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 ml,注射流率4.0~4.5 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16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 48例TIA患者中35例(占72.9%)可见血管狭窄73处,其中轻度狭窄47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6处、血管闭塞4处.共发现斑块62块,其中钙化斑块36块,脂质斑块7块,混合斑块19块.结论 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36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X线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此检查有5%的并发症及0.5%的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1].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无创伤性检查手段愈来愈多地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估[2].作者对36例颈动脉狭窄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颈动脉病变诊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5年7月行颈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3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血管仿真内窥镜(CTVE)。结果36例颈动脉MSCTA检查,27例患者有异常血管,其中双侧血管异常11例,单侧血管异常16例,狭窄血管35支,30支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15支颈动脉可观察到软斑块。结论颈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观察颈动脉的血管形态,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颈动脉壁的钙化及软斑块,对脑梗塞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斑块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8月我院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资料。结果共发现377个斑块,其中斑块钙化率63.40%;颈动脉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27.85%)、颈动脉分叉部(39.78%)及颈内动脉(21.48%)。轻度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斑块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岁与≥70岁组间斑块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颈总动脉发生斑块的类型与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闭塞与临床症状正相关(B=1.080,P〈0.05),而钙化性斑块与临床症状负相关(B=-0.688,P〈0.05)。结论64层CTA不仅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还可定量测量血管狭窄;联合评价斑块类型、狭窄程度及发生的血管节段可对临床脑血管事件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的CTA检查结果,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CTA显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显示率为100%;颈内动脉狭窄1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4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计算狭窄程度。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首选无创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狭窄段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GE公司L ight Speed P lus/4 i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156例患者颈动脉进行容积扫描,分两组,第1组72例利用小剂量试验扫描确定延迟时间;第2组84例常规延迟16~20 s。在ADW 4.0工作站分别进行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智能血管分析及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 IP)、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156例患者中152例扫描成功,4例扫描失败,第1组1例患者不能配合,第2组1例延迟时间短,2例延迟时间偏长。颈动脉体瘤3例,颈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1例;余144例288支颈动脉,正常176支、轻度狭窄72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15支、完全闭塞4支。结论通过小剂量试验扫描可确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常规延迟时间为16~20 s;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建议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得到颈动脉和椎动脉各42支,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检出30支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出I度狭窄12支、Ⅱ度狭窄10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经计算CTA检出颈动脉I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误诊率(a)4.7%、漏诊率(B)30.1%;Ⅱ度狭窄的敏感度(Se) 82.1%、特异度(Sp) 97.6%、误诊率(a)2.4%、漏诊率(B)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敏感度(Se)93.3%、特异度(Sp) 98.1%、误诊率(a)1.9%、漏诊率(B) 6.7%.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出血发作、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原因,与狭窄程度、狭窄处斑性质、颅内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CT血管造影(CTA)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检查手段,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16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了CT血管造影检查的时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使其能够更好准确地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判断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院2010-2012年对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分析,来探讨颈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病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SCTA及DSA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6例224支颈动脉(颈总、颈内)中,DSA检出156支狭窄,SCTA检出159支狭窄;以DSA为标准,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7.44%,特异度为89.71%,阴性预测值为93.85%,阳性预测值为95.60%,Kappa值为0.882 4,SCTA与DSA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结果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SCTA是颈动脉病变检查较为安全可靠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评价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公司LightspeedTM 16CT机,对46名有肺部疾病的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扫描速度0.5 s/360°,扫描层厚0.625 mm,螺距1.375∶1,重建间距1.25 mm,造影剂注射速度3.5~4 ml/s。肺动脉正常25例,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干或肺动脉16例,肺动脉栓塞4例,大动脉炎伴发肺动脉狭窄1例。8例经病理证实。结果经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肺动脉正常的25例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以及段和亚段级肺动脉。明确显示癌肿与肺动脉的关系16例,肺动脉变形、移位及狭窄17例,肺动脉栓塞4例。结论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对肺动脉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血管造影及ECT。  相似文献   

12.
