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是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然而在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后,由于缺乏积极的保护措施,传统消极被动的保护使得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在分析当前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积极引导的保护性利用思路,构建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保护性利用的规划框架,以武汉市为例,从"保护与利用评估—保护与利用均衡—保护性利用规划对策"三个层面,探讨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保护性利用规划方法,以期为生态控制线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综述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的实践概况、划线方法、管控方法、实施绩效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优化、适宜我国国情的保护性利用路径、实施机制、绩效评估是我国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本生态控制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为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划定标准、规划定位的研究,分析基本生态控制区规划实践经验与不足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布局、用地规模、公共绿地指标难以深化和延续的顽疾,广州市尝试开展"基本生态区控制性规划",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思路,以基本生态用地为对象进行专项控制性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生态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内生态用地)的定性、定位、定量控制要求简要介绍广州对自然保护与绿地系统、水源与湿地、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及其它四大类36个要素生态限制的评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的方法,建立行政单元、功能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三层次的生态控制区规划体系,提出三层次规划中基本生态用地分布、规模、人均指标等控制要求,阐述在集中城镇建设区指标控制、边界控制、通则控制和非集中建设区边界控制、分类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夏巍 《中外建筑》2011,(12):85-87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城市生态控制用地(非建设用地)分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现行的非建设用地分类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武汉市提出了武汉市生态用地分类的原则与思路,最后针对分类原则和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对武汉市的现状用地和规划用地提出了用地分类标准,为生态控制区规划编制提供了用地布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控制线划定是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在锁定"红线"的情况下,如何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如何合理利用生态控制线内土地,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是现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从生态控制线的定义和内涵入手,探讨了生态控制区划定对新时期城乡发展的要求,以江门市公园城市建设为例,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用地规模确定、生态控制线划定、公园城市建设行动四个方面,探索实现生态控制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尺度进行了划分,并在总结城市尺度热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德国和香港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编制经验,以广州为例论述了在城市尺度上,结合规划管理单元划分生态冷源控制区、城市热环境控制区的区划方法,并对各分区提出了规划设计指引.  相似文献   

8.
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在城市园林中的构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使城市中的园林绿化以人为本,创造出安静、清新、健康的生态环境,提出利用有养生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在城市绿化中构建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并对群落构建的目标、要求、标准和分类进行了探讨,指出植物的群落化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城市经过快速掠夺式的发展已经造成绿地生态空间锐减,水体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突出和城市棕地面积大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内大量存在的棕地为研究对象,认为城市棕地的修复需要生态智慧的引导,在建立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棕地修复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棕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棕地安全性修复、棕地功能修复和棕地景观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提出分期分类多元化再生,分类利用城市功能活化,去棕还绿抗污染植物配置棕地修复的生态智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对开敞空间热环境调控原理进行研究,认为开敞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冷效应和通风效应2个方面。其中,冷效应包括降低城市热岛、冷溢出效应及切割城市热场;通风效应包括作为风源、输送凉风。构建以开敞空间为基础的城市热环境调控规划体系,研究生态冷源控制区、城市热环境控制区、通风廊道控制区的规划原则与方法。以"佛山市南海区城市开敞空间专项规划"为例,规划热环境重点控制区350.44km~2,热环境一般控制区313.14km~2,生态冷源控制区411.87km~2,以及10条通风廊道。  相似文献   

12.
对开敞空间热环境调控原理进行研究,认为开敞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冷效应和通风效应2个方面。其中,冷效应包括降低城市热岛、冷溢出效应及切割城市热场;通风效应包括作为风源、输送凉风。构建以开敞空间为基础的城市热环境调控规划体系,研究生态冷源控制区、城市热环境控制区、通风廊道控制区的规划原则与方法。以"佛山市南海区城市开敞空间专项规划"为例,规划热环境重点控制区350.44km^2,热环境一般控制区313.14km^2,生态冷源控制区411.87km^2,以及10条通风廊道。  相似文献   

13.
城市山体对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口和产业聚集带来的城市扩张对城市山体生态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以西南地区喀斯特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结合安顺市山体生态修复实践对城市山体修复利用方式进行探索;诊断山体生态系统破坏成因和现状问题,结合喀斯特山体自然特征,提出分类修复山体创面、合理优化山体植被群落、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特色山体公园、显山透绿等策略;协调城市发展与山体保护之间的矛盾,充分体现喀斯特山地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等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资源枯竭型山地城市的发展转型为契机,立足生态智慧的实践,在构建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生态病"治理逻辑与城市山地修复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山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山地安全性修复、山地功能修复和山地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并提出分期分类创面稳固、分类提升,群落优化、浅山区多元化土地利用的生态智慧策略,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苏强  韩玲 《城乡建设》2007,(7):67-68
一、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城市用地规模加大.各个城市的规划范围和用地范围不断扩大,受市场经济和政策(土地、规划政策)调整的影响,为顺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城市经济的承载能力,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城市实际控制区的范围正在加大.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和文化趋同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面临特色危机,城市规划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应借助所在区域的自然本底、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等地域要素,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地域特征。西藏日喀则地区萨嘎县加加镇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了利用自然山水构筑高原小镇空间布局的方法,即综合评价用地条件,科学选择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尊重城镇肌理,强化"栖山融水"的空间形态;划定生态控制区,构建"大生态、小城镇"格局;尊重藏民传统,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塑造优质、特色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17.
古树名木作为城市生态、历史、人文和景观资源,其保护与利用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以厦门海沧区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实践为例,通过GIS平台与多元时空数据分析,剖析古树名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古树名木与城市空间关系,构建古树名木分单元管理、分级管控、分类引导、一树一策、信息化管理的保护规划方法,提出师法自然、规划包容、人文关怀、创意引导、公众参与的实施策略,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方法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最佳实践区"生态技术分类与选择 1.城市生态技术分类方法和标准 为了将具体的生态技术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分别以技术目标、技术要素、技术系统和技术层次为分类维度,构建一套全新的分类准则。  相似文献   

19.
谢瑜珠 《城市开发》2023,(8):110-1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运用城市设计,合理利用滨水地区的生态资源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梅州市五华县为例,通过对五华县中心城区沿江沿河城市风貌现状问题识别,以合理运用滨水地区生态资源提升滨水空间品质为思路,提出五华县中心城区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为粤东西北城镇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自然山水资源与山水城市——以诸暨城市建设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秀云 《中国园林》2002,18(4):86-88
在我国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许多城市把自己定位在山水城市的性质上,本文以诸暨为例,对山水城市的建设进行探讨,分析自然山水的作用,提出珍贵的自然山水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形象,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要素,并着重阐述自然山水在水城市建设中的利用,提出应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深化设计,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完善植被,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揉和文化,增加山水资源的意蕴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