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催化加氢的方式将CO2转化为甲醇,既可以减少CO2排放,又制备了化学品,该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氧化铟(In2O3)作为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由于其较高的CO2活化能力和甲醇选择性,被科研工作者广泛研究.其中,将具有良好解离H2能力的过渡金属元素引入In2O3(M/In2O3)是有效提高催化剂性能的策略之一,然而,M/In2O3体系催化CO2加氢反应机理及活性位点仍不清楚.本文引入Co制备了In-Co二元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应用于CO2加氢制甲醇,结果表明,相较于In2O3,In-Co催化剂性能有很大提升,其中In1-Co4催化剂上甲醇时空产率(9.7 mmol·gcat-1 h-1)是In2O3(2.2 mmol·gcat-1 h-1)的近5倍(反应条件:P=4.0 MPa,T=300℃,GHSV=24000 cm3 STP gcat-1 h-1,H2/CO2=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o是金属元素的主体,In-Co催化剂中Co催化CO2甲烷化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本文还通过多种技术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结构与反应选择性转变间的关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结构以及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H2还原气氛诱导下,In-Co催化剂表面发生重构,形成以CoO为核,以In2O3为壳的核壳结构,其在高压反应后仍能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该核壳结构可以显著增强In-Co催化剂吸附及活化CO2的能力.CO2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Co催化剂上H2分压对CO2加氢为零级反应,而H2分压在In-Co上的反应级数为正数;In-Co催化剂上,CO2分压的反应级数接近于零,表明CO2及其衍生物在In-Co的表面吸附饱和,但在纯Co上,则不会发生这种饱和吸附.通过原位DRIFTS研究了催化反应路径和关键中间物种的吸附及反应行为,发现CO2加氢在纯Co和In-Co上的催化机理均遵循甲酸盐路径.在该催化路径中,CO2首先加氢为甲酸盐(*HCOO)物种,随后加氢为甲氧基(*CH3O).*CH3O在Co催化剂上进一步加氢生成CH4,而*CH3O在In-Co催化剂上则会脱附生成CH3OH.根据表征结果,本文认为,在还原性气氛下,In-Co发生了重构并生成表面富In2O3的核壳状结构,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CO2和含碳物种的吸附能力.Co和In-Co催化剂对CO2加氢反应选择性的差异归因于催化剂对CO2和对*HCOO等含碳中间物种的吸附稳定性不同.CO2及其衍生的含碳中间物种在In-Co催化剂上的吸附能力比在Co催化剂上强,形成了较合适的催化剂表面C/H比,从而使*CH3O能够脱附为CH3OH,而不是进一步加氢为CH4.综上,本文研究为高活性In-Co催化剂体系在CO2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机理及行为提供了解释,为金属-氧化铟(M-In2O3)催化剂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Pt@CeO2核壳纳米球表面引入过渡金属助剂,探究了不同过渡金属的引入对其CO2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物种的引入对加氢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佳,液体C1产率达到6.34×10-2 mmol·g-1cat.·h-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N2吸附-脱附实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表征结果表明,Fe物种在Pt@CeO2表面均匀分散,且Fe的存在降低了Pt物种的电荷密度,产生了更多的Pt2+物种,提高了产物中甲醇的选择性.