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7 毫秒
1.
目的报道4例原发性心滑膜肉瘤,并总结分析此类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组4例心滑膜肉瘤年龄22~52岁,平均41岁;男女之比为1∶3,均无滑膜肉瘤病史。1例有吸烟史。4例肿瘤最大径6~24 cm,平均12.5 cm;2例肿瘤位于心包,1例位于心房,1例位于心室。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术。镜下检查3例为单相型滑膜肉瘤,1例为双相型滑膜肉瘤。4例随访1天~24个月,3例死亡,1例存活。免疫组化:4例AE1/AE3、EMA、vimentin和bcl-2均(+),3例CD99(+),3例calponin(+),1例S-100散在(+);4例desmin、SMA、CD34和calretinin均(-);Ki-67阳性指数5%~35%,平均18%。结论原发性心滑膜肉瘤比较少见,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性。单相型滑膜肉瘤较双相型多见,心包为最常见部位。原发性心滑膜肉瘤预后较差,特别是心包滑膜肉瘤预后极差,术后放、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袢式空肠代胃改良术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16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均行袢式空肠代胃改良术,术中将袢式空肠分别做2个Braun's侧侧吻合,在2个侧侧吻合口上1/3处用7#线结扎.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3例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13例存活,无一例出现饱胀、胃排空、反流性食管炎和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术后体质量及钾、钠、氯、钙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经钡餐检查,口服钡剂经过30、60、120 min后分别有40%、60%、90%由代胃肠袢排出.Visick分级指数为Ⅰ级6例,Ⅱ级10例.结论 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行袢式空肠代胃改良术,其食物储存量和排空时间较为满意.保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5例MB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为鳞状细胞癌,均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以腋窝肿物首诊,3例均以乳腺肿物就诊,1例病理诊断为梭形细胞癌(部分高核级)),1例为低分化梭形细胞癌伴有低级别腺鳞癌,1例为肌上皮癌,免疫组化ER、PR、HER-2(-),AE1/AE3(+),p63、CK5/6腺上皮(+),Calponin、SMMHC、CK8/18、CD117、S-100局灶(+),Ki-67阳性指数15%~30%。结论 MBC较少见,诊断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形态温和、分化较好时容易误诊或漏诊,需建立正确的诊断思路,严格掌握MBC的诊断指征,并辅助以免疫组化染色,预后主要根据分化方向、分化程度及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4.
化生性胸腺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2例化生性胸腺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化生性胸腺瘤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2岁和46岁.镜下肿瘤显示双相分化特点,上皮细胞与梭形细胞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岛状排列并相互吻合,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梭形细胞形态温和,呈束状排列;两种类型细胞中均偶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强(+),EMA灶状(+),vimentin和CD20(-),Ki-67为3%~4%;梭形细胞vimentin弥漫(+),EMA和CgA弱(+),CD20(-);间质淋巴细胞CD3(+),TdT(-).患者均无重症肌无力.术后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类罕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胸腺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与p53突变之间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survivm基因表达与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4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trvivin表达阳性率为46.4%(65/140),p53表达阳性率为47.9%(67/140)。根据p53表达的阳性指数0、1、2、3、4将140例胃癌组织分为5组,各组survivin表达阳性指数分别为2.01±2.514、0.17±0.495、2.80±1.789、4.73±1.272、6.50±0.707,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67例p53表达阳性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指数和p53表达阳性指数呈同步上升趋势(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在免疫组化检测水平上具有同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3岁。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冷硬食物后胸骨后不适3个月,不伴有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本院。胸部增强CT:食管下段、贲门区壁增厚(图1)。超声胃镜检查:距门齿35~38 cm处食管四壁黏膜增厚(图2),5层结构正常;病理:考虑T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协诊:CD3(+),Syn(-),Ki-67(20%),CD43(+),CD79a(-),CD20(-),AE1/AE3(-),CD56(-)。考虑食管T淋巴细胞瘤。按“CHOP”方案化疗2周期后,行全麻下腔镜食管肿瘤切除手术。术中行颈部吻合,并清扫了第1、2、7、8、106L、106R、107、108组淋巴结。术后病理:食管黏膜重度慢性炎症伴局灶淋巴结组织增生、鳞状上皮单纯增生,未见肿瘤残留;胃黏膜轻度慢性炎症;送检各组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食管、胃切缘及网膜组织均未见肿瘤累及(图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螺旋CT (SCT)征象与MVD及VEGF、TGF-β1蛋白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进展期胃癌病人行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40例均于检查后一周内施行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术、剖腹探查术.术后标本行常规石蜡包埋及5 μm切片.然后行VEGF、MVD、TGF-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在淋巴结转移阳、阴性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1%(12/14)和15.38%(4/26);在肝转移阳、阴性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5/6)和32.35%(11/34).