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渝阳煤矿水井湾立井提升系统于2011年4月下旬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行后,发现罐笼原自带阻车装置结构原始,容易变形,员工操作时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提升效率,为此,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对罐笼阻车装置进行优化改进,自制凸轮、四星轮、阻车爪、连杆、缓冲弹簧等组合为自动阻车装置,通过罐笼摇台摇尖下放来控制阻车装置打开,利用2个矿车的四组轮对驱动四星轮旋转,使出罐侧阻车装置自动关闭,实现罐笼内自动阻车的目的,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井湾立井的提升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冶金矿山罐笼井一般采用多中段提升。当井深较深时,为了缩短井筒装备费用和安装工期,降低井筒通风阻力,多采用钢丝绳罐道,因此,各生产中段必须采用具有稳罐功能的摇台。由于井深较深,如果采用稳罐型长臂搭接摇台,摇台特别笨重。因进出车两侧高差大,进出矿车时罐笼的跳动大,易引起矿车掉道,影响提升安全和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3.
我局共有5个立井7台副井绞车,均使用CYS或CY型井底 摇台。这种摇台机构复杂、维修量大,而且随井深摇臂加长,井口护栏及安全门安装困难,不易实现安全规程第384条的要求。THT-10-1型弹簧缓冲式承接装置是以强力弹簧为缓冲元件而设计的一种新型提升罐笼承接装置。该装置具有摇台、罐座的优点,又避免了两者的弊端。因而具有承接位置准确、进出矿车方便,并且有很强的缓冲承接功能,减缓了冲击力,对罐笼、罐内的装载物品及井筒设备冲击力小。提升罐笼以高速运行时,可以通过承接装置对提升罐笼及载荷起到安全  相似文献   

4.
提升矿车时,为了连接罐笼与巷道中的轨道,要在各中段 井口设置摇台。摇台为一段可摆动的轨道,一端绕固定轴摆动,另一端当罐笼停好后搭接在罐笼的轨道上,连接罐内与巷道中的轨道.便于矿车进出罐笼。在摇台上,轨道的中央应铺有钢板,作为人行的踏板。当罐笼需要通过某中段时,该中段井口的摇台臂应处于抬起状态,并与罐笼间应留有足够的安全间隙。摇臂可采用手动、气动或电液传动等传动方式。 摇台分为进车侧摇台和出车侧摇台,我矿进、出车摇台均为手动气动两用摇台(如图1所示)。道尖在钢轨前端,工作时与罐内钢轨搭接,道尖铰接在…  相似文献   

5.
缠绕提升矿车进出罐笼过程钢丝绳耦合振动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合理评估矿车进出罐笼过程的振动特性, 考虑提升钢丝绳的扭转运动、天轮和绳弦的作用,并根据Hamilton 原理推导了摇台搭接和弹性承接装置承接2种工况下钢丝绳纵向-扭转耦合振动数学模型,基于阶跃函数给出了钢丝绳振型函数及矿车进出罐笼过程的振动位移、张力和扭矩的求解方法及近似解析表达式.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矿车进罐后承接装置承接时罐笼下沉的距离远小于摇台搭接下降的距离,提升钢丝绳张力和扭矩也相对较小,而罐笼冲击减速度的峰值变化不明显.在罐笼承接减速度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时可采用弹性承接装置,有助于避免罐笼过度下沉而影响矿车进出罐笼.  相似文献   

6.
分析罐笼承接、换层时的受力状态,设计出利用弹簧缓冲、油缸作为驱动元件的自动换层阻尼托罐摇台,它能较好地解决矿车进出罐笼、平稳托罐和缓冲停罐的问题,提高井口、井底进出车装备的使用性能和矿井的提升效率。  相似文献   

7.
同侧进出罐笼推车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义 《矿山机械》2005,33(2):114-114
目前采用竖井开采的矿山中,矿井提升系统中采用井上下同侧进出矿车罐笼提升方式的仍较普遍。但在这种提升方式中,当罐笼达到井口平台或井底平台时,矿车无法自行推出,必须由人工推出: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推车装置,该装置不需电源,它是将罐笼下放过程种势能转换成液压能储存在蓄能器中,当罐笼到达预定位置时,蓄能器释放液压油推出液压缸推车杆,将矿车推出罐笼.具体形式如图1。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常见的通用设计中,上下井口操车设备的布置,一般在进车侧设有摇台、推车机、阻车器等;而出车侧仅设有摇台,无其他设备.当罐笼内的矿车被顶出来后,靠出车侧的自滑坡度(一般为5~10‰)使矿车离开井口.进入罐笼的矿车,靠罐内阻车器进行定位.开滦钱家营矿井从西德德马格(Demag)公司引进的操车设备,其布置方式与国内不同(见附图),主要有①在井口出车测设有阻车装置;②在井口进车侧设有限速阻车装置;③下井口摇台设有  相似文献   

