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不同接种剂量在初免及复种后的免疫效果及差异性。方法在同一观察区域、不同时段对适龄儿童分成两组采用MV0.2 ml与0.5 ml接种剂量分别在初免和复种后进行麻疹IgG抗体滴度测定。结果初免后,0.5 ml组较0.2 ml组IgG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分别提高5.28%与9.79%,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由1:543.03提高至1:813.51;初免加复种后,0.5 ml组较0.2 ml组阳性率、保护率分别提高5.32%与3.98%,GMT由1:740.49提高至1:1098.30;初免加复种较单一初免的阳性率、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免接种剂量0.5 ml可提高IgG抗体阳转率;复种0.5 ml与0.2 ml组的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0.5 ml组抗体阳性率、GMT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20年健康人群的麻疹、风疹和水痘IgG抗体水平,为本地制定免疫规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被调查对象,采集血液标本共238份,进行麻疹、风疹和水痘的IgG抗体水平监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ELISA检测血清样本共238份,麻疹、风疹和水痘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06%、92.02%和79.41%,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分别为1 204.65、43.38和290.38 mIU/mL。男女性别比为1.02∶1,麻疹、风疹和水痘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岁组麻疹IgG阳性率最低,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58,P0.05);0~1岁组的风疹IgG抗体阳性率最低,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80,P0.05);0~1岁组水痘IgG抗体阳性率非常低,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32,P0.05)。接种麻疹疫苗≥2剂次的人群IgG抗体阳性率为95.10%,不同免疫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P0.05);接种风疹疫苗0剂次的人群IgG抗体阳性率最低,不同免疫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0,P0.05);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0剂次的人群IgG抗体阳性率最低,接种2剂次的阳性率最高,不同免疫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5)。结论本区麻疹、风疹IgG抗体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有所提高;水痘IgG抗体水平较低,存在暴发、流行的可能。应加强麻疹、风疹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有针对性地宣传水痘减毒活疫苗并推广接种;还须积极开展麻疹、风疹和水痘IgG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3.
对青海省1~14岁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抽样分析并评价其预防接种质量.在全省六州一地一市各选择1个县,对1~14岁健康儿童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麻疹疫苗抗体阳性(≥1∶200)率为89.90%,保护率(≥1∶800)为81.91%,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551.76.不同性别、民族及年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麻疹疫苗抗体阳性率除化隆县为79.41%外,其它各地均在85%以上,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仍有差别,保护率距消灭麻疹尚有较大差距,还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青少年I型糖尿病的相关性,为I型糖尿病的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6月间石家庄地区各医院收治的49例青少年T1DM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即时指尖血免疫测定仪分析受试者HbAlc水平;应用RT—PCR技术检测血液中CpnDNA;应用ELISA方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Cpn特异性抗体水平,对CpnDNA的检出情况及HbAlc水平与CpnDNA和特异性抗体水平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CpnDNA的栓出率为4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pn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再次感染或慢性感染Cpn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Alc与IgG/IgA抗体水平显著相关,血糖控制较差0qbAlc〉9%)的糖尿病患者CpnIgG/IgA抗体阳性率与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HbA1c〈7%)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与健康对照相比,青少年T1DM患者更容易感染Cpn,且更容易由急性感染状态进展为慢性感染形式,良好的血糖可能降低患者发生与代谢控制有关的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吉林省2016年健康从业人员的麻疹(measles)和风疹(rubella)的抗体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采集吉林省2016年各地区18岁及以上健康从业人员1 419人的血清,检测其麻疹和风疹的IgG抗体,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年吉林省健康从业人员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1.26%,风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1.46%。麻疹和风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主要流行季节均在春季。吉林省8个地市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在82.00%~98.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9,P<0.05);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在63.75%~8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9,P<0.05)。男性与女性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64%和90.7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1.42,P>0.05);男性与女性的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84%和80.9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22,P>0.05)。各年龄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在88.73%~100.00%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1、P=0.21,P>0.05);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在75.00%~88.89%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4、P=0.47,P>0.05)。结论 2016年吉林省健康从业人员麻疹和风疹的IgG抗体阳性率未达到可形成免疫屏障的水平,建议对该人群开展麻疹和风疹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TORCH系列病原体感染在产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ORCH系列抗体,初步调查了产科孕产妇、异常妊娠史妇女及部分其它病人此类抗体水平。