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精细石油化工》2017,(3):36-39
在马来酸二甲酯加氢制备γ-丁内酯的反应过程中,采用铜-铝系氧化物催化剂替代铜-铬氧化物催化剂,去除了污染严重的铬。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氢酯比和液时空速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25~232℃,压力0.5MPa,氢酯摩尔比(40~70)∶1,液时空速≤0.8h~(-1),在此条件下,反应转化率大于90%,γ-丁内酯选择性约90%。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渍-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载体负载的Cu-B催化剂,并用于马来酸二甲酯气相加氢反应中.用N2物理吸附研究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型和孔径分布,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催化剂中Cu组分的化学状态.实验结果表明,MgO负载的Cu-B催化剂由于Cu仅被还原为Cu+,所以加氢活性极差;而孔径单一的Cu-B催化剂可能并不利于目标产物四氢呋喃的生成.以ZrO2、γ-Al2O3和TiO2为载体有利于DMM选择加氢生成四氢呋喃,其中以γ-Al2O3为最优.  相似文献   

3.
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Ru基催化剂,研究了Al2O3载体、Ru负载量、助剂种类以及助剂负载量对于固定床反应器中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加氢效果的影响。采用XRD,TEM,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载体比表面积须大于200 m2/g,适宜的Ru负载量为3%(w),助剂对催化剂性能有显著影响。当Ru为活性组分,W为助剂时,DMT的转化率和1,4-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选择性达到最高,分别可达96.8%和95.1%,最后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以顺酐和甲醇为原料,DZH型树脂为催化剂,合成了马来酸二甲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进料空速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90~110℃、反应压力0.6MPa、甲醇与顺酐质量比为1.4、顺酐空速0.74 h-1的条件下,顺酐转化率大于99.6%,二甲酯收率大于98.6%.  相似文献   

5.
加氢催化剂再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加氢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和机理,加氢催化剂再生技术的机理和分类,国内外新型加氢催化剂再生技术,加氢催化剂再生过程中影响再生效果的因素,以及工业装置催化剂再生时的防腐蚀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YJYCH催化剂,在小型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对1,5-戊二酸二甲酯加氢制备1,5-戊二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氢酯摩尔比[n(H2)/n(1,5-戊二酸二甲酯)]和液体空速(LHSV)对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15 ℃,反应压力为5.0 MPa,LHSV为0.38 h-1,氢酯摩尔比为96.0的条件下,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8.79%,97.7%.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过渡金属氧化物、稀土氧化物和BaO对Cu-Cr催化剂豆油加氢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通过XRD、TPR、TEM、XPS和比表面的测定,探讨了MnO、BaO提高催化剂活性和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化工》2016,(1):10-14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采用Cu-SiO_2催化剂,在温度160~200℃、压力2MPa~5MPa,氢酯物质的量比100~300和DMM空速0.2~0.5h~(-1)的反应条件下对DMM加氢制1,3-PDO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高压、高氢酯比的条件下有利于DMM的转化率和1,3-丙二醇选择性的提高。较适合的反应条件为:压力5MPa,温度180~190℃,氢酯比300,DMM空速0.4h~(-1)。动力学研究表明,DMM加氢反应符合L-H吸附反应动力学模型。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氢气不解离吸附,由此得到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及参数。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DMM加氢反应高度适定。  相似文献   

9.
复合氧化物载体用于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用于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复合氧化物载体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含Al2O3、含TiO2和含ZrO2的复合氧化物载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加氢催化剂硫化的反应原理、硫化技术的新分类、国内外新型加氢催化剂硫化技术、加氢催化剂硫化过程中影响硫化的因素、工业装置催化剂硫化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操作指标.  相似文献   

