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探讨4项感染性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在临床输血前测定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在我院各科住院,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3 926例患者的输血前四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2.33%,梅毒抗-TP阳性率2.42%,抗-HCV阳性率1.53%,抗-HIV阳性率为4.87%。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了解其输血前的感染状况,同时对阳性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对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控制医院内感染,妥善保存原始资料防范输血纠纷的发生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 687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 687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2.18%,抗-HCV阳性率为0.90%,抗-HIV阳性率为0.05%,抗-TP阳性率为0.57%。结论做好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工作,对掌握受血者的感染状况,判定医疗纠纷责任,预防和减少因输血治疗造成的医疗纠纷,以及对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的自身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50473例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和各科室阳性率分布情况,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预防工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0473例患者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并按年度和科室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50473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IV1/2、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0.9%、1.02%、0.05%、0.89%;丙型肝炎在高频率输血的科室和医疗损伤可能性较大的科室阳性率明显高于该院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患者抗-HCV、抗-HIV1/2、抗-TP的阳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输血前传染指标检测能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预防血源性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输血前或手术前的患者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了解患者住院前传染疾病感染情况,避免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降低医护人员感染,减少医疗纠纷。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5832例本院住院的病人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抗体(抗-HIV)四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32例患者四项感染性指标阳性率分别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6.05%,丙肝抗体(抗-HCV)阳性率1.33%,梅毒抗体(抗-TP)阳性率1.75%,艾滋抗体(抗-HIV)阳性率0.14%;男性与女性HBsAg、抗-HCV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HIV、抗-TP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及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有利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同时为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本院295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4项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36%,抗-HCV阳性率1.76%,抗-HIV阳性率0.03%,梅毒抗体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对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患纠纷,降低院内感染,保护医患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 236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总阳性率为14.06%,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1.80%、抗-HCV0.99%、抗-TP 1.39%。结论对输血和手术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控制感染和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0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出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进行检测。结果 100例输血患者中女性患者血清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 4种标志物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抗-HCV和HBsAg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40岁,HBsAg阳性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岁;抗-TP和抗-HIV阳性率在各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标志物阳性率排在前三位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25.81%)、血液科(22.58%)和肿瘤科(16.13%)。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抗-HCV、HBsAg、抗-TP和抗-HIV进行检测,有助于减少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阳性率.方法 采用ELISA对2008~2010年于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7 779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初筛;初筛阳性标本进行确证检测,HBsAg、抗-HCV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抗-TP检测采用梅毒螺旋体颗粒明胶凝集试验,抗-HIV阳性标本送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检测.结果 27 779例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确证阳性率分别为6.88%(1 910/27 779)、0.72%(199/27 779)、1.04%(290/27 779)、0.03%(8/27 779).结论 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有利于避免医疗纠纷,也有利于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避免医源性污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血前感染性指标(乙肝HBsAg、抗-HIV(1/2)、梅毒抗-TP、丙肝抗-HCV)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7-2009年在贺州市人民医院各科住院需要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3 926例的输血前四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12.33%,抗-TP阳性率2.42%,抗-HCV阳性率1.53%,抗-HIV阳性率为4.87%。未成人感染率远低于成人,有输血史的受血者在单项或混合感染上,均比无输血史的高。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了解其输血前的感染状况,防范输血纠纷;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控制医院内感染;对有输血指征的患者,做到安全、科学输血,对于指征不明显的患者,应尽量减少输血,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需要输血的6953例患者,进行输血前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检测阳性率为:HBsAg 10.96%;抗-HCV 2.01%;抗-HIV0.07%;抗-TP1.25%;ALT大干40U13.84%。结论:输血前受血者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检测可为血源性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保证输血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手术前、输血前、产前住院病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的患病及分布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对2395例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四项标志物的检测。结果2395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5.89%;HBsAg、抗-HCV、抗-HIV1/2、抗-TP阳性率分别为5.09%、0.70%、0、0.08%。结论手术前、输血前、产前住院病人的传染性标志物存在一定的阳性率,对住院患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防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感染,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潘优敏  谢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69-770,773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了解输血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辨别输血所致感染是入院前感染或是医源性感染,避免医疗纠纷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6 421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12.76%(819/6 421);抗-HCV阳性率0.72%(46/6 421);抗-TP阳性率1.83%(118/6 421);抗-HIV阳性率0.08%(5/6 421)。