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取小学生1140名,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问卷收回率为97.8%.[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9%.A行为检出率5.18%;N行为检出率为8.68%;M行为检出率为5.00%.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独生子女及父母文化程度、婴儿期喂养方式、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照顾人关系、家庭婚姻结构、父母的和谐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P<0.05或P<0.01).[结论]黔南州小学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文献报道偏高,且以N行为最多见,揭示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特征及干预对策.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小学生1 140名,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测查. [结果]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9%,其中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21.2%/16.4%,x2=4.17,P=0.041);汉族、布依族、苗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2%、17.7%、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P=0.325).在行为问题学生中,A行为检出率5.2%:N行为检出率为8.7%;M行为栓出率为5.0%.汉族学生A行为检出率为6.0%、N行为8.7%、M行为5.5%;少数民族学生A行为检出率为4.0%、N行为8.6%、M行为4.2%,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A2=1.788,PA=0.181;xN2=0.003,PN=0.958;xM2=0.928,PM=0.335). [结论]黔南州小学生行为问题栓出率高于国内其他研究,提示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行为问题巳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3~6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家庭因素。方法: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及家庭调查问卷。调查黔南州1140名3~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情况。结果: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A行为检出率为14·74%;N行为检出率为10·88%;M行为检出率为5·61%。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的家庭因素有不同年龄组、民族、父亲职业、妊娠时间、管教方式、儿童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P<0·05或P<0·01。结论:黔南州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近几年全国其它地区文献报道为高,揭示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中山市3~6岁幼儿园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中山市幼儿园在读儿童,通过家长填写Conners简明问卷及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评估。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11个镇区66间幼儿园儿童参与调查,发放问卷13 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2 804份,有效率97.03%,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4.1%。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家庭管教方式和母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情况是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提高对有孕期不利情况、新生儿患病儿童及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低、教养方式专制或溺爱家庭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更科学地探讨不同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及自制调查问卷对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2%,身高、家务劳动、父母与孩子谈心、父母管教态度和父母关系等对儿童行为问题有影响。[结论]典型相关分析法科学可靠,可为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毅  甘明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98-3400
目的:探讨北京市6~1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6~8月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270名6~13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8.4%、1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童A行为(45.1%)明显多于女童(16.3%),女童N行为(60.5%)明显多于男童(35.3%)。行为问题以3、4年级的检出率最高。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伙伴关系、家庭暴力、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父母对儿童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儿童癔症倾向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录凤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243-424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具有癔症倾向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态度;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247名.[结果]学龄儿童具有癔症行为倾向的检出率为9.80%,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儿童具有癔症倾向的行为与父母早期教养方式、教育态度、期望值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儿童癔症倾向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民主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培养目标,恰当的期望值是促进儿童行为正常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水族留守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农村小学生610名,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农村留守水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09%,其中女生检出率略高于男生(17.46%/15.75%,χ2=0.682,P=0.409)。A行为检出率为5.91%,N行为检出率7.27%,M行为检出率为4.09%。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的年级、家庭经济收入、A行为、N行为是学生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农村水族留守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国内其他研究,提示农村水族留守小学生行为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州市某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和自制家庭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市高新区枫桥社区240名6~8岁外来人口家庭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8.75%.男童为20.0%,女童为17.0%,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34,P>0.05);男、女童在各因子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分高于Conners常模;女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因子分高于Conners常模;父母的婚姻状况、电视节目的选择、玩具的数量等是该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苏州市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无锡市6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庭问卷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01%,其中多动冲动因子检出率为8.11%;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相处时间及家庭类型与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13.118、4.906、4.827,均P<0.05);性别、和父亲相处时间、家庭类型是多动冲动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χ2分别为4.005、4.895、4.096,均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州省苗族、从仡佬族及汉族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分析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找出可能存在的卫生问题,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3个民族的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收集人口学,社会经济,疾病频率,卫生服务利用以及生命质量等一系列指标,采用有序资料的Logistic回归对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583名居民中,苗族、仡佬族、汉族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22.0%,27.7%,26.9%。慢性病患病率3个民族分别为15.7%,34.3%和24.4%。通过对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发现,收入、医疗支出、婚姻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是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结论]少数民族地区收入偏低,人群卫生知识较为贫乏,提高其卫生常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江门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影响因素,为儿童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级整群抽样法,从江门市3区10所幼儿园抽取1 054名儿童,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问卷和一般情况表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26.5%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社会性、情感与意志、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3.1%、11.3%、16.9%和16.0%。儿童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学习成绩、营养状况、居住地、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母亲文化水平、父母关系、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江门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遍,预防和矫治要综合考虑儿童、家庭、社会3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3.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为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合肥市农村和城市地区共抽取8所幼儿园2 40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40%(467/2 407).心理行为问题各子项目均有检出,其中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51%,9.31%,品行异常检出率为3.49%,多动异常检出率为2.83%.农村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市地区(x2=44.35,P<0.01),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x2=155.18,P<0.01).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胡斌  胡冰霜  艾松松  陈月竹  陈青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602-4603,4608
[目的]验证绘画艺术疗法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治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筛查并在给予绘画治疗后进行后测验证。[结果]接受绘画艺术治疗的学前儿童,其问题行为的3个因子的前后测分数有统计学差异:品行问题(P﹤0.01)、多动(P﹤0.01)、多动指数(P﹤0.01)。[结论]绘画艺术疗法对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明显的矫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果  芮溧  冉隆蓉  张衡  王文蕾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484-3486
[目的]了解成都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成都市幼儿园随机选取50名年龄3 ̄6岁肥胖儿童,按1︰2的比例与100名同性别、同身高、同年龄的正常儿童配对,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本次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学龄前儿童肥胖均有影响。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主要是食量、出生巨大儿、父母BMI、进餐速度及运动时间。[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多与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家长和幼教人员的营养教育,增强其健康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任城区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麻疹发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血清学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累计报告确诊麻疹46例,年平均发病率1.88/10万;0~45岁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5岁以下发病占总病例数的63.0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发病为主;发病高峰明显前移;0~7岁学龄前儿童1针次以上免疫史者仅占15.22%。[结论]麻疹控制工作仍需加强,重点仍然是提高并保持麻疹疫苗的高接种率、高免疫成功率和加强麻疹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崔颖  叶健莉  潘晓平  杨丽  谭丁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08-4409
[目的]了解中国西部农村婴幼儿母乳喂养的现状,并验证纯母乳喂养与婴儿患病、感冒和腹泻的关系,从而找出存在问题,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在中国西部10省45个项目县采用人口比例抽样法,对13 433名3岁以下婴幼儿的喂养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现况调查。采用SPSS软件,选用寿命表法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平均为16%,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5%。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儿童中近两周患病率、近两周感冒发病率和腹泻发病率分别为17.3%、12.4%和6.5%,非纯母乳喂养儿童中分别为24.2%、17.1%和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是添加了水,另外淀粉类食物也添加过早。纯母乳喂养可以降低两周患病率、两周感冒发病率和腹泻发病率。[结论]西部农村婴幼儿纯母乳喂养率还很低,该地应大力提倡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