CMV-IgM阳性率,孕产妇11.7%(60/542),不良妊娠史妇女21.43%(15/70),其它病8.82%(15/107);RUV-IgM阳性率孕产妇15.7%(85/542),不良妊娠史妇女为31.4%(22/70);TOX-IgM阳性率分别为16.9%(92/5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8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抗体水平,为评价脊灰疫苗免疫效果、保持河南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漯河市舞阳县、许昌市建安区和濮阳市清丰县作为监测点,通过中和抗体测定法对健康人群进行脊灰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636份健康人血标本,其中脊灰I型和III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54%和93.5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137.70和1∶47.27,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III型。不同年龄组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T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免疫史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过脊灰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未接种或者免疫史不详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8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处于较高水平,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但保持河南省无脊灰的发生工作依然严峻。脊灰防治需加强人群的疫苗免疫规划和常规免疫,定期对健康人群脊灰抗体的检测是防止脊灰病毒传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用转染EBV DNA Bam HI K片段后稳定表达EBNA-1的K_4细胞作为靶细胞,检测50份鼻咽癌病人和38份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IgG/EBNA-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2%。前者的平均几何滴度为89.4,后者为18.3,前者约为后者的5倍。同一批被检血清经SPA吸收去除IgG竞争性抑制后,鼻咽癌病人的IgA/EBNA-1抗体阳性率达78%(GMT 20.9),健康人的IgA/EBNA-1抗体阳性率仅5.3%,效价亦很低(GMT 5.2)。表明IgA/EBNA-1抗体对鼻咽癌是比较特异的,可考虑作为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的方法,以定量检测组织中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的水平。方法:分别以小鼠源性抗3-硝基酪氨酸单克隆IgG抗体和兔源性抗3-硝基酪氨酸IgG抗体为包被抗体和检测抗体,采用正交设计方法摸索以上各抗体的浓度,建立定量检测3-硝基酪氨酸(3-NT)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同时,测定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3-NT的含量。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NT的最低检测下限为0.10ng·ml^-1,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的检测范围是(0.15-7.50)ng·ml^-1(r^2=0.995);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的心肌组织中的3-NT水平为(1022.42±97.35)ng·mg pro^-1,明显高于假手术组(246.58±56.52ng·mg pro^-1,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量检测3-NT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能够方便、准确、快速地检测组织中3-NT的含量,为定量检测组织中ONOO-的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于孕妇尿液进行HCMV—DNA筛查,减少和有效地避免胎儿及新生儿的HCMV感染。HCMV.DNA筛查同时进行HCMV抗体检测,明确诊断HCMV感染的灵敏、准确方法。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进行尿液HCMV-DNA测定。血液HCMV IgM、IgG抗体检测应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结果筛查6568例孕妇尿HCMV.DNA,阳性273例,阳性率为4.2%。孕妇在12—20周者,阳性率为10.3%;孕妇在21~30周者,阳性率为33.3%;孕妇在31~39周者,阳性率为56.4%。在273例尿液HCMV—DNA阳性者中,56例同时进行血液HCMV IgM、IgG抗体检测,Igi抗体阳性者2例,IgG抗体阳性者22例。结论在孕妇HCMV感染的筛查与诊断中FQ.PCR是灵敏准确的方法。孕妇中HCMV—DNA筛查是保证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山市1~14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麻疹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抗体水平状况,为维持无脊灰、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220名1~14岁健康儿童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抗体Ig 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用中和试验检测脊灰(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结果脊灰、麻疹和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36%、93.18%和66.36%,脊灰病毒Ⅰ、Ⅱ、Ⅲ型和麻疹病毒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15.90、1∶119.05、1∶31.40和1∶1 254.45;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36%。结论中山市1~14岁健康儿童对脊灰病毒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乙肝得到有效控制;但麻疹未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前体质量(BMI)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产科分娩的GDM孕妇资料,共117例,按照BMl分级标准将所有产妇分为低体重组(18例)、正常体重组(65例)、超体重组(21例)、肥胖组(13例),比较四组产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顺产率分别为55.56%、61.54%,明显高于超体重组38.10%、肥胖组15.38%(X2=11.035,P=0.012);而肥胖组剖宫产率85.62%K高于超体重组61.9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新生儿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56%、9.23%,低于超体重组33.33%、肥胖组4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孕前BMI与孕妇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孕前积极检查,将BMI控制在25以下,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评估分析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随机对辖区内1~12岁健康儿童2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强化免疫前及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l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监测人群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100.00%(216/216),2009年强化组、2010年强化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82.08%、87.62%和1958.83、2050.26,均显著高于强化免疫前;2009年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发病率由强化免疫前五年平均发病率1.71/10万下降至0.22/10万,下降率87.13%,2010年强化后麻疹年发病率再次下降(0.039/10万),下降率82.27%。结论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均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提高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25例,正常妊娠妇女25例以及正常非妊娠育龄妇女25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Th17和Treg细胞数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10、TGF-β及IL-17的浓度。结果: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但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IL-10及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而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以及正常非孕妇女(P0.05)。结论:外周血Th17细胞数和IL-17水平的升高以及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复发性自然流产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顾金云  徐艺  杨红  刘淑娟  蔡国青 《生物磁学》2013,(35):6952-6955
