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kit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52例GIST及28例对照肿瘤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序列,其中30例GIST另检测了c-kit基因第9和第13号外显子序列。结果25例亚性GIST中,14例有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56.0%);27例良性及交界性GIST中,仅2例有突变(7.4%)。良恶性GIST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中c kit基因第 9,11和 13外显子 (exon)的突变状态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分别扩增 5 4例GIST(其中良性 9例 ,中间性 2 6例 ,恶性 19例 )c kit基因exon 9,11和 13,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筛查 ,对SSCP分析有异常的标本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 ;并将c kit基因突变状态与GIST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 4例GIST中 14例 (2 6 % )c kit基因exon 11SSCP分析电泳行为异常 ,其中良性 4例、中间性 4例和恶性 6例 ;随机抽取其中 5例PCR产物直接测序证实 ,3例为exon 11框内缺失一个C ,另 2例为与exon 11相连的第 10内含子区插入一个T。exon 9和 13未见异常。GIST病例c kit基因exon 11突变者与无突变者的平均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多少、肿瘤内出血坏死及c kit基因蛋白产物 (CD117)和CD34的表达情况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 kit基因exon 11突变参与了部分GIS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是1983年由Mazur首先提出,1998年Hj—rota报道GIST存在e—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到KIT蛋白表达,2003年Hein-rich等发现某些缺乏e—kit基因突变的GIST存在同源的酪氨酸激酶基因PDFGRa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c-KI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对26例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行c-KIT蛋白(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人S100蛋白(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c-KIT基因11、9、13、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26例病例中CD117阳性为22例,共14例(53.8%)检测到c-KIT突变,第11外显子是KIT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检测到的突变形式主要有缺失突变,点突变和插人突变,均为杂合性突变。结论 CD117阳性及c-KIT突变是GIST的普遍现象,突变位点有集中趋势,以梭形细胞型突变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117阳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c-kit基因突变分布及类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GIST标本行CD117、CD34、SMA和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PCR技术对CD117阳性的GIST进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突变c-kit基因11、9、13和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4例成功提取了肿瘤DNA,其中3例检出了c-kit基因突变,均分布于第11号外显子,均为557-558(WK)的缺失性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性突变,1例为杂合子性突变。结论CD117阳性的GIST通常有c-kit基因突变,其11号外显子是经典分布热点,变异纯合子和杂合子突变为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117阳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c-kit基因突变分布及类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GIST标本行CD117、CD34、SMA和S-100检测,以确诊为GIST;采用PCR技术对CD117阳性的GIST进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方法对突变c-kit基因11、9、13和17号的外显子突变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例成功提取了肿瘤DNA,其中3例检出了c-kit基因突变,均分布于第11号外显子,均为557~558(WK)的缺失性突变;其中2例为纯合子性突变,1例为杂合子性突变.结论 CD117阳性的GIST通常有c-kit基因突变,其11号外显子是经典分布热点,变异纯合子和杂合子突变为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PCR基因扩增法对13例GIST患者进行15次基因检测,对其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次基因检测中发现C-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10次,其中突变类型为缺失突变5例,杂合性缺失2例,点突变2例,插入突变1例,C-kit基因9外显子突变1例,为复制突变。有4次基因检测为阴性结果。结论基因检测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靶向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在我国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0例GIST c-kit基因9号、11号、13号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号和18外显子突变.结果:60例GIST中kit基因突变率为63.3%,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其中以编码近膜区的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58.3%);其次为编码胞外区的9号外显子突变(3.3%);偶见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3号外显子突变(1.7%),是一个新的突变位点L641P;未检出17号外显子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42.9%),表现为密码子第557-560的点突变和框内缺失.第二个热点位于11号外显子的3'端,为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发生在胃部,女性患者多见.60例GIST中PDGFRA基因突变率为5%,表现为编码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18号外显子D842V点突变,且均为CD117阴性.未见编码近膜区的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CD117阳性GIST主要表现为c-kit突变,分布在11号外显子经典热点和3'端热点,后者与老年女性胃GIST相关.PDGFRA基因突变主要见于CD117阴性GIST,多发生在后腹膜,具高度侵袭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KIT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获得性功能突变以及罕见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是产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不同的突变与特征性的表型和可能的临床表现相关。通过长期随访,作者研究了基于人群的一系列GIST患者突变类型、表型与临床过程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双向测序分析177例GIST患者基因组DNA KIT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外显子12、18的突变。结果:177例GIST患者中检测到101例KIT外显子11突变(61例缺失突变,23例错义突变和17例重复);63例检测到野生型KI…  相似文献   

10.