②在浆膜侵犯有、无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12/27)和7.69%(1/13);在腹腔转移阳、阴性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4/5)和22.86%(8/35).③MVD值变化范围为4.8~49,平均值26.04(标准差11.96).在VEGF阳、阴性组,MVD值分别为30.91±12.22和22.78±10.83;在TGF-β1阳、阴性组,MVD值分别为29.80±12.43和24.42±11.60.④在40例胃癌中,共有9例胃癌出现VEGF与TGF-β1阳性表达(P=0.002,r=0.468).结论 VEGF的表达与胃癌SCT征象上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TGF-β1的表达与胃癌SCT征象上的浆膜侵犯及腹腔转移有关; TGF-β1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而间接参与胃癌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IMT进行临床、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36岁.临床表现为腹痛伴黏液血便半个月.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5 cm处可见5 cm×4 cm大小的息肉样肿块,表面高低不平.镜检:肿瘤组织主要由束状交错排列的梭形细胞组成,背景为黏液样基质及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SMA和desmin(+),Ki-67阳性指数为20%,而ALK1、CD117、KP1、CD30、CD34、AE1/AE3、myogenin、H-caldesmon和HMB45均为(-).术后随访18个月未复发.结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罕见于直肠,易被临床医师误诊为恶性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是该肿瘤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LM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FLMC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国内报道的28例FLMC及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9和57岁,发生于左、右侧乳腺各1例,均为外上象限的无痛性肿块。随访7、24个月,1例单纯肿块切除后4个月出现复发,另1例行肿块局部扩大切除术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术后放疗,未见复发。2例均无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镜下见肿瘤细胞类似于发生在其他部位的纤维瘤病,至少95%的区域由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样的细胞组成。细胞形态温和,呈束状或编织状,异型性不明显;间质可出现不同程度胶原化,不规则浸润边缘。可见局灶上皮样细胞呈索状或管状结构。免疫组化:肿瘤细胞p63、AE1/AE3、CK(34βE12)、CK5/6、CK14、vimentin不同程度(+),ER、PR、Her2均(-),Ki-67阳性指数5%。结论 FLMC是一种罕见的预后良好的乳腺化生性癌的一种亚型,因其形态温和、异型性不明显易被误诊,诊断时必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与乳腺其他相似形态的梭形细胞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KAI1/CD82和MMP-9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KAI1/CD82和MMP-9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AI1/CD82及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KAI1/CD82及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8%、65.4%;进展期病例分组KAI1/CD82及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其早期病例分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KAI1/CD82及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78.1%,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30%、45%,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胃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1%、61.1%、66.7%(P<0.05).结论:KAI1/CD82及MMP-9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光之  李丽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62-364,i0013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在淋巴结非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以阐明用角蛋白染色检测微转移的特异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AE1、AE3和CK8在肠梗阻和Crohn病患者肠系膜淋巴结的表达。结果AE3和CK8染色中分别有29枚(45.3%)和64枚(100%)淋巴结出现阳性细胞,AE1/AE3和AE1染色中均未观察到阳性细胞;同时CK8染色中血管内皮细胞也出现阳性表达。结论淋巴结的纤维型网状细胞也可出现细胞角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微转移时AE1/AE3是可选择的抗体,但同时需结合细胞的组织形态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复习22例胃MANE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重新阅读所有病例的存档切片,采用En Vision法进行Syn、Cg A、CEA、CK8/18和Ki-67等5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光镜下可见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两种成分,且均30%。免疫组化:腺癌成分CEA和CK8/18均(+),神经内分泌成分19例Syn和Cg A(+),2例仅Syn(+),1例仅Cg A(+);11例Ki-67阳性指数≤50%,11例50%。22例中18例获完整随访资料,其中2例术中发现肝转移,另有8例术后发现肝等远处转移;12例已死亡者大多为临床ⅢB期或Ⅳ期,分别存活8~26个月,存活的6例均无淋巴结转移。结论胃MANEC多为中老年男性,发现时大多数已为中晚期,有淋巴结或肝转移者预后较差。Syn和Cg A免疫组化检测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例肾脏血管肉瘤组织的病理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镜下观察,可见肿瘤边界不清,形成不规则的互相吻合的血管腔隙,内衬异型增生的内皮细胞,其中2例伴有上皮样特征。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3例肿瘤细胞均为波形蛋白(+)、CD31(+)、CD34(+),例2同时存在少量肿瘤细胞EMA(+),例3同时存在肿瘤细胞AE1/AE3(+)、CK8/18(+),而例1肿瘤细胞上皮性标记AE1/AE3、EMA均为阴性。结论:原发性肾脏血管肉瘤罕见,术前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征像,故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对患者的最终确诊至关重要。目前较为肯定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4.