此外,Fe的存在还促进了更多氧空位(Ov)的形成,进而促进了对CO2的吸附及后续的加氢反应,提高了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Zn含量的Cu-Mn-Zn/ZrO2催化剂,并通过XRD、BET、TPR、N2O吸附、XPS、TPD和in-situ DRIFT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Zn含量增加,催化剂上CO2加氢反应的活性增加。在所有样品中,Cu3MnZn0.5Zr0.5(CMZZ-0.5)在250℃和5 MPa条件下具有最高的CO2转化率(6.5%)和甲醇选择性(73.7%)。表征结果表明,Zn进入Cu1.5Mn1.5O4尖晶石结构,形成ZnOx,导致催化剂表面羟基含量的增加,同时增加了Cu0和Cuα+的含量,改善了H2和CO2的活化能力。此外,通过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CO2转化为甲醇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曹铭洋  刘冰  张泽会 《分子催化》2023,37(5):473-483
利用Zn2+和2-甲基咪唑自组装形成的ZIF-8, 800℃N2氮气气氛下焙烧得到Zn/C-N载体.采用NaBH4还原法将不同含量Pd负载于Zn/C-N上焙烧后得到Pd/Zn/C-N催化剂, ICP测得Pd实际负载量为0.02%、0.05%、0.1%、0.3%.负载Pd后,由于Pd氢溢流作用, ZnO表面还原温度降低,氧空穴增加,更有利于CO2解离吸附,因此Pd负载量越高,催化剂CO2转化率越高.甲醇选择性受Pd纳米颗粒大小显著影响,小颗粒Pd与ZnO相互作用更强,更有利于甲醇生成,其中0.02%Pd/Zn/C-N催化剂在275℃, 2 MPa反应条件下, Pd/g上甲醇时空收率最高, STYMeOH值为11.0 mol/(g Pd·h).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锌锆氧化物(ZnZr)与HZSM-5分子筛有效耦合制得系列ZnZr/HZSM-5复合催化剂,考察了HZSM-5硅铝比及Zn/Zr比对复合催化剂上CO2加氢制备C5+异构烷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Al2O3=130,Zn/Zr=1∶5制得的ZnZr-4/HZSM-5复合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CO2加氢制C5+异构烷烃性能,CO2转化率为17%,CO选择性抑制到25%,C5+烃及C5+烃中异构烷烃选择性分别达60%及89%。该复合催化剂稳定性良好,连续运转120 h未出现失活现象。ZnZr氧化物与HZSM-5分子筛的良好匹配对CO2加氢高选择性合成C5+异构烷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Zn/Al前驱体,经甲酸处理后N2气氛焙烧得到Cu-ZnO-Al2O3催化剂(CZA)用于CO2加氢制甲醇反应。使用XRD、BET、TG-DSC、SEM、H2-TPR、N2O滴定、XPS-AES、CO2-TPD表征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相组成、结构性质以及Cu物种的比表面积、分散度以及价态分布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甲酸处理调节了催化剂中Cu+与Cu0的比例,同时增加催化剂的中强碱性,并提高甲醇选择性。在W/F(H2/CO2=70/23)=10 g·h/mol、t=200℃、p=3 MPa反应条件下,使用HCOOH/Cu(物质的量比)=0.8甲酸处理获得的催化剂,CO2转化率6.7%,甲醇选择性达76.3%。  相似文献   

7.
通过向CuMgAl水滑石(CuLDH)催化剂中添加不同量的Ce,合成了一系列Ce改性的CuLDH-Cex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Ce会改变Cu-LDH催化剂的水滑石结构,适量的Ce会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改善了Cu颗粒的分散度。同时,适量的Ce有利于增加催化剂表面强碱性位点的密度和氧空位的数量,促进了CO2的吸附和转化。Ce有利于调变催化剂表面的Cu+/Cu0比例,较高的Cu+/Cu0比例有利于甲醇的生成。当Ce/Cu比例为0.3时,在空速为9000 mL/(g·h),温度为240℃,压力为2.5 MPa的条件下,催化剂的CO2的转化率为7.5%,甲醇选择性为78.4%,甲醇的时空收率最高可达362.8 g/(kg·h)。通过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证明CuLDH-Ce0.3催...  相似文献   

8.