目的:胎膜早破是一种常见但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的妊娠并发症。在所有的早产儿中,孕妇胎膜早破的比例高达33%。本研究针对胎膜早破产妇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及免疫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内茵群失调或局部免疫反应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34例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妇女及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各34例作为对照。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对比分析各组样本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免疫因子的浓度。结果:胎膜早破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要明显低于健康妇女组与健康孕妇组(79.4%VS70.6%VS34.1,X2=8.438,P〈0.05),三组研究对象其他茵属分布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阴道分泌物IL-6浓度与TNF.仪浓度要显著高于健康妇女组与健康孕妇组(P〈0.05)。结论:胎膜早破产妇阴道内的菌群分布与健康女性及孕妇有所不同,阴道内茵群失调及局部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胎膜旱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Ig1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I和GST-П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分别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22例新辅助化疗前后及正常宫颈组织20例P-ge、MRPI和GST-T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新疆维吾尔族正常宫颈、初治宫颈癌组织中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0.9%;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31.8%;GST-П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01%。P.gP和GST.丌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P.Pg阳性表达显著上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MRP1、GST-П阳性表达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新辅助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P—gP、MRP1及GST-Tr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g、MRP1、GST-П无法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预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孕妇经治疗后,其体内25-羟维生素D(25-(OH)D3)水平对42天婴儿胫骨声波的传导速度(speed of sound,SOS)值、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甲亢孕妇40例为甲亢组(T组),随机抽取健康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C组),甲亢组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后,监测两组孕妇25-(OH)D3水平与生后42天婴儿的胫骨SOS值、骨代谢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观察、统计分析。结果:甲亢组孕妇在产后42天体内25-(OH)D3的水平比其在产后第1天升高(P〈0.05),甲亢组孕妇在产后42天体内25-(OH)D3水平接近对照组(P〉0.05),在产后42天婴儿的胫骨SOS值接近对照组(P〉0.05),甲亢组产后42天婴儿的血清钙(Ca)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接近对照组(P〉0.05)。结论:甲亢组孕妇给予丙硫氧嘧啶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其体内25-(OH)D3水平升高,所产42天婴儿的骨密度也随着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I和GST-∏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分别检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22例和非宫颈鳞癌组织20例,汉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30例和非宫颈鳞癌组织30例,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I和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新疆维吾尔族正常宫颈、初治宫颈癌组织中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2.7%;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9%;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0.9%。P-gp、和MRP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疆汉族正常宫颈、初治宫颈癌组织中P-g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6.7%;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60%,MR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6.7%。P-gp、GST-π和MRP1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中: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GST-π阳性表达显著上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P-pg、MRP1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新疆汉族妇女宫颈鳞癌组织中: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P-pg、GST-π阳性表达显著上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NACT后宫颈癌组织中MRP1阳性表达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MRP1及GST-π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P-gp表达阴性患者NACT有效率显著高于P-gp表达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p〈0.05);⑥汉族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P-gp、GST-π表达阴性患者NACT有效率显著高于P-gp、GST-π表达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p〈0.05);化疗前宫颈鳞癌MRP1表达阴性和阳性患者NACT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g和GST-π可作为预测汉族宫颈鳞癌化疗敏感性指标。P-pg可作为预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化疗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