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2.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针灸临床及教学,针治万人,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利用五输穴,一脏有病,多经取穴法。此法是以五脏六腑的属性,运用五输穴的井、荥、俞、经、合的属性,结合五脏六脏的虚实,有选择性的运用其五输穴的俞穴,也可配合时辰使用。如虚证,用补本脏或本腑,加补对本或本腑虚证有益的两脏或两腑,再泻所影响本脏或本腑虚的一脏或一腑的五输穴的俞穴;实证,用泻本脏或本腑,加泻对本脏或本腑实证有抑制作用的两脏或两腑,再补对本脏或本腑实证有益的一脏或一腑的五输穴的俞穴。  相似文献   

4.
脏腑别通理论的源流和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医学入门》及其之后关于脏腑别通理论的文献记载,探讨关于其机理的不同学说,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为其理论基础。指出脏腑别通理论从多方面拓展了藏象学说中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理论和临床上的现实意义,突出表现为脏腑别通理论在针灸腧穴学上的应用,为腧穴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配穴法。  相似文献   

5.
膝骨关节炎属"骨痹"范畴,常责之于肾.从肝脾之"脏-腑-经-筋-穴"整体观论治膝骨关节炎有理论依据,即"肝主筋"脾主四肢主肌肉",膝骨关节炎恰恰是下肢筋肉之病变,归其所属;肝脾之生理特性以及肝胆脾胃之生理功能,对气血津液之生成、传输作用,可濡养筋骨;在理论与临床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肝胆脾胃四经之经穴均过"膝府",对膝关节有治疗作用;"膝为筋之府",从经筋理论来看肝脾二经筋亦与膝骨关节炎密切相关.因此,从肝脾之"脏-腑-经-筋-穴"论治膝骨关节炎,体现标本结合的治疗观以及由内而外的整体观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通过夏至、冬至二候人体经穴(原穴、背俞穴、耳穴)电阻的对比观察,初步提示:人体经穴电阻与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关系;人体经穴电阻似有其季节节律性;经穴一内脏相关性。说明了人体经穴电阻的变化符合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铁军教授首次提出"脏毒腑秽学说"以指导临床实践,认为消化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迁延不愈、预后再发等病因病机是"脏毒腑秽"所致.该学说认为,糟粕聚于体内,腑气不通,影响"六腑中轴"的正常运转,生成腑秽,聚而成浊化毒,变生百病,临床分为"腑气,腑浊,腑毒,脏毒"四个阶段.通过将腑秽排出体外,以"通腑除秽"作为治疗原则,并兼顾其它各系统疾病.这一独特"脏毒腑秽学说",结合现代医学"肠肝循环"和"肠道菌群"等理论,传承《内经》与《伤寒论》等精华,守正创新,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脏病治腑,是指五脏之中某一脏发生病变,而治其相表里之腑的一种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它是根据中医藏象学说理论,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总结和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从医多年,偶有拾遗。今固揣浅陋,赘述于此,以企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脏与腑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可是长久以来,脏和腑的原型、发展和内涵并不尽清楚.本文说明脏和腑的原型,在上古时都是指特定意义上的仓库.中医理论借其各自的仓储特征,比类取象,说明了脏和腑的慨念内涵.同时也说明了借助社会事物及人事机构来类比阐释理论,是脏象学说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归纳了女性生殖脏象子宫所具备的生理特性:亦脏亦腑,非脏非腑;能藏能泻,藏泻有节;上下开口,自成体系;能张能缩,轻重大异。指出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医师只有了解和熟悉子宫的生理特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妇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2.
对脏象学说中“脏”`“腑”含义的亲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与腑是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可是长久以来,脏和腑的原型、发展和内涵并不尽清楚。本文说明脏和腑的原型,在上古时都是指特定意义上的仓库。中医理论借其各自的仓储特征,比类取象,说明了脏和腑的概念内涵。同时也 说明了借助社会事物及人事机构来类比阐释理论,是脏象学说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梁劲军 《广州医药》2012,43(2):48-49
中医经典理论概括论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紧密相连,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有"五脏互藏"之说."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阴阳失调,气血壅塞,以致痰、湿、瘀、毒等聚于身体某处,或因寒、热、虚等,造成脏腑功能极度失调,产生器质性改变,则需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腧穴配伍针刺对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皮肤电阻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校健康学生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运用原络配穴法、合募配穴法,选取合谷和列缺,上巨虚和天枢2组穴位.用腧穴电阻测定仪测量每组穴位在针刺前、出针即刻以及出针后10 rain皮肤电阻,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针刺后原络配穴组的各个腧穴的皮肤电阻均有所下降,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合募配穴组各个腧穴的皮肤电阻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上巨虚穴的电阻下降明显,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腧穴配伍对腧穴皮肤电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使腧穴皮肤电阻值下降.  相似文献   

15.
从经络理论重新认识脏腑在“解剖”上的表里属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象学说中强调具有表里关系的脏与腑,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但经络理论则更多地说明脏与腑的表里关系其实存在"解剖"上的属络关系,其中经别、络脉理论起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17.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这是经络学说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体表经穴与内脏密切相关.脏腑病变时在其相关的经穴上往往有所反映,此为脏腑一经穴相关.刺激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此为经穴一脏腑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中西医对比,论证西医排泄多余的水盐和代谢废物的"肾",如按中医藏腑理论的标准应该是个"受五藏浊气"的腑,而不是"藏精气"的脏。中医"肾"应该是指现代医学的生殖腺(即睾丸和卵巢),而非肾脏;而中医"膀胱"在解剖学上对应的脏器应是整个泌尿系统。  相似文献   

19.
"心与小肠相表里",作为脏腑表里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方法与模式,成为辨证论治、临床诊疗的基础。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病理上可相互影响,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仍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浅释"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学基础、相反认识及现代研究,以期进一步揭示其学术价值,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脏腑之数有五六之争,《难经.三十八难》和《难经.三十九难》有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两种不同的论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三焦与命门属腑属脏的问题。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重功能而轻形态,《难经》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之异,实则强调了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功能及命门寓元气而藏元阴元阳与肾脏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