通过浸渍-沉淀法合成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Ni-Co/TiO2,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氮气吸附-脱附(BET)对其晶型、形貌、组成、表面元素价态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在CO2加氢反应中,Ni-Co/Ti O2催化剂在3 h反应时间内生成84.4μmol CH4,相较于Ni/Ti O2催化剂,其CH4产量提高了46.3%.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2-TPD)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测试结果证实,Co的引入能增强Ni-Co/Ti O2对CO2的吸附和活化,从而促进其加氢反应效率的提高.经过5次循环活性测试,Ni/Ti O2的活性降低了20.5%,而Ni-Co/Ti O2的活性仅仅降低了10.9%,这表明Co的引...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TiO_2负载型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O2加氢制甲醇反应。重点考察了铜的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物化性能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随着铜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中金属铜的比表面先增加后减小,当铜的负载量为10%(质量百分数)时达到最大值。催化剂的表面碱性位数量随铜含量的增加持续减小,中等碱位和强碱位的强度下降。当铜的负载量不高于10%时,CO2的转化率与铜的比表面积呈线性关系。甲醇选择性与催化剂的表面碱位性质有关,过强的碱性位会降低甲醇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O/TiO2负载型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O2加氢制甲醇反应。重点考察了铜的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物化性能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随着铜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中金属铜的比表面先增加后减小,当铜的负载量为10%(质量百分数)时达到最大值。催化剂的表面碱性位数量随铜含量的增加持续减小,中等碱位和强碱位的强度下降。当铜的负载量不高于10%时,CO2的转化率与铜的比表面积呈线性关系。甲醇选择性与催化剂的表面碱位性质有关,过强的碱性位会降低甲醇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低温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XRD)、电镜(TEM)以及热重差热(TG-DSC)等手段,对不同反应时间下Cu/ZrO2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积炭情况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催化剂的失活原因。结果表明,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因素是活性组分烧结;其次,表面积炭覆盖其活性中心也造成催化剂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而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其活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光热催化CO2加氢In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Mg (OH)2-In (OH)3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和H2-还原处理得到了富含氧空位的Mg掺杂In2O3-x(Mg-In2O3-x)催化剂。在300℃、常压、可见光照射条件下,CO2加氢转化为CO的CO2转化率可达31.20%,CO产生速率为14.22 mmol·gcat-1·h-1,CO选择性为100%。相比于单一In2O3-x催化剂,Mg-In2O3-x催化剂光热催化CO2转化率及CO产生速率明显提高,这归因于Mg成功掺杂到In2O3晶格中,促进In2O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进而对可见光响应效率大幅提高,并有效减缓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外延生长方法制备出核壳结构分子筛ZSM-5@Silicalite-1。相关表征结果显示,惰性Silicalite-1壳层均匀包覆在ZSM-5的外表面,调控了分子筛酸性质,特别是降低了外表面酸性,有利于改善芳烃分布。将ZSM-5@Silicalite-1与Zn-Cr氧化物耦合应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的反应,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在总芳烃中的占比从ZnCr2O4/ZSM-5耦合体系的14.8%显著提高到33.5%。此外,Silicalite-1壳层的疏水性还可有效抑制逆水煤气变换副反应,降低CO的选择性。在优化的壳层厚度下,ZnCr2O4/ZSM-5@Silicalite-1耦合体系的芳烃时空收率较ZnCr2O4/ZSM-5体系提高了22%。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光热催化CO2加氢催化剂In2O3的催化活性,采用均相水热法制备Mg(OH)2-In(OH)3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和H2-还原处理得到了富含氧空位的Mg掺杂In2O3-x(Mg-In2O3-x)催化剂。在300℃、常压、可见光照射条件下,CO2加氢转化为CO的CO2转化率可达31.20%,CO产生速率为14.22 mmol·gcat-1·h-1,CO选择性为100%。相比于单一In2O3-x催化剂,Mg-In2O3-x催化剂光热催化CO2转化率及CO产生速率明显提高,这归因于Mg成功掺杂到In2O3形晶格中,促进In2O3表面氧空位的形成,进而对可见光响应效率大幅提高,并有效减缓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外延生长方法制备出核壳结构分子筛ZSM-5@Silicalite-1。相关表征结果显示,惰性Silicalite-1壳层均匀包覆在ZSM-5的外表面,调控了分子筛酸性质,特别是降低了外表面酸性,有利于改善芳烃分布。将ZSM-5@Silicalite-1与Zn-Cr氧化物耦合应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的反应,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在总芳烃中的占比从 ZnCr2O4/ZSM-5耦合体系的14.8%显著提高到33.5%。此外,Silicalite-1壳层的疏水性还可有效抑制逆水煤气变换副反应,降低CO的选择性。在优化的壳层厚度下,ZnCr2O4/ZSM-5@Silicalite-1耦合体系的芳烃时空收率较ZnCr2O4/ZSM-5体系提高了22%。  相似文献   

16.