韩飞 《中国医药导刊》2012,(10):1720-172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57例颈动脉狭窄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CTA诊断结果和DSA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评价CTA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结果:DS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6.5%(55/57),CTA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87.8%(50/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SA对于颈动脉狭窄I级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CTA检查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狭窄Ⅱ级、Ⅲ级及Ⅳ级的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是指导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颈动脉CTA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检查技术,在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长度及血管内表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准确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部动脉的狭窄是脑缺血和脑梗死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及时进行手术介入治疗,从而控制脑缺血性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以来是诊断颈部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何华 《河北医学》2009,15(4):477-4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临床疑有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而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5例,经六排螺旋CT扫描后得到50支颈动脉和椎动脉,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及硬化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共观察颈动脉和椎动脉各50支(共100支),其中正常54支,异常56支。狭窄血管46支:颈总动脉轻度狭窄3支;颈内动脉轻度狭窄17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1支;椎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3支。显示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27处,钙化斑块12处,非钙化斑块9处,混合型斑块6处。结论:MSCTA可早期发现和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对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其硬化斑块稳定性作出评估及判断,可有效预防因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逸娟  莫永祥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5):1385-1386,1389
目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及与DSA的吻合程度.方法 选择4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维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CTA检查与DSA检查比较,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Ⅱ~Ⅳ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颈动脉Ⅰ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符合率(π)85.5%、误诊率(α)4.7%、漏诊率(β)30.1%;Ⅱ度狭窄的Se 82.1%、Sp 97.6%、π 91.3%、α 2.4%、β 17.9%;Ⅲ及Ⅳ度狭窄的Se 93.3%、Sp 98.1%、π 97.1%、α 1.9%、β 6.7%.结论 颈部血管CTA检查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DSA检查吻合程度好,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对5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颅外段颈动脉MSCTA检查,评价颈动脉斑块数目、性质、部位、强化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共发现斑块131个,硬斑块101个,28例发现软斑块30个,其中4例发现溃疡斑.斑块分布于颈动脉起始部16个,颈总动脉13个,颈动脉分叉部76个,颈内动脉26个.增强后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血管狭窄59支(10例为多支狭窄),轻度狭窄31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7支,完全闭塞2支.结论 MSCTA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技术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市两家医院2012年1-12月住院患者63例为观察对象,均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先行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所有数据应用add/sub软件进行自动减影处理.结果本组63例患者CTA检出I度狭窄36支、Ⅱ度狭窄30支、Ⅲ及Ⅳ度狭窄24支;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证实I度狭窄42支、Ⅱ度狭窄36支、Ⅲ及Ⅳ度狭窄24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其程度,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超声(US)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查的价值,并比较MS—CTA不同重建技术对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可靠性。方法:对31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同时作MS-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4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S-CTA重建方式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三种技术,分别在轴位、MPR、MIP和VR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的狭窄程度。颈总动脉颈膨大和颈内动脉段起始段的狭窄率分别按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标准计算,然后将其分为五个等级:无狭窄、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结果:31例患者共62条颈动脉,其中23条在MS-CTA和US上同时发现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两种方法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一致性为81%。对颈动脉各段狭窄程度进行分级时,MS-CTA不同重建技术图像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DSA比较,MS—CTA确诊3条颈内动脉闭塞。而其中1条US未能发现。结论:US、MS—CTA等非侵入性检查可较好地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并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方面具有互补作用。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并综合采用多种重建方式,MS—CTA可较好地用于评价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9.
邓晓彬 《河北医学》2012,18(1):61-64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16排CT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2例脑血管病变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49例,脑内动静脉血管畸形(AVM)3例.52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并且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也清晰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它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高频彩超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影像检查对比分析。结果 35例患者高频彩超确诊颈部动脉狭窄31例(31/35),CTA确诊颈部动脉狭窄32例(32/35),二者联合检查确诊34例(34/35),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检查。结论高频彩超联合CTA可提高颈部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