛窦、蝶窦及上颌窦1例;病变边界较清楚,呈椭圆形3例,分叶状5例;病变最大径20~92mm,平均49mm。CT表现:鼻部病变造成周围骨质变形、变薄、移位、吸收,其中3例伴局部破坏;鼻咽病变位于黏膜下,黏膜表面光滑,邻近骨质未受累。与脑实质比较,平扫7例呈等密度,1例呈不均匀高密度;增强后2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高度强化。MRI表现:T1WI、T2WI均呈等信号,其中7例T1WI信号较均匀,T2WI散在细条状略高信号,另1例可见片状短T1、长T2出血信号;增强后病变中度强化6例,显著强化2例,其中7例病变内可见强化更明显的细条状间隔,对应T2WI所示略高信号。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速升缓降型。MRI均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伴发的炎症及术后的复发。结论鼻部病变所致骨质变形和吸收、鼻咽病变黏膜下生长、MRI平扫等信号和增强后所示间隔强化是鼻及...  相似文献   

18.
副鼻窦曲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病,主要见于非洲,但由于抗菌素、细胞毒素和其他化疗药的广泛应用,鼻和副鼻窦的真菌感染率显示增加。作者回顾性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鼻窦曲霉菌病的CT表现。上颌窦最易受累,其中5例为双侧,而文献报道多为单侧。筛窦为第二易侵部位,5/6为双侧。5例鼻腔受侵,2例有窦腔扩张。根据是否存在骨破坏将其分为侵蚀型和非侵蚀型,本组中5例为侵蚀型,其中3例CT扫描比平片显示范围更广泛,2例有眶内和颅内延伸。2例受累窦腔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息肉样不透光区,余6例呈不均一网格状或结节状高密度,7例肿块有钙化者中4  相似文献   

19.
嗅神经母细胞瘤CT、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 本组经病理证实 9例 ,男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3 4.6岁。CT平扫检查 4例 ;MRI 7例 ,MRI强化 2例。结果 发生于鼻腔 2例 ,鼻筛窦区 7例 ,右侧 6例 ,左侧 3例。CT、MRI表现为破坏性实体性占位 ,CT值 2 9~ 3 6HU ;MRIT1WI高于舌肌均匀信号强度 ,T2 WI稍高于脑灰质信号强度。 9例均有鼻甲、筛窦骨破坏 ,4例侵犯对侧鼻或筛窦 ,侵入颅内 8例 ,额窦 6例 ,同侧眶内 8例 ,2例突眼 ,破坏上颌窦 5例 ,蝶窦 5例。结论 发生于鼻腔、筛窦的破坏性实体肿瘤 ,MRIT2 WI中等均匀信号强度者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单侧7例,双侧14例,依据病变范围将本病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局限型13例,主要位于鼻腔内,其中鼻腔前部11例,鼻腔后部2例;骨质改变不明显,浸润鼻旁或面部皮下组织9例,弥漫型8例,肿瘤范围广泛并向鼻腔周围结构浸润扩展,其中累及鼻旁窦7例,侵入眼眶1例、颞下窝2例,延伸至鼻咽、口咽部并累及咽旁间隙6例,骨质破坏7例,颈部淋巴结受累1例。CT显示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充填鼻腔并沿鼻黏膜蔓延,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MRIT1WI肿瘤呈等信号,信号强度类似或稍低于肌肉;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但低于鼻黏膜,增强后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提示诊断,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