以具有骨架结构的SBA-15介孔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不同金属氧化物含量的Cu-Zn-Zr介孔催化剂CZZx/SBA-15(x=0.3,0.4,0.5,0.6).采用N2吸附-脱附(BET)、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2吸附(CO2-TP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其CO2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ZZx/SBA-15催化剂具有介孔结构,负载的Cu O,Zn O和Zr O2能够很好地分散在表面,并且负载氧化物晶粒尺寸不同.催化剂的铜比表面积SCu与甲醇催化活性呈近似线性关系,其中CZZ0.4/SBA-15催化剂表现出最大甲醇选择性(54.32%),与CZZ相比,甲醇选择性增加24.85%.随着金属氧化物负载量的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和SCu明显减小,甲醇选择性与收率也相应减小,负载型CZZx/SBA-15催化剂表面结构对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活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受水煤气变换反应(或其逆反应)的干预,CO(或CO2)加氢反应制烃类或醇类化合物经常会遭遇较高的CO2(或CO)选择性,而目标产物烃和醇的选择性往往较低,这使得对相关反应过程的评估显得非常混乱。为此,本工作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作用下的CO、CO2及其混合物的加氢转化制烃(以乙烯为例)和醇(以甲醇为例)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CO(或CO2)加氢反应,水煤气变换(或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作为连接CO和CO2的连通器,虽然会给CO(或CO2)的平衡转化率带来很大的改变并生成大量的CO2(或CO),但其对目标醇和烃产物的碳基平衡收率影响相对较小。CO加氢反应的烃醇产物的碳基平衡收率比CO2加氢反应的高,而CO和CO2混合物加氢的烃醇产物的总碳基平衡收率位于两者之间。对于CO和CO2混合物加氢,尽管CO或CO2的平衡转化率随原料组成的不同有较大幅...  相似文献   

18.
用XRD、LRS、NH3-TPD、CO2-TPD和CO-FTI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不同温度焙烧的氧化锆表面性质的差别,特别是表面酸碱性的差异对Cu/ZrO2催化剂CO加氢反应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焙烧的氧化锆表面酸碱性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450℃焙烧的氧化锆具有较高的表面碱性和最低酸性。这些表面性质的差异对于Cu/ZrO2催化剂的CO吸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CO的加氢反应活性。以450℃焙烧的氧化锆为载体时,Cu/Zr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9.
CO2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控制CO2排放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获得的绿氢将CO2转化为以甲醇为代表的燃料和化学品,即太阳燃料合成,不仅能够实现CO2的减排利用,而且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储存于液体燃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CO2加氢制甲醇是衔接当下化石能源时代和未来可再生能源时代的重要桥梁,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切实可行的路径之一.高效、稳定的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是实现这条路径的关键因素.在众多催化剂中,以ZnZrOx为代表的固溶体催化剂因具有高甲醇选择性、良好热稳定性、可抗硫中毒特性而备受关注.因此,设计和开发更高效的ZnZrOx固溶体催化剂对于CO2加氢制甲醇规模化应用尤为重要.本文分别利用蒸氨法和共沉淀法制得了相同组成的ZnZrOx固溶体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ZrO2和Al2O3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oO3质量分数为5%的Mo/ZrO2和Mo/Al2O3催化剂,并用于甲烷化反应。在三种反应气氛下对两种预硫化的Mo基催化剂进行评价,发现ZrO2载体均可显著促进甲烷化反应,同时能够促进水汽变换(WGS)反应。通过XRD、H2-TPR、XPS和TEM等表征发现,两种载体上Mo物种的硫化程度以及暴露的活性位数量不同,从而导致两种催化剂上催化性能差异显著。与Mo/Al2O3相比,Mo/ZrO2催化剂上的MoO3更易被还原,硫化程度也更高,并且Mo4+的含量更高,Mo6+的含量更低。虽然ZrO2载体上MoS2尺寸较大,边位置的Mo比例有所降低,但是由于MoS2沿ZrO2颗粒表面弯曲生长,使得MoS2基面成为反应的活性位;因此,Mo/ZrO2催化剂在甲烷化与WGS反应中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