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评估2015年8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流行特点分析,预计8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仍处于低水平。鉴于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基本结束,MERS由韩国输入我国的风险极低,从中东地区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极低。目前正值盛夏季节,且周边国家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因此我国部分省份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流行风险增加,同时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疫情也会逐渐增多。此外,高温中暑和食物中毒事件也相对较多。 结论 预计2015年8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仍处于低水平;需重点关注登革热、伤寒副伤寒、MERS、高温中暑和食物中毒对我国公共卫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013年8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 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 结果 既往监测显示,8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低的月份之一;2013年1-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趋势和往年类似,各月事件数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报告事件数比6月下降。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等)和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等)已进入流行季节。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持续发生。7月我国多地持续发生高温天气且造成较多的中暑病例和死亡,气象部门预测8月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期有地震、台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 结论 预计2013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类似,处于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2014年7月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以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较6月有所下降。报告事件将以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布鲁氏菌病、登革热等传染病为主,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近期,多地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广东部分地区出现了本地感染病例,预计未来3~4个月将迎来登革热发病高峰;近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明显增加,暑期因集体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也将有所增加,同时应加强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人感染H7N9禽流感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中东呼吸综合征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较低;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近期有所上升,但传入我国的风险仍为低,输入病例导致该病在我国本土化和大范围播散的可能性极低。结论 2014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事件数将下降;需重点关注我国霍乱、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食物中毒,同时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及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2015年9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流行特点分析,预计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埃博拉出血热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极低。随着天气转凉及学校开学,流行性感冒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部分省份可能出现本地暴发疫情。未来一段时间仍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尤其9月底10月初将迎来中秋、国庆两大节日,需继续做好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防控。南方还将保持一段高温天气,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仍会对公共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结论 预计2015年9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8月将有所增加;需重点关注登革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疫情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2016年7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及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预计7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6月将有所减少。近期我国仍有可能出现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播传染病的输入性病例,随着盛夏季节来临,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及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部分省份可能出现本地暴发疫情。人感染禽流感疫情仍可能呈散发态势。同时,需继续关注中东地区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动态和输入风险。各地应密切关注灾害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公共卫生风险。此外,高温中暑、食物中毒事件也将有所增加。结论 2016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较6月将有所减少;需关注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媒介伊蚊传染病、人感染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以及气象及自然灾害、高温中暑、食物中毒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2017年8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我国输入病例将持续增加,南方重点省份的本地传播风险将上升;而寨卡病毒病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食物中毒事件将会继续上升,农村聚餐、升学宴等食物污染或者食物变质导致中毒事件将增多,而7-8月也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洪涝灾区灾后发生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8月为高温中暑高发月份,当有持续高温潮湿天气出现时,易出现中暑病例高峰。结论 预计2017年8月全国总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7月有所下降。需重点关注寨卡病毒病、登革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洪涝、台风和高温热浪等可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2014年8月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方法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以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根据既往数据分析,结合近期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预计2014年8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较7月下降;报告事件将以食物中毒、高温中暑、传染病事件(如登革热、病毒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等)为主。我国存在埃博拉病毒病输入的风险,基于我国目前具有的发现、诊断和控制能力,病例输入后发生疫情扩散的可能性低。广东省、云南省已报告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其他南方省(自治区)由输入病例疫情导致本地暴发的风险高。8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病例数和死亡数均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海南省台风灾后需重视霍乱、登革热、疟疾和食物中毒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需重视甲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食物中毒事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8月仍是高温中暑高发季节。结论 2014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事件数将下降;需重点关注埃博拉病毒病、登革热、食物中毒,同时关注部分灾区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2013年7月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 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 结果 随着暑期到来,预计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将有所下降。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已进入流行季节;疟疾仍存在因输入导致局部暴发的可能;手足口病总体疫情呈现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数、重症数和死亡数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食物中毒事件数仍维持较高的水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进展和国际应对情况仍需密切关注。此外,还应关注气象及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 结论 预计2013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7月类似,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及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2015年5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流行特点分析,预计5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4月将有所增加.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登革热、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受优势病原的变化及异常气象条件影响,部分省份可能会出现病例异常增多或重症、死亡病例增多现象.近期我国内地仍将发生人感染H7N9散发病例,其他可感染人类的禽流感可能有散发病例报告.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输入我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均极低. 结论 预计2015年5月全国总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4月将有所增加;需重点关注登革热、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2017年7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7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6月下降,主要与学校放假、传染病暴发事件下降有关。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我国输入病例将持续增加,南方重点省份的本地传播风险将上升;而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食物中毒事件将继续上升。7-8月也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死因。洪涝灾区灾后发生的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7月将继续下降,但仍可能发现散发病例。7月持续高温潮湿天气,中暑病例易出现高峰。结论 预计2017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相对较少;需重点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一般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霍乱和高温中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2019年10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9月继续上升,但规模可能低于前3年10月的平均水平。 国庆期间北京市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病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登革热、疟疾、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等输入性传染病。 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地区处于登革热高发期,本地传播地区和病例可能将继续增多。流感目前处于低流行态势,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流感活动季节,建议各地提前做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食物中毒10月将逐渐下降。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仍将持续发生,但输入我国的风险低。 2019年我国公民在国庆假期旅行时,境内游需关注登革热、诺如病毒病、霍乱、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以及食物中毒的风险,出境游需关注登革热、霍乱、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疫情的风险。结论需要对国庆活动期间的公共卫生风险、登革热予以重点关注,对季节性流感、食物中毒、国庆假期旅行卫生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2016年8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预计8月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全年较低水平。近期我国的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可能性较年初有所下降,但蚊媒条件更加适宜,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逐渐升高;而登革热已开始在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本地传播,进一步流行的风险加大。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强度会逐渐增强,容易出现暴发疫情。有毒野生菌、集体聚餐(如升学宴、农村喜丧宴)等导致的食物中毒风险较高。高温中暑事件将会持续高发。另外,8月份全国降水仍然较多,需要关注极端气象条件导致的洪涝灾害相关公共卫生风险。结论 2016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达到全年的最低水平,但仍需重点关注伊蚊媒介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洪涝灾害,一般关注感染性腹泻病、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所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2018年8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总体上,预计8月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事件可能呈下降趋势,而登革热、手足口病、霍乱等突发事件则可能较为多见,其中登革热输入风险及本地病例发生风险可能持续增加;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事件仍将处于发生风险时期,其中野生菌中毒处于高发期;灾区灾后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 结论 需要重点关注登革热、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食物中毒、高温中暑,对于洪涝灾害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18年10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10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比9月有所上升,可能以水痘、手足口病、登革热、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事件为主。 其中登革热仍将处于疫情高发期,虽然报告病例数比2017年低,但2018年发生本地传播的疫点较多,加上近期南方台风频繁登陆、蚊媒控制难度大,仍需关注疫情持高不下的风险。 随着气温下降,北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会出现下降。 食物中毒事件将会下降。 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输入我国的风险仍然较低。 需提示国庆长假期间注意旅行相关传染病。结论需要重点关注登革热,对于乙脑、食物中毒、埃博拉病毒病输入风险和国庆旅行卫生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