9.
某铜矿竖井开拓采用钢丝绳罐道,罐笼提升,矿车通过摇台进出罐时,罐笼无法稳定,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在利用各中段原有的摇台基础上设计了自动托台,重车在入罐时由托爪托住罐底,阻止提升钢丝绳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矿车平稳进出罐笼,达到了稳定提升、保障安全的目的,并符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的要求,为同类开拓系统的矿山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罐笼副井下井口纵向布置 下井口纵向布置,因选择罐笼承接装置不同而异。多绳提升或多水平提升的罐笼副井,通常选用摇台作承接装置。这里介绍一下选用摇台作承接装置的罐笼副井下井口纵向布置。根据矿车装罐和卸罐的方式及置换矿车的运动状态不同,可布置成Ⅰ、Ⅱ两种型式,如图1。  相似文献   

11.
一、深井摇台的理论探讨摇台是保证矿车进出罐笼的一种重要的连接装置.罐笼与平台的轨道标高差是靠摇合的调节距离来补偿.产生标高差的因素有:①矿车进出罐笼时,因载荷变化所引起的提升钢丝绳的弹性伸长ε_p;②绞车控制停车位置的误差ΔS;③提升过程中,提升钢丝绳所产生的残余变形,即每次调绳前钢丝绳的最大超长ι_δ(包括更换新绳时,截取钢丝绳长度的误差).所以,摇台的调节距离S应满足:  相似文献   

12.
煤矿罐笼井操车设备的布置,在以往的设计中,一般是进车侧设有摇台、推车机、阻车器,而出车侧只设摇台,无其它设备。当罐笼内矿车被顶出来后,靠出车侧的自滑坡度使矿车离开井口。进入罐笼的矿车,靠内阻车器进行定位。近年来,新井的罐笼井操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钢丝绳罐道不适用于多水平提升,且井筒布置也需要较大的空间。由于技术改进,钢丝绳罐道在一些多水平提升的铀矿山得到成功的应用。本文报道了有关减少提升容器的摆动量、罐道绳拉紧装置、中间水平稳罐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改进,采用新型稳罐摇台或活动罐道作为中间水平的稳罐装置,不仅可以牢靠地稳住罐笼,承受矿车进罐的冲击力,而且可以限制罐笼的纵向倾斜。  相似文献   

14.
立井提升的矿井,为保证矿车顺利进出罐笼,通常都设有操车设备,操车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煤炭任务的完成,因此,设计操车设备,应充分考虑到好用、耐用、安全和经济.在设备布置上,应考虑紧凑、维修方便,尽量缩短操车距离,减少操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一九七六年沈阳煤矿设计院为湖南省涟邵矿务局洪山殿煤矿彭家冲矿井设计了一套一吨矿车液压操车设备,自一九八一年投产运转到现在,已运送空、重矿车5O余万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鹤煤五矿副井提升能力不足,双码罐笼提升中心线偏向一码,井筒另一码具有可利用空间的特点,安装了新型可伸缩摇台,不需要扩大井筒和改造罐笼,即可增加罐笼提升物料长度空间,解决了鹤煤五矿副井口制约上下2.5m以上超长物料的难题,增加副井提升矿车时间,缓解掘进生产持续紧张的局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罐笼承接设备是用于连接罐内外轨道,并使之尽可能平稳地交换罐笼内外矿车的设备,目前矿井普遍使用的罐笼承接设备是摇台。在充分分析郭庄煤矿辅助井相关参数及功用的基础上,调研了THT型井底自适应补偿托罐摇台在有关煤矿的使用情况及相关参数、功能、原理,为矿方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该设备安装使用后,满足了矿井的提升安全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立井罐笼担负整个矿井的提升任务,提升安全性为矿井提升运输中的重中之重,罐笼内上挡车器为矿车在罐笼内的唯一安全闭锁,分析论述了原手动挡车器的现状,通过设计计算,将原手动挡车器进行自动化改造,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提升安全得到保障、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人员劳动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采用端面罐道的多水平提升矿井,在中间水平进出矿车时,要求端面罐道在此处断开;在罐笼通过中间水平时,要求罐道在此处连续起来.目前我国的一些多水平提升矿井、如荆各庄矿、吕家坨矿等,在中间水平将端面罐道断开,采用四角罐道过渡中间水平的方式,以保持罐道的连续性.但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荆各庄矿采用3吨矿车单层罐笼,提升速度为8米/秒左右,在通过中间水平时,须降低提升速度(提升矸石、设备和材料时,降至半速;升降人员时,降至2米/秒左右).如罐笼以全速通过中间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刘同义 《煤矿机械》2012,33(8):156-157
介绍了一种新的矿车推车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将罐笼下降的能量通过蓄能器储存起来,当罐笼到达预定位置时,蓄能器释放液压能,驱动液压缸,将矿车推出罐笼。这种方法解决了同侧进出罐笼提升中矿车推出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使用翻斗式矿车的矿山矿车的损坏集中表现在车架断裂、车体铆接处开裂两方面。归结原因,多为矿车速度过快,互相碰撞所致。而矿山提升系统出车过程,大多采取空、重车自溜滑行,直至编组点的自选方式。它具有简便易行等优点,但由于坡度变化不易控制,导致车速过高,造成矿车碰撞严重、损坏矿车,以至脱轨、翻车等事故,严重影响生产的进行。对于立并罐笼提升采取自动进出车摇台的矿山,罐笼的高低,使出罐矿车的速度变化较大。怎样降低矿车临近编组点的车速,以减少碰撞所带来的一系列危害,又不影响出车速度,是我们多年来一宜未能彻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