史炼钢  马驰  王东 《疑难病杂志》2014,(2):169-171,17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酪氨酸激酶受体(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的特点,以及伊马替尼的继发耐药机制。方法对98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进行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12、18外显子突变;并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65例患者进行2次检测。结果 98例患者中,KIT突变79例(80.6%),其中外显子11突变61例(62.2%),外显子9突变18例(18.4%);PDGFRA突变3例(3.1%)。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晚期GIST患者和潜在恶性的GIST患者间突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部位GIST的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继发耐药病例中,4例患者发生二次突变,表现为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的T为G所替换(T2467G),导致823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由酪氨酸转变为天冬氨酸。结论 KIT基因突变在GIST患者中常见,不同部位间KIT外显子11突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继发耐药可能与KIT基因第17外显子密码子第2467位点T为G所替换(T2467G)相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c-kit基因表达和外显子11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方法 选取病理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标本60例(其中15例标本同时收集新鲜标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及Western-blot检测KIT蛋白表达;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c-kit基因的表达;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方法筛选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病例。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高分化GIST相比,KIT蛋白在低分化GIST中表达强度较高(P<0.05)。Western-blot结果发现,与低侵袭危险度GIST比,KIT成熟蛋白在中高侵袭危险程度GIST中表达量较高(P<0.05)。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率为52%(31/60),发生在女性、肿瘤最大径>5 cm、核分裂数>5/50 HPF及中高度侵袭危险性的GIST外显子11突变率较高(P<0.05)。在外显子11突变的GIST中成熟型KIT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 结论 KIT成熟蛋白可能在GIST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GIST高度侵袭危险性的生物学行为相关;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可能是GIST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199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PCR 毛细管电泳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标本KIT基因(外显子9、11、12、13、14、17和18)与PDGFRA基因(外显子12、14和18),分析GIST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99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169例(84.9%),PDGFRA基因突变11例(5.5%),KIT/PDGFRA野生型(WT-GIST)19例(9.5%)。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中有2例为纯合突变型。WT-GIST中有2例PDGFRA基因外显子12的上游内含子检测出突变。小肠GIST患者的KIT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胃GIST(P<0.05)。高危组和中危组(NIH危险度分级)GIST患者的KIT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极低危组(P<0.01)。KIT基因突变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大小、肿瘤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组间无明显差异。年龄≤50岁的GIST患者PDGFRA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年龄>50岁的GIST患者(P<0.05)。胃和结直肠GIST患者的PDGFRA基因突变率均明显高于小肠(均P<0.01)。上皮样细胞型GIST患者的PDGFRA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P<0.01)。不同性别、肿瘤组织大小、肿瘤细胞核分裂象、NIH分级和Ki67指数组间的PDGFRA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KIT基因突变是GIST患者的主要突变类型,小肠GIST和中、高危GIST患者KIT基因突变率较高;年龄≤50岁、胃、结直肠、上皮样细胞型的GIST患者PDGFRA基因突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深圳地区74例经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在GIST中的表达;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13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的GIST c-kit外显子9、11、13、17及PDGFRA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结果 CD117、CD34、SMA及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3.8%(62/74)、81.1%(60/74)、31.0%(23/74)和5.4%(4/74);13例肿瘤最大径大于5cm的GIST中有12例(92.3%)检测到了基因外显子突变,其中8例(61.5%)为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2例(15.4%)c-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1例(7.7%)c-kit基因外显子13突变,1例(7.7%)PDGFRA基因外显子18突变.结论 CD117、CD34是GIST较为敏感的标志物,可作为GIST的诊断指标.而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在高度危险性的GIST中突变明显,提示其对判断GIST的预后更有价值.