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东  David Stanley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241-1243,124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应用关节镜行肩峰成形术治疗6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2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情况。随访12个月以上纳入分析。采用洛杉矶加洲大学(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6.4个月,术后3-24个月有持续的症状和功能的改善,UCLA评分从术前18.3分改善到31.7分,优良率为89.7%。结论关节镜能明确诊断,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良好。早期、持久地术后锻炼是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对30例肩峰撞击征患者予以肩关节镜下减压术,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平均13.5个月(6~18个月)。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和体侧内旋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ASES评分由术前66.5分提高到93.6分(P<0.01),Constant评分由63.4提高到94.2分(P<0.01),26例患者无疼痛残留,4例残留轻度的疼痛,所有患者均表示对手术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取保留喙肩韧带的肩峰下间隙减压手术方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以及临床结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手术过程:刨刀切除肩峰下滑囊;磨钻将肩峰的前缘磨平,术中注意保留喙肩韧带;探查肩锁关节并磨除骨赘;肩袖撕裂有手术指征者用锚钉修复。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评分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8(7~25)个月,全部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6.15±2.13)分,术后平均为(31.85±2.57)分;和术前评分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9,P<0.01)。结论保留喙肩韧带的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手术方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方式简单、花费少、出血少、创伤小、肩关节稳定性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肩关节外展活动中,间隙内结构与喙肩弓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我院自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对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肩峰成形术,经3~10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 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 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选择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还是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尚存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照试验。不限语种,无论是否为RCTs或是否使用盲法。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0个对照试验,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6篇,共583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天数及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关节镜组均少于开放手术组;而在术后肩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s)优良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由于纳入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限制和不足,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关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关节镜肩峰下病灶清理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臂丛麻醉下行关节镜肩峰下肩关节钙化性冈上肌腱炎钙化病灶清理术2l例。术前病程1~48周,平均6.7周。其中,行肩峰成形术6例,肩袖缝合修补术3例。患者手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并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1.4±6.8)个月。肩关节活动范围:21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展为(18.5±5.7)°和(160.0±1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36,P〈0.01);体侧外旋时,外旋角度分别为(12.4±10.3)°和(56.8±1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7,P〈0.01)°肩关节功能评分:(1)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21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5.4±13.5)分和(93.7±8.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4,P〈0.01),其中VAS疼痛评分为(8.3±1.4)分和(0.6±0.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65,P〈0.01).据ASES评分,21例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优19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2)21例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6.5±11.3)分和(94.2±10.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47,P〈0.01)°据ConstantMudey评分,21例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行肩袖缝合患者仅3例,占手术患者14.29%。结论关节镜肩峰下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病灶清理术效果肯定,且对肩袖损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比,计算准确率。结果 33例中肩袖损伤20例(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5例(合并肩袖损伤10例)。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术前MR诊断准确率分别约为95.0%、71.3%。结论肩关节MRI扫描对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肩袖损伤者中至少半数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我院自2005年6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技术[1].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因此,要设计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能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掌握整个训练过程,能正确、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锻炼[2].  相似文献   

14.
肩部撞击症又称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磨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2003--2005年收治肩部撞击症12例,以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温热疗、冷疗等物理治疗,试验组同时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开始治疗前以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和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从入组到第3个月,从入组到第6个月,从入组到第12个月的三个阶段随访时,每个阶段的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增加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中,除对照组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时力量得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以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为理论指导的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其他物理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肩部撞击症又称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1], 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磨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2003~2005年收治肩部撞击症12例,以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7.
余伟吉  蒋顺琬  陈大宇  冯利刚 《新医学》2009,40(10):675-677
目的:总结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体会。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5例,按Neer分期和肩峰形态分型分为手术组(Neer分期Ⅲ期或Ⅲ型肩峰患者17例)及非手术组(余下的28例)。手术组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检查和清创,再通过关节镜在肩峰下间隙行肩峰成形减压术。非手术组行肩峰下封闭,将封闭液(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500μg、生理氯化钠5mL)注射入肩峰下间隙,每周1次,治疗2~3次,同时予口服双氯芬酸和物理治疗。结果:手术组(共19例,2例由非手术组转入),总有效率为84%(16/19);非手术组总有效率为89%(25/28)。结论:正确掌握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是成功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关键。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减压术适用Neer分期Ⅲ期、Ⅲ型肩峰患者和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其余患者可采用以封闭为主的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撕裂(MRC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行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并均行肩关节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关节镜下手术方式:2例单纯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2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有限肩峰成形术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固定术;4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完全修复术;3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加肩袖部分修复术。采用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30个月,平均12.2个月。关节镜下见11例患者全部有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其中,1例还有小圆肌腱撕裂,另1例还有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9±1.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为(9.8±3.1)分,末次随访时为(29.1±2.6)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式。术中完成肩袖修复对技术要求较高,疗效与肩袖回缩程度、肩袖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动态检查方法,探测了46例临床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肩,并将其中33例手术和超声介入性治疗的患肩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超声可清晰地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肌腱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在手术治疗的33例中,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94%。结论:超声显像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分别有各自的训练负荷,循序渐进各训练4周,隔天1次。评价指标:Neer试验、Hawkins试验和PENN SHOULDER SCORE评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随后3个月后进行以上指标的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接受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治疗后,Neer试验和Hawkins试验都转为阴性,疼痛度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下降(P≤0.01),满意度、功能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提升(P≤0.01);分别与Ⅰ和Ⅱ相比,Ⅲ组接受治疗后疼痛度下降最显著(P≤0.01),满意度和功能提升最显著(P≤0.01)。结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无论是肩胛肌群的功能训练还是肩袖肌群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都非常有效,但肩胛肌群和肩袖肌群同时进行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关键词肩周肌群;功能训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