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2019年9月下旬,上海市金山区发生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疫情,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又一新发疫区。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对金山区美国白蛾的取食范围、生活史、生活习性等发生规律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白蛾取食范围新增了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等寄主植物;其生长发育、生活习性等发生规律也较北方地区有较大变化,存在1 a 4代的可能。传播扩散和形成较大生物灾害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mea(Drury)在秦皇岛市1年发生2~3代,其幼虫为害百余种植物的叶片,以蛹的枯枝落叶下、建筑物缝隙、树皮裂缝、土石块下等处越冬,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生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特点。通过10a的防治试验,总结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如人工、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方法,可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12年~2014年在沈阳地区进行美国白蛾发生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沈阳1年发生2代,第1代幼虫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成虫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卵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期8月上旬至9月下旬,蛹期9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美国白蛾虫态有重叠现象,1~2代历期不等,第2代成虫产卵期较之第1代明显变短,而幼虫期和蛹期又明显较之第1代变长。  相似文献   

4.
<正> 美国白蛾是为害林木和果树的灾害性虫种之一,是国际上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1940年随运载工具由北美传播到欧洲,后又传播到亚洲。1979年在我国辽宁东部地区发现并成灾,1989年在河北东部秦、唐地区发现。由于该虫繁殖力强,寄主范围广,在新传入地又摆脱了原产地天敌的控制等原因,造成了该虫种的猖獗,对发生区的林木、果树的安全生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几年来,我们结合查防、扑灭工作,对该虫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承德市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具有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多、危害严重等特点.在承德市1a发生2代,6月上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分别是第1、2代幼虫危害盛期.美国白蛾对承德市18科24属31种植物造成危害,危害严重的有13种,第1代寄主植物有19种,其中山楂就占74.7%,第2代寄主植物有28种.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样株和定期定点观察,对通辽地区杨干象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干象在内蒙古通辽市1 a发生一代,以幼虫(大多数)或卵(少数)在寄主枝干韧皮部越冬。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的幼虫开始活动,越冬的卵也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蛀入木质部化蛹,蛹期12 d左右,6月下旬逐渐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交尾产卵,不同时间产的卵的卵期差异很大,8月中旬产下的卵,卵期平均12 d; 9月上旬产的卵,卵期平均20 d;后期产下的卵直到第二年春季才孵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回顾及今后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概述了自1979年我国丹东地区首次发现美国白蛾至今十年多来,该虫在我国发生、危害及防治概况;并对今后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和治理措施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发生及危害情况辽宁省 1979年在丹东最初发现美国白蛾时 ,就已蔓延到丹东、大连和本溪三市的9个县 (市、区 ) 86个乡 (镇 )。 1980年全国普查时 ,除上述 9个县外 ,又发展到 139个乡 (镇 ) ,并在丹东市的市区发现了该害虫。到 1985年 ,该害虫又扩散到了辽阳市的弓长岭区、辽阳县、本溪市区。截止到 1999年底 ,全省已有 10个市、 6 4个县 (其中农村 42个县市、城区 2 2个区 ) ,6 0 6个乡镇、街道 (其中农村乡镇 489个 ,城市街道 117个 )发生美国白蛾。美国白蛾以 1~ 4龄幼虫群居在吐丝结成的网幕中 ,在背面啮食叶肉 ,并不断将网幕增大以扩…  相似文献   

9.
10.
以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危害寄主植物多、防治难度大的美国白蛾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年来盱眙县美国白蛾的疫情监测与防控实践,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明确防治责任,创新防治机制、形成快速反应,重防一代、主抓地面防治,广泛深入宣传、开展群防群治和增强美国白蛾新疫区的灾情应急反应能力等可持续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是我国农、林业共同的检疫对象,其食性杂,繁殖量大,是一种危险性虫害。本文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确认美国白蛾在淮北地区1年3代。选取了苦参碱、灭幼脲、杀铃脲、氯氰菊酯和甲维盐等药剂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灭幼脲类农药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并有持效期长等优点,推荐在淮北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沈阳地区美国白蛾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沈阳地区2013—2014年人工摘除美国白蛾网幕、人工喷洒无公害混配农药、飞防喷洒混配农药和释放周氏啮小蜂等几种美国白蛾无公害防治技术效果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摘除网幕2代虫口减退率为88.41%~97.03%;人工喷洒无公害混配农药平均校正死亡率为88.41%~97.03%;飞防虫口减退率为97.78%~100%;挂蜂美国白蛾蛹寄生率为56.67%~70%。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于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市发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后,害虫扩散蔓延到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和上海。美国白蛾繁殖量大,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扩散速度快,暴发时常食尽叶片。近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浸虫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和虫酰肼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如下:苦参碱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43 9+0.713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21.915 2 mg/L,LC90为1 373.543 9 mg/L;虫酰肼对美国白蛾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431 2+0.689 1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6.689 6 mg/L,LC90为484.307 mg/L。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近年来美国白蛾飞机防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国白蛾飞机喷洒防治作业质量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通过采取充分做好前期准备、选择适宜的药剂、掌握有利防治时机、运用先进的喷洒技术等4项措施,可以提高美国白蛾飞防作业质量,确保飞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美国白蛾化学不育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害虫,具有食性杂、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繁殖力强等特点,常造成重大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解决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与春蚕养殖之间的矛盾,探索了“飞防”与“养蚕”错时安排的方法,即6月3-10日飞防效果最好,飞防后虫口减退率可达到99.45%、有虫株率仅为0.17%;使用26%阿维·灭幼脲(900 g·hm^-2)飞防后虫口减退率99.36%,有虫株率为0.83%,效果明显;最佳飞防时间为10∶00前。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市美国白蛾天敌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秀荣 《中国森林病虫》2007,26(3):30-31,34
通过对美国白蛾各个发育期的天敌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除了捕食性天敌七星瓢虫、大刀螳螂等外,幼虫期有2种寄生性天敌、蛹期有12种寄生性天敌,这为保护和利用天敌、有效控制美国白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美国白蛾在辽宁发生三代的调查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在辽宁全省范围内普遍发生第 3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其原因是 :早春温度变化大 ,降水多影响越冬蛹羽化 ,使成虫发生不整齐 ,高峰期不明显 ;幼虫期低温、多雨使孵化期加长 ,幼虫暴食期遇高温 ,使各虫态发育加快 ,期距缩短 ,但对幼虫和卵的发育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气温是导致第 3代美国白蛾发生的重要条件。夏季持续高温 ,秋季降温缓慢是决定第 3代美国白蛾出现早晚、数量多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廊坊地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mry)在廊坊地区是新传入检疫性林业害虫,通过对其在廊坊生物学特性调查,提出防治措施。美国白蛾在廊坊地区1a发生3代,存在世代交替现象,各代成虫产卵量、孵化规、幼虫和蛹历期不同,均以第2代产卵量大和历期短。防治上采取综合防治、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