深圳地区的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特点与国内外大宗病例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李楠静  毕锋  邱萌 《四川医学》2010,31(1):117-1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约80%~90%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为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蛋白异常活化,引起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5%~10%的患者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5%的患者没有发现基因突变(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位点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9月至2015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79例行基因检测的GIST患者并分析其各临床病理资料的特征。结果 所有患者中,肿瘤原发于胃88例(49.2%),小肠70例(39.1%),结直肠7例(3.9%),其它部位14例(7.8%);其中CD117、CD34、DOG-1阳性率分别为为94.4%、74.9%、93.3%。GIST患者基因突变c-kit突变最为常见,共151例(84.4%),其次为PDGFRα突变8例(4.5%),野生型20例(11.2%)。c-kit突变中,外显子11以缺失突变、点突变及缺失+插入突变为主(92.2%);外显子9突变共有6例(30%) A502-Y503复制突变及14例(70%)Y403-F504插入突变;外显子13突变为1例K642Q点突变,外显子17突变为2例N822K点突变。在6例PDGFRα外显子18突变患者中,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点突变和缺失突变,点突变中3例为D842V突变。在GIST的基因分型中,PDGFRα突变患者DOG-1阳性率低于c-kit突变及野生型患者( P=0.007),而在c-kit各突变类型中,点突变患者CD34患者阳性率低于其它突变类型( P<0.001),点突变和插入突变患者中高危患者比例低于缺失突变和缺失+插入突变( P=0.006)。结论 胃和小肠是GIS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c-kit外显子11是GIST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GIST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类型多样,不同患者需提供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麻玲玲  杨品 《医学争鸣》1999,20(1):56-58
目的比较研究卵巢恶性肿瘤p53基因第5,6,7外显子突变与p53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卵巢恶性肿瘤及10例良性肿瘤石蜡切片进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其中23例卵巢恶性肿瘤的新鲜标本进行了p53基因第5,6,7外显子PCRSSCP检测.结果5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12例p53蛋白阳性表达24%(12/50).上皮癌29%(9/28)生殖细胞肿瘤10%(1/10)间质细胞瘤25%(2/8),转移瘤25%(1/4)在23例标本PCRSSCP检测中突变率为35%(8/23)第5,6,7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9%(2/23).9%(2/23).17%(4/23).两者均阳性者为2例,即PCR-SSCP检测和蛋白表达均阳性第6,7外显子各1例.结论①卵巢恶性肿瘤存在p53基因突变蛋白的过度表达,但突变与蛋白阳性表达并非完全一致;②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件.  相似文献   

17.
肿瘤抑制基因p53及Rb在鼻咽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p53基因和Rb基因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分析技术(PCR-SSCP技术),检测33例鼻咽癌组织、4例鼻咽部炎悸组织及3例正常鼻咽部组织中p53基因第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显示,在33例鼻咽癌中有7例存在p53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突变率为21.2%。在第7外显子中未检测出突变发生。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对Rb基因在鼻咽癌在存在状态基因突变及Rb基因的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病患88例,所有病患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给予所有病患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KIT蛋白(CD_(117))、S100蛋白(S-100)以及CD_(34)检测,选择其中23例病患检测c-KIT基因9、11、17、13号的外显子序列并进行了分析。结果 88例病患中,82例病患检测CD_(117)为阳性;肿瘤均以梭形细胞为主,共45例;23例病患中,13例病患检测到c-KIT突变,而KIT基因较为常见的突变位点为第11号外显子,且均为杂合性突变。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1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增辉  秦岭  李荣  罗荣城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5):542-546,56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53例患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转移、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影响GIST患者的生存率。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3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39例(73.6%),其中外显子11突变21例(53.8%),外显子9突变13例(33.3%)。KIT外显子11突变形式主要为5’端第557-558密码子缺失最常见;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结论 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生物靶向治疗和预测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免疫表型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状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GIST中Dog-1、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情况,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8例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状态。结果110例GIST中Dog-1、CD117、CD34、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92.7%、93.6%、79.1%、44.5%、8.2%。8例GIST中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结论免疫组化可区分大部分GIST病例,c-kit及PDGFRA突变检测对于Dog-1、CD117阴性病例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靶向药物的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