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基因对胃癌复发、远处转移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将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按survivin是否表达分为表达阳性与阴性两组,同时行相同的治疗(化疗与抗肿瘤).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有78例患者纳入研究和随访观察,47例患者标本survivin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阳性率60.25%.survivin阳性组术后12~24个月复发率(51±2)%高于survivin阴性组(9±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胃癌浸润程度的加深,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升高;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较对照组早.Survivin蛋白可以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例化生性胸腺瘤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55岁及56岁。组织学肿瘤显示双相分化特点,上皮细胞区域与梭形细胞区域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相互吻合的束状、岛状及宽大的梁状排列,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偶见核分裂像;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或席纹状排列,细胞温和,未见核分裂像。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区域CK19和AE1/AE3呈强阳性表达,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弱阳性;梭形细胞区域表达Vimentin、Bcl-2及CD99,AE1/AE3局灶阳性,EMA弱阳性。两种区域中Ki67指数均5%。间质淋巴细胞CD3、CD5、CD20阳性,不表达Td T和CD99。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肿瘤,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血管肉瘤伴肾上腺皮脂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肾上腺血管肉瘤伴肾上腺皮质腺瘤进行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内分泌改变、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高血压3年余,影像学示右肾上腺肿物就诊。内分泌检查发现醛固酮/肾素比值升高。镜下表现为两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一种是以透明细胞及致密细胞混合而成,特征与良性肾上腺腺瘤一致;另一种则以大片弥漫出血为背景,浸润在肾上腺皮脂腺瘤细胞巢之间,形成大小及形状不规则血管腔,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内衬单层非典型内皮细胞,可见核仁,与血管肉瘤一致。免疫组化示瘤细胞AE1/AE3、CD31(+),Ki-67阳性指数20%。结论原发性肾上腺血管肉瘤伴肾上腺皮脂腺瘤属于罕见病例,预后较差,CD31、CD34、FVIII和D2-40阳性可以帮助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阴道良性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阴道良性混合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女性,40岁.因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症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发现阴道壁接近处女膜缘处有一直径2 cm肿物,遂行剥除.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腺样及小团巢状分布,局部呈黏液乳头状,部分区域细胞呈梭形,核大小较一致,偶见核分裂;肿瘤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界限.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bcl-2、CD99、ER、PR、CD10、CK7和AE1/AE3(+),CK8/18弥漫(+);鳞状上皮34βE12和CK5/6(+),SMA灶状(+);Ki-67增殖指数为3%,p63、GFAP、CK20、CgA、Her-2、S-100和CA125均(-).病理诊断为阴道良性混合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阴道良性混合瘤是由间叶性成分和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构成的混合性良性肿瘤,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S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于胃癌诊断和转移灶探查及治疗后随访的价值.方法:60例疑似胃癌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用于原发灶及转移灶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进行分析,并用于30例胃癌患者治疗后随访.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T/N值(靶与非靶比值).结果:对胃癌原发病灶的定性诊断,灵敏性为80.8%,特异性为90%,准确性为81.7%;30例证实有转移的患者中,局部淋巴结转移20例,12例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为阳性,灵敏性为60%(12/20);对肿瘤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的检出,10例中8例为阳性,灵敏性为80%(8/10).30例胃癌治疗后随访患者,对于复发及转移灶的检测,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灵敏性为90%(18/20),特异性为100%(10/10).结论: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胃癌诊断的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对局部及远处转移的探查有很好的价值,可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亦可以用于治疗后随访,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骶尾部先天性尾肠囊肿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尾肠囊肿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相关文献复习。对恶变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例临床表现均为多房囊性结节,由不同类型的上皮组织(腺上皮、移行上皮、鳞状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构成囊腔。其中1例中年女性患者由尾肠囊肿演变为腺癌。免疫组化:瘤细胞AE1/AE3、CEA均呈弥漫强(+),CDX-2(+),p53灶(+),Ki-67阳性率为20%;S-100(-)。结论尾肠囊肿罕见。确诊需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需与骶尾部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7例A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AE患者中,4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其中2例伴畸胎瘤;2例为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脑炎;1例为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脑炎。以精神行为异常(5/7)、癫痫发作(4/7)、意识清晰度下降(4/7)、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BDs)(1/7)、近事记忆力下降(2/7)为主要临床表现。2例颅脑MRI检查异常。2例脑脊液(CSF)抗NMDAR抗体阳性,2例CSF抗LGI1抗体阳性,1例CSF抗GABABR抗体阳性。2例血清抗NMDAR抗体阳性,1例血清抗GABABR抗体阳性。7例经治疗后4例基本恢复,2例遗留癫痫发作(1例伴精神行为异常),复发1例。结论:以急性发作的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及FBD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要警惕AE可能。AE临床治疗以激素、免疫球蛋白及手术(伴有畸胎瘤患者)治疗为主,早期诊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