男性HBsAg阳性率为15.58%(569/3 652),高于女性的9.02%(250/2 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抗-HCV、抗-HIV、抗-T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4项传染性疾病指标有0.08%~12.70%的阳性率;HBV、HIV、TP感染率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但HCV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Nucleic acid testing (NAT) for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several European countries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hepatitis B virus (HBV) NAT is still being questioned by opinions both in favor and against such an option, depending on the HBV endemicity, health care resources, and expected benefit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his survey was aimed to assess the NAT impact in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blood supply in Italy, 6 years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involved 93 Italian transfusion centers and was carried out in 2001 through 2006. A total of 10,776,288 units were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HCV RNA, 7,932,430 for HIV RNA, and 3,405,497 for HBV DNA, respectively. RESULTS: Twenty‐seven donations or 2.5 per million tested were HCV RNA–positive/anti‐HCV–negative; 14 or 1.8 per million units tested were HIV RNA–positive/anti‐HIV–negative; and 197 or 57.8 per million donations tested were HBV DNA–positive/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negative. Of the latter, 8 (2.3/106) were collected from donors in the window phase of infection and 189 (55.5/106) from donors with occult HBV. Sixty‐eight percent of the latter donors had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74.5 percent of whom with concentrations considered protective (≥10 mIU/mL). CONCLUSION: NAT implementation has improved blood safety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entering 2.5 HCV and 1.8 HIV infectious units per million donations into the blood supply. The yield of NAT in detecting infectious blood before transfusion was higher for HBV than for HCV or HIV. However, the benefit of HBV NAT in terms of avoided HBV‐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blood recipients needs to be further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探讨其检测的意义。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103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型性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抗体)。结果HBsAg的阳性率为4.83%,抗HCV-IgG的阳性率为0.87%,梅毒的感染率为0.39%,HIV抗体的阳性率为0%。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是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和预防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以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5.
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2305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1.58%、1.69%和0.50%,其中92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捡出阳性;61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10.00%。ALT〉40U/L者567例,除并发HBsAg和(或)抗HCV阳性外,单独ALT升高者207例。抗HIV阳性者1例,TPPA阳性者1例。结论:对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艾滋病病毒(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HIV、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病毒性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感染现状及合并感染现状。 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河南省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阴性配偶的血标本,检测其HIV、HBV、HCV及梅毒感染状况。结果本次调查共采集HIV单阳家庭中HIV抗体阴性配偶血样3619份,经检测HIV抗体阳性49例,HIV感染率为1.35%,抗-HCV感染率为31.2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趋势2=-3.78,P0.01)、梅毒感染率为0.17%,但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2=0.0061,P0.0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感染率为5.40%、乙肝大三阳[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为0.77%,乙肝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率为2.93%。HBsAg/HCV合并感染率最高为1.22%。HIV阳性者中,合并感染人数占的63.27%。结论驻马店市HIV单阳家庭阴性配偶的HIV感染率较高,已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4种传染病存在混合感染现象,建议加强对该人群的随访,定期检测HIV、HBV、HCV及梅毒,以控制4种传染病家庭内经性传播。  相似文献   

17.
胥加耕  梅志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82-3183,3185
目的调查了解盐城市盐都区外来务工人员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在这类人群中开展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外来务工人员血清中HIV(1+2)抗体、TP抗体、HCV抗体和HBsAg;HIV抗体阳性者按技术规范进行复检和确证;TP抗体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复检,确认阳性者再作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HCV抗体阳性者使用另一厂家试剂复检;HBsAg阳性者作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检测外来务工人员标本442例,发现HIV感染3例(0.68%)、TP感染10例(2.26%)、HCV感染1例(0.23%)、HBsAg阳性39例(8.82%),其中HIV和HCV合并感染、TP和HBV合并感染各1例。TP感染者中RPR阳性6例(60.00%),滴度1∶1-1∶4;HBsAg阳性者中出现6种乙肝"两对半"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为主[66.67%(26/39)]。结论盐都区外来务工人员中HIV、HBV、TP感染率均较高,应加大这类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力度,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HIV)、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干预工作,预防控制相关疾病在该类人群中流行提供依据。 方法 2011年新入住温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人员作为本次调查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进行HIV、HBV、HCV、TP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03名吸毒人员HIV、HBV、HCV、TP阳性率分别为0.50%、16.87%、55.09%和9.68%。合并HBV/HCV、HBV/TP二重感染分别占60.49%和8.64%,HBV/HCV/TP、HIV/HBV/HCV三重感染分别占27.16%和2.47%,HIV/HBV/HCV/TP四重感染占1.23%。 结论 吸毒人员是HIV、HBV、HCV、TP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这几种疾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相关血液检测的重要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0600例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TP、抗-HIV1+2血清四项检测。结果总阳性率8.8%,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7.1%(763例)、抗-HCV1.0%(107例)、抗-TP0.9%(97例)、抗-HIV0.09%(1例)、HBsAg与HCV同时阳性5例、HCV与TP同时阳性1例、HCV与HIV同时阳性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