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费恩的职业生涯当中,钟情于通过地域化的建筑语言和成熟的建筑手法对材料和结构来进行建构,在建筑中融入了历史的生命和自然的环境,每个建筑都在向世人诉说与环境的诗性对话,而这些无疑丰富了建筑的空间构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观文化是我国传统寺观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是道士修仙问道的居所,既有现实中的宫殿祠庙,又有超现实的天界地狱。而这些文化空间为何会出现多样化的表征,主要由其内含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所致。因此,笔者提出了诗性智慧存在于道观文化中的三个佐证。同时,对道观文化中的诗性智慧呈现的表征做了阐释,以求对超现实和现实中的道观文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洪钦 《山西建筑》2008,34(12):33-34
对建筑共生理论进行了介绍,基于建筑共生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应用,从道家思想的角度对建筑共生理论进行了剖析,包括人、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和矛盾双方的共生,以促进共生建筑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陈晓菁  凌峰 《安徽建筑》2013,20(2):28-29
建筑评论活动是位于从建筑理论到建筑实践的中间过程中,对建筑活动起到促进的积极作用。文章通过社会历史发展轴角度对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各阶段的建筑评价标准。从中找出评价标准的嬗变规律与原因,由此得出对建筑实践活动的正确指导方向和未来建筑评价标准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从山地建筑选址、建筑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三方面对四川地区的山地建筑的生态性设计进行初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昌市邛海风景区西海岸望海山居度假村项目的规划设计,将建筑生态性设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山地建筑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有较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晓晖  覃琳 《建筑师》2006,(4):81-84
文章第一部分,先以建筑起源与发展的历史阐述了“形式追随技术”的事实,并从技术、营造、建筑的内在机制表明“形式追随技术”的必然性,指出技术是认识建筑现象的重要标尺以及中国建筑师需要转变的技术态度;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对技术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历史考察,以反思当代社会对技术的质疑为契机,提出“诗性”概念,阐述本文的核心观点——形式追随诗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笪瑶 《山西建筑》2010,36(5):16-17
通过对东西方建筑实践与理论的对比,总结出建筑实践与理论正从历史上的游离的关系向当今的共生关系进行转变,并由此指出我国当下建筑创作中所面临的困惑之一是理论的匮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0):33-36
<正>学习目的:1.感受诗性智慧表达的乐趣,领悟其表达机制。2.学习诗性智慧表达在材料作文中的运思方法,并尝试实践。学习重点与难点:掌握诗性智慧表达的机制,并尝试运用于在材料作文写作实践中。【点评:明其理,悟其道,得其趣,让学生理解诗性智慧的内涵机制,并自觉运用于作文实践,是"诗性智慧表达教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将课题研究应用于教学操作,并在教学操作中深化课题研究,一解研教分离之困,二增课堂学用之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6)
幼儿质朴的诗性智慧正是艺术精神的体现,文章通过对幼儿园开展诗性智慧美术教学的意义、影响因素、诗性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活化内容的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落实、自由化审美和创作活动开展的论述,明确了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坚定了追寻幼儿美术教学中诗性智慧的艺术精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舒保军  王锰 《安徽建筑》2012,19(3):23-24
从建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透明性:字面的与现象的》进行解读。从"透明性"理论提出、形成、发展、实践等方面来阐述一个建筑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健  吴宁 《建筑与文化》2016,(11):102-103
针对应用型大学办学特点,对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实践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与实践改革,形成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建筑类"315"信息化技术实践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强化建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在建筑教学改革中尝试将建筑构造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整合。文章通过分析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整合方案,即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环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一、顾名思义,“建筑经济学”应是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相对应,处于同一层次的一种经济理论。 二、既然是“建筑经济学”,就不应局限于中国的建筑经济的研究,应该从世界建筑经济的角度,从建筑经济实践史和理论史的角度,进行理论的总结,不应仅仅是现行政策、体制、实践的解释。 三、“建筑经济学”所要阐述的应是建筑经济的一般,应从大的方面把握。“建筑  相似文献   

14.
高峰  唐颖 《山西建筑》2010,36(33):54-55
从建筑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基本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理论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人类学方法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方面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筑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它在建筑领域内的应用,以期指导建筑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5.
弹性的生产力组织、刚性的建筑业企业结构、法定的企业生存空间和行业归口管理的建筑业管理模式总体构思,是中国建筑业实现科学发展、追赶世界建筑业先进水平并逐步走向前列的必然选择。这一模式所遇到的法律困境,应从建筑法律规则、建筑经济理论研究、建筑活动实践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求解决,即建筑法律规则为建筑活动实践服务并反映建筑活动实践,建筑经济理论研究和建筑活动实践指导建筑法律规则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梳理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端、发展中形成的理论和具体的建筑实践,总结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方面特征——装饰主义、文脉主义和隐喻主义,并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后现代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里卡多波菲尔和米歇尔格雷夫斯的建筑理论和作品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着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激励人才为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激励问题。本文从激励的机理和机制两个方面对激励理论展开了阐述,并结合建筑企业的激励实践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选择问题,最后讨论了企业激励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激励理论,指导建筑企业的激励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波 《华中建筑》2006,24(12):9-11
该文列举了当下中国建筑理论本身在自身固有矛盾、自身根基薄弱、建筑实践期待及其认识偏差的情况下所处的种种困境,分析了建筑理论遭遇困境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试图廓清建筑理论的先天局限性、历史积淀性、价值论、系统复杂性、实践性,并认为建筑理论的最终使命是内化为建筑师个体的观念和方法,确立现代主义道路后,建筑理论意识到并走出困境,建筑实践会有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采用PSR模型建立相关指标体系,通过物元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对装配式建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价,为装配式建筑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建筑物理课程较难学习,知识点难以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将传统课程与新型模块式、数字技术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课程交融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前沿讲授方法三个方面相结合,对本科建筑物理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解决了建筑物理课程教与学的矛盾,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