11.
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加氢催化剂器外预硫化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持硫率高和放热效应低等特点。在体积空速2.5h^-1、氢油体积比350、反应压力3.4MPa、反应温度350℃的条件下,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脱硫率为90.8%,脱氮率为78.6%,而器内预硫化催化剂的脱硫率为89.2%、脱氮率为75.1%,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和加氢脱氮活性优于器内预硫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Cu-Al、Cu-Mg-Al、Cu-Zn-Al水滑石作为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新型催化剂,并经XRD和IR进行了表征。在压力为2.0 MPa,氢酯摩尔比50:1,氢气体积空速3 000h~(-1),反应温度180~210℃条件下,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催化剂的评价结果表明,Cu-Mg-Al水滑石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草酸二甲酯的转化率高达99.5%,选择性为100%;另外,Cu-Zn-Al水滑石催化剂也同样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草酸二甲酯的转化率及乙二醇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3.8%和97.5%,远高于浸渍法制备的Cu/SiO_2、Cu/Al_2O_3(Cu 20%)为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简称DMT)为原料 ,经催化加氢制备 1,4 环己烷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 ,分析了催化剂、操作压力等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温度、O2体积分数、钝化时间及空速等因素对器外预硫化催化剂钝化的影响,考察了预硫化催化剂在钝化前后性质及活性的变化。以硫化度和自放热温度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固定床气体钝化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50℃,O2体积分数1%,时间30min,空速1000h^-1在100ml。装置上对催化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钝化处理的器外预硫化催化剂的初活性好于器内预硫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在顺丁烯二酸酐加氢生成1,4-丁二醇的反应过程中所用的铜基催化剂是用沉淀法制备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对该催化剂进行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孔窑、孔分布及透射电镜测定,结果表明该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失活主要是由于Cu烧结而引起的含Cu和含Cr二相分离所致,催化剂表面重质物附着是失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采用氧化-还原法或醇洗法可恢复催化剂活性。  相似文献   

16.
Zr促进的Cu-ZnO/HZSM-5合成二甲醚催化剂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共沉淀沉积法制备了Cu-ZnO-ZrO2/HZSM-5双功能催化剂,利用XRD,BET,H2-TPR等手段进行表征,并应用于CO2加氢合成二甲醚的反应中。考察了沉淀剂、硝酸盐浓度、共沉淀温度、pH值、焙烧温度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Na2CO3作为沉淀剂,在硝酸盐浓度0.2 mol/L、沉淀温度80℃、pH值9.0、焙烧温度300℃的条件下,Cu-ZnO-ZrO2/HZSM-5双功能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ZrO2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CuO和ZnO的分散,降低还原温度以及抑制逆水气变换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7.
贵金属选择性加氢催化剂Pd/Al2O3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脱除原料中的双烯烃,在实验室用饱和浸渍法制备出选择性加氢反应的贵金属Pd/Al2O3蛋壳型催化剂。在高压微反装置上,以苯乙烯、环己烯为反应物,以正庚烷为溶剂,模拟蒸汽裂解汽油,考察了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及选择性。结果表明,对于拟薄水铝石载体最佳的焙烧温度应高于1000℃;碱性金属的引入降低了载体的表面酸性,但添加量不宜过高,在添加量为5%时并不能显著改善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探讨了在Ziegler-Natta型均相催化剂上进行异辛烯加氢反应时,催化剂中的溶剂和铝/镍比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Ziegler-Natta型均相催化剂,并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异辛烯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Ziegler-Natta型均相催化剂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异辛烯加氢催化剂;在反应压力2.0~2.4MPa、反应温度160~200℃、m(Ni)/m(i-C8H16)为5×10 4~7×10 4和反应时间为2 h的条件下,异辛烯的转化率大于95%。对于异辛烯加氢反应,Ziegler-Natta型均相催化剂表现出与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不同的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甲醇气相脱水合成二甲醚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酸性及反应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分子筛的Bronsted酸中心和Lewis酸中心都是甲醇脱水反应的活性中心,而强酸中心是烯烃产生的主要场所。研究表明,采用硅铝比为60的HZSM-23分子筛作为催化剂,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质量空速5 h-1,温度300℃,压力0.1MPa,甲醇转化率为97.6%,二甲醚选择性为95%。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氮气吸附-脱附、红外光谱、氨程序升温脱附、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分别对热辐射式和热风循环式焙烧技术制备的加氢催化剂载体的机械强度、堆密度、孔体积、比表面积、晶相、酸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热辐射式焙烧技术所得载体具有较高的强度、较低的堆密度,晶体生长过程更平稳;热风循环式焙烧技术所得载体比表面积较大,小孔比例增加,具有更适宜的酸性中心分布,表现出更高的加氢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