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品说明:“港城遗梦”以湛江非遗项目:雷州石狗、舞鹰雄、北坡游鱼、湛江傩舞、吴川飘色为创意文化,从中提取创意元素进行设计。非遗里悠久的故事和精神内核是世代相传的,这五项非遗都独具湛江特色,具有悠久的历史,生动表达了湛江人民爱憎好恶的价值评判态度与审美情趣,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向往。此次设计从湛江非遗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插画设计,采用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选用精美的金属书签作为载体,让湛江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让非遗“潮起来”。  相似文献   

2.
品牌需要借助人文情感元素的添加等手段,实现品牌形象的巩固与提升,而与非遗的跨界,不失为时尚品牌提升价值的良方。以皮具文创开发为主线,通过提炼瓯越非遗元素与多种可塑性材料进行时尚皮具的融合设计和再造,将品牌产品情感化、个性化、艺术化、科技化,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化追求。以“元素性、故事性、传承性”的文化消费理念将品牌推向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并让“非遗”发扬光大,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3.
以乡村非遗服饰品为中心,分析了非遗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非遗的艺术元素采集与提取,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从人体建模、服装结构设计以及面料工艺的模拟、再现非遗文化的魅力,让乡村非遗文化以更多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黄晟 《西部皮革》2024,(7):62-64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增强民族自信、弘扬工匠精神、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文章从职业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需求入手,分析了非遗融入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探讨,提出了扩充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文化、完善师资队伍等四项非遗文化与设计创意类课程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5.
郭星星 《中华纸业》2023,(22):67-69
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中的多种文化元素给纸质包装设计带来了许多启示。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与纸质包装设计的彼此融合及非遗文化元素在纸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际探索如何将非遗文化更好地应用到纸质包装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从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视角出发研究了当下国家从政策方面引导和鼓励非遗的多样化保护,梳理了不同视角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内容,提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方法:非遗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还原、建立非遗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化基因图谱、建立非遗动态影像库;进而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倡导形成“非遗挖掘与保护-非遗整理与研究-非遗资源库建立-非遗创新性发展”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发展新模式;最后从建立流动性博物馆、非遗数字化产品设计、制作数字化影像、开展新媒体非遗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探讨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策略。研究对于从新媒体视角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大批量的工业化产品代替了传统手工制作,导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关心逐渐降低,致使非遗文化缺少保护或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非遗文化面临着无法传承的问题。为了让非遗文化遗产重新得到大家的认识了解传播,将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本文针对服装设计本科专业教学中非遗元素的运用,分析了其教学方法、运用方法和设计角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当前服装设计教学中非遗元素应用的重要性,思考提出了应对教学和非遗元素相结合可切入的多个方法角度。  相似文献   

8.
刘媛 《江苏纺织》2021,(6):85-8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批量生产成为社会主流的生产方式,导致非遗文化得不到传承与发展.为了引起广大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了非遗文化元素.文章阐述了非遗文化的概念,列举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的原则,提出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家窑彩陶元素为切入点进行文化创意品牌的视觉设计探索,从文化创意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角度对“上古人家”文化品牌进行解析,通过提取马家窑彩陶元素,对彩陶的纹样与器型进行再设计,并结合现代文化发展现状,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与品牌设计结合的可能性,创作出符合当下审美标准和具有高附加值的视觉作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的实施,文化出海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传统文化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创新并走向世界舞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以非遗面塑为研究对象,分析非遗面塑发展现状及出海可行性,探究非遗面塑文化产品创新策略,构建非遗面塑的海外传播策略,目的是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海外消费者了解中国非遗面塑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马云 《纺织报告》2023,(2):104-106
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各行各业也在积极探索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方式。在此背景下,将非遗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非遗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不仅能丰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服装设计知识表现形式,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获得全新的专业学习体验。文章首先介绍了“双高”建设背景以及非遗文化与“服装设计”课程的关系,其次归纳了非遗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和技法,包括刺绣、织染、手工编织等,最后提出了非遗文化融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有效路径及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地域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意义,实现非遗的重要的价值体现和树立大众对非遗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偏远地区经济向上的趋势,提升优秀的非遗文化良好的传播空间,让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好的融合和展现。文章以黔东南非遗苗绣为例,探讨苗绣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之上,苗绣技艺的文化创新设计与地方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揭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在非遗文化的推动下本土文化产业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非遗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如何使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的关键。现将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结合,探索非遗发展的新道路,发扬非遗传承中的民族精神,借此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美学修养,让人们感受到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4.
将非遗文化元素和传统工艺应用于现代设计尤其是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不是哗众取宠,更不能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和熟练掌握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服饰结合进行创意设计,将非遗的艺术语言融入现代时尚中,满足人们对时尚与审美需求,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传统非遗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邱族周  钱惠  刘云 《食品与机械》2022,38(7):138-143
以提升非遗食品包装设计的文化价值和设计思维,同时传播传统民居特色和非遗食品传统技艺为目的,从文化特色、建筑布局特色、建筑元素特色和建筑色彩特色要素着手,以闽东非遗食品中的福鼎白茶为包装设计对象,将闽东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要素与当地非遗食品包装设计相融合,并赋予其包装设计意义和设计策略进行可行性设计。  相似文献   

16.
路红玉作品     
作品说明:本系列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非遗项目布老虎,提取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布老虎形象进行设计,以建党百年为主题,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为现代设计注入民族特色之美,并采取多种工艺的结合,将图案运用到各类产品上,实现对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山西高平绣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发生了改变,高平绣活逐渐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文从形式创新的视角研究此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针对高平绣活当前文创产品的现状与问题,从文化的稀缺性、材质的易得性、工艺的独创性、元素的独占性和寓意的广适性五个方面挖掘提取当地文化设计元素,展开“福祯绣锦”文创产品设计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吴琼 《丝网印刷》2024,(3):41-44
研究非遗资源在服饰时尚设计中的开发路径,探讨了其文化情感价值、独特性、稀缺性和工艺的精湛性,以及设计理念与创新、非遗工艺与材质的选用、非遗元素的运用等,为非遗资源在时尚服饰领域的设计和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助力。  相似文献   

19.
将民族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IP,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文化IP形象设计逐渐成为新的文化潮流。其中,苗族的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苗族文化IP形象的深度探索、整合与创新设计,展现出苗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公众对它的理解与认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0月10日—10月30日,由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主办,罗湖区教育局、罗湖区水贝金座、罗湖金石博物馆协办,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下文简称深圳非遗周)正式拉开序幕。本届深圳非遗周的主题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展示展演,开设一系列日常展览、非遗活动周和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活动,让民众走进非遗,体验传统文化在悠久岁月积淀后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