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本质上讲,网络恶搞并没有太多的恶意,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或需要。但恶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短暂快乐的同时,带来了各种不良信息和道德法律问题。对于网络恶搞,一味的指责与批判是非理性的,关键在于清楚地认识和正确地引导及规约。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讲,网络恶搞并没有太多的恶意,只是一种自娱的手段或需要。但恶搞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短暂快乐的同时,带来了各种不良信息和道德法律问题。对于网络恶搞,一味地指责与批判是非理性的,关键在于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引导、规约。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行为在互联网的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而现今,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缺乏明确法律定义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因此,当权利人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制.保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恶搞"行为的著作权侵权认定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涉及视频、文本、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领域,并且反响强烈。“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著作权保护角度对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着眼于当下风行的网络恶搞现象,结合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首先将现今中国的网络恶搞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再从中推断出网络恶搞以娱乐为主导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杨兴彬  田园 《考试周刊》2010,(37):31-33
"恶搞"是一个外来词汇,但随着在跨文化交际的广度、深度日益增强,以这个外来词冠名的恶搞现象却得以迅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一些不合时宜的视频、图片与言论在肆意蔓延,这对暴露在网络世界的青少年一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作者认为恶搞现象的迅速传播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作者从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维度等几个角度出发,旨在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为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一代,阻止网络恶搞对他们产生的不利影响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网络自从以它神奇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工作,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的各种视频网站,纷纷把一些"恶搞"的视频和文字放在网页上以换取高的点击率,显然很多网民对"恶搞"视频和文字充满兴趣,这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和青年学生。对"恶搞"现象的存在,人们的观点和看法各不相同,由此,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发展,正确对待这种新事物。  相似文献   

8.
曾麒霖 《考试周刊》2012,(45):11-14
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恶搞”已经不再是人们所陌生的对象,原来一直被强调的“精英文化”在当下追求平等的时代早就被民众所厌恶和反对。“恶搞”文化的“大众文化”形式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参与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让人们有机会实现平等、具有相同的话语权,让全民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狂欢,让人民拥有对现实的反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与此同时“恶搞”文化也给国民带来一定价值观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网络出版传播是指出版者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借助互联网为流通渠道,将网络出版物向读者发行的社会传播活动。它具有便捷性、交互性、主动性、融合性等特点。网络出版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出版物,具体形式包括电子图书(e—book)、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音像等。网络出版的传播主体应该是指包括网络出版者和读者即传收双方在内的传播参与者,与传统出版传播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自由性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网络恶搞是一种产生于娱乐消费时代,依托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进行制作、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以娱乐大众的新型创作形式。大学校园网络恶搞具有"无父"的解构性和全民参与的集群性特点,是人性自由、解放的进步,但也不可忽视地存在消解文化、流于肤浅的趋势,需要我们审慎关注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规范的语言是文化传统得以维系、传承的重要基础。网络是一个平民化的交际舞台,它为不同阶层的网民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网络语言不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由于姿势、表情、声音等缺失,使它的语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而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多为35岁以下中青年,新兴的词汇和不规范的语法,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因此十分必要对网络语言发展进行引导规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倡导动态观念,树立多层标准等等。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在为人类创造一种美化的数字化生存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文章从科技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网络人际交往为切入点,探讨了这种新型人际交往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 2 1世纪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甚至普及。网络环境给中小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中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心理分析并对其实施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交际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本文总结了前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并主要以索绪尔和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狭义的网络语言,即出现在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与BBS等中的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分析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的网络行为特征,必须联合家庭、学校和以少儿图书馆为代表的社会机构,加强对少儿网络行为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学生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易于沉迷网络,导致心理的变化。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影响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网络舆情事件与传统的舆情事件相比,网络舆情分布广、传播速度快、并可进行互动式交流等特点,不仅吸收了传统舆情的优点,还弥补其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互动式交流差等缺点。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理性的引导,是现今从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传统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受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阐述网络课程中信息的组织策略、知识表达和内容呈现的策略以及导航系统与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以期对网络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无疑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的建议